教材简约≠教学“简单化”——“加法的意义”教学案例与反思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738881 上传时间:2017-11-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简约≠教学“简单化”——“加法的意义”教学案例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材简约≠教学“简单化”——“加法的意义”教学案例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材简约≠教学“简单化”——“加法的意义”教学案例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材简约≠教学“简单化”——“加法的意义”教学案例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简约≠教学“简单化”——“加法的意义”教学案例与反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材简约 教学 “简单化”“加法的意义”教学案例与反思在新课程实验教材使用中,许多教师都会遇到这样一个困惑:简单的教材内容该怎样处理、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对“加法的意义”的编排,就是借助一幅简单的主题图来提炼 1+2=3 的加法算式,进而抽象出加法意义的。对这种简约的教材编排,许多教师往往以机械化、简单化的眼光狭隘处理教材内容,例如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1. 观察图示。师出示教材主题图,问:“你看到了什么?”生:一个小朋友折了一只纸鹤,另外两个小朋友也折了两只纸鹤。师:一共有多少只纸鹤?(生:3 只。)2. 抽象算式。师:一只纸鹤可以用“1”来表示,两只纸鹤可以用“2”来表示,合起来

2、一共有多少只呢,可以用“+”表示。 (板书:1+2=3)3. 深化意义。师:结合图示说说在 1+2=3 的算式中,1、2、3 分别表示什么?生:1 表示一个数,2 表示另一个数,3 表示合起来的数。教师感到很无奈,只好自己指出:1 表示 1 只纸鹤,2 表示 2 只纸鹤,3 表示一共合起来有 3 只纸鹤。我知道,数学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往往以精炼、浓缩的编排方式来呈示丰富的数学内容。教师作为教材的开发者、教学的组织者,应尽力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识背景,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将简单、静态、结果性的教材内容,设计成为丰富、生动、过程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

3、成的“再创造”活动中,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促进自己的主动发展。然而在上述案中,教师套搬教材简单化的编排模式,将教材内容作了简单化的教学处理。首先,学习内容简单化。本案例中的主题图蕴含的数学问题丰富、多样,不仅是小朋友所折的纸鹤数量可以体现 1+2=3 的加法意义,而且折纸鹤的小朋友人数也可以体现这一数学问题,而教师略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导致学生感知片面、单一、肤浅。其次,学习过程简单化。对于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建构,总是按照“动作认知(操作水平)图形认知(表象水平)符号认知(分析水平) ”的认知序循序渐进地建立的。其中借助表象进行思维的图形认知

4、阶段,是沟通直观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中介与支柱。可在本案例中却直接从动作感知阶段进入符号认知阶段,忽略了“图形认知”这中介环节的教学,导致学生的思维活动断层,无法将抽象数学符号与具体实物联系起来理解、建构数学。再次,学习方式简单化。本案例中将学生学习活动建立在看数学、听数学、说数学等间接性经验基础上,而忽略了为学生提供亲自探索实践的机会,未能让学生自己去做数学、猜数学、找数学,积累丰富的直接性活动经验,导致学生对数学触摸得不深、不透,难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这些简单化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浅薄、单一,难以达到深刻理解与灵活应用,制约了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数学

5、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小学生学习数学是自我探索、体验、建构的过程。为此,从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高度出发,我们对“加法的意义”的教材内容重新作出了创造性处理,设计如下教学流程:1. 活动感知。(1) 观察表述:将教材中主题图设计成动态幻灯片,引导学生对纸鹤、小朋友数量情况进行观察,并用数学语言表述。(2) 操作表述:引导学生同桌合作,用 3 个实物(如铅笔、课本、本子等)表示两部分物品合并情形,并用数学语言表述。2. 强化表象。猜测想像:教师演示 ,猜一猜,可以表示什么,这个演示活动可以表示什么意思。(2) 操作思考:用 3 根小棒表示熟悉的事物,把它们先分成两部分,再合并

6、。再把你的操作活动表示的事件和你的同桌说说。3. 建立符号。(1) 抽象算式:教师指出,实物、图形的数量可以用数表示, “+”表示将两部分合起来。刚才的数学活动可以表示成 1+2=3。(2) 领悟意义:结合刚才你喜欢的活动,说说 1+2=3 的各部分别表示什么。4. 回归实践。(1) 根据 1+2=3 的算式摆一摆,用学具表示出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2) 根据 1+2=3 的算式说一说,自己生活中哪些事件可用这个算式来表示。这样,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再加工、再设计,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真正让学生

7、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数学教学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因此,简约的教材内容不可作简单化的处理,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努力把它将设计成动态性的数学活动过程,成为有活力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也是新课程对新型教师的根本要求。 这篇文章对我的感触很深,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只不过新教材体现的更加明显一些。凡是教新教材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给我的启发:1、挖掘教材,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面对简约的教材,如果我们教师像案例 1 那样只进行一些简单、机械处理

8、,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让学生的学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浮于表面,更会忽略学法的指导。相反,我们如果能从简约的教材中、丰富的生活中去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给学生呈现一组丰富而生动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发现、探究知识与规律,必然会得到案例 2 那样的结果,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的理解知识,更能让学生学会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从以上两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 1、结合知识重难点,从教材中从分挖掘数学信息。2、结合知识重难点,从生活中发掘相关数学信息,补入教材,甚至换掉教材。3、学生认知规律是学法指导的导航器。4、学生的学习是在活动中去发现理解运用知识。怎样的活动才有助于学生真正的去发现理解运用知识呢?我认为必须是一个富有动态性的数学活动过程,既一个融观察、操作、猜想、实践、推理与交流为一体的完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按照“动作认知(操作水平)图形认知(表象水平)符号认知(分析水平) ” 的认知序循序渐进地建立的。5、做思说是学生学习的必经之路。6、何为动态性的数学活动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