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课标教学网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57209 上传时间:2017-07-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新课标教学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1-新课标教学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1-新课标教学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1-新课标教学网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1-新课标教学网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新课标教学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新课标教学网(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第二册语文 东台市第三中学 冒岩峻11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按照所瞻仰的路线顺序和空间位置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二、学习本文运用色彩鲜明的词语来表达对先烈们的崇敬心情的遣词方法;三、教育学生懂得革命胜利果实来之不易,要饮水思源,珍惜胜利果实,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革命传统,高举起先烈们的革命旗帜,在新长征中奋勇前进。教学设想一、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和周恩来同志书写的碑文,既是纪念碑的主题,也是本文的主题,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二、十幅浮雕的描述,是一个难点,教学中要抓住课文的字、词、句及画面特征进行分析,突出文章的主题,不要过多地介绍历史事实;三、加强

2、预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文及注解,初步了解十幅浮雕所涉及的一些历史事实,并且试分本文的段落。四、可以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板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彩色挂图作为直观教具;五、指导学生在课后写一篇围绕中心,按照瞻仰顺序、空间位置组织材料的记叙文。六、教学时数:三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解题:朗读全文:讲解第一节。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解题:板书标题,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彩色挂图,让学生对纪念碑先有点感性知识,然后讲解:文章以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作为正题,提示了全文的主题;副题说明作者是由瞻仰首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去赞颂人民英雄的,这才是全文记叙的内容。这是常见的副题的一个作用限制规定主题的范围。(结合提示副题的书写格式。

3、)二、检查预习。(一)全班朗读课文,结合正音正字。(二)补充注释:1、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2、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垂,流传后世。朽,磨灭。3、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4、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风起云涌:比喻新的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挡。涌。升起,冒出。6、徐徐:慢慢地。7、序幕:原指某些多幕剧的第一幕之前的一场戏,以后用来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瑞。8、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9、怒形于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三)指名回答:说说本文可以分几大段?议论后明确:可以分三大段。第一段(第 1 小节),写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

4、纪念碑(开头);第二大段(第 2-10 小节),记述纪念碑的位置、环境、建碑的由来、碑型、碑文和十幅浮雕的画面、简要史实(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大段(第 11 小节),小结瞻仰后的感受(结尾)。如果有的学生,把第二大段分为两大段(第 2-5 节是一段,第 6-10 节是另一段),也可以。三、指导学生分析第一节。(一)指名朗读第 1 节,要求节奏分明,有感情;要求全体学生找出这节文字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并体会这些词在这里的作用。学生议论,明确。动词落成、怀着、瞻仰、形容词崇敬、巍峨、雄伟、庄严。苏教第二册语文 东台市第三中学 冒岩峻2(二)教师追问:“落成”、“瞻仰”、“巍峨”怎样讲?不用“落成”

5、,而用“建成”、“造好”,不用“瞻仰”,而用“参观”,行不行?在回答后归纳:“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造好”等一般性字眼,就无法表现作者的崇敬心情。“ 瞻仰”,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对人、对物都可以用,都含有敬意),用它比用“参观”这一类字眼贴切、庄重得多。这种“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是贯穿全篇的。因此,这一节起了总起全文的作用。 四、第 2-5 节。(一)指名四人分别朗读这四节文字,要求全体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这四节文字记叙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用了哪些词句来突出纪念碑的雄伟、庄严以及烈士们的不朽精神和人民对烈士们怀念敬仰的心情

6、?3.三段碑文概括了怎样的史实?为什么要分开来写?(二)通过议论,明确:第 2 小节,叙述从远处瞻仰纪念碑,着重交代清楚纪念碑的位置和环境,“从”和“向”这两组介词结构,点明了瞻仰的路线,“象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这个比喻,再加上“矗立”这个动词谓语,把纪念碑的雄伟、高大、威武的形象生动地写了出来。天安门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国徽就是以天安门作图案),纪念碑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即恰当地点出碑的位置,又暗暗点出这无数的人民英雄,正是伟大祖国的骄傲。接着很自然地点出毛泽东同志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这时还是站在远处看),第一次点了纪念碑和文章的主题。最后用“越过”、“踏着”、“走到”

7、“瞻仰”四个动词交代了瞻仰位置的移动,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同学们写记叙文,往往忘记交代观察点的移动,要很好注意)。“徐徐”,“仔细”这两个词,则扣住上文“崇敬的心情”。第 3 小节侧重追述纪念碑的兴建过程,总写碑身的高大雄伟。作者抓住了两个数字和“最大”、“高”、“坚硬”、“洁白”四个形容词语,从高度和建筑材料突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宏伟、壮丽。这节的末了,作者又用“象征着”、“标志着”这两个动词谓语直接点明含义,激发读者共鸣。第 4 节写碑身四周的栏杆和碑身的正面、背面。着重介绍题词和碑文。写法上从第 2节的远望写到了近观,又照应了第一节的“庄严、雄伟”。先写汉白玉的“美观朴素,洁白耀眼”,象征

8、人民英雄品质高尚纯洁;再写出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因为是近观,所以看清是镏金的。然后郑重地照录了毛泽东同志撰写、周恩来同志手书的碑文。“三年以来”,指从一九四六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我党我军奋起反击,终于推翻,解放全中国这一历史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指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整个历史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清道光二十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一年,此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志士和广大人民为反对国内外敌人、曾多次进行英勇的斗争。三段碑文分开来写,由近溯远,层次清晰,表达了人民对各个历史阶段革命先烈的崇敬的怀念之情。第 5 小节侧重写碑身两

9、侧、碑座及碑顶,继续写近看。对碑型的描写紧承第四节写碑的正面、背面以后,这节一开始即写碑的东西两侧的花纹装饰,并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接着描写碑座,同样点明这些花朵的象征意义(牡丹表示高贵,荷花表示纯洁,菊花表示坚忍)。这些句子都是既赞颂了英雄们的不朽精神,又表达了作者“万分崇敬的心情”。然后写碑顶的特色。最后概括地对整个碑型作出评价,贴切自然。五、课堂巩固。回忆并整理这堂课的要点;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继续发问。六、布置作业。(一)熟读第 1-5 节课文。苏教第二册语文 东台市第三中学 冒岩峻3(二)继续预习第 6-10 节课文,要求:列出这十幅浮雕的先后顺序,并 注明在哪一面;比较一下十幅浮

10、雕有同有异的介绍方法;划出一些最能表现多幅浮雕的意义或特征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第 6 节文字的作用。(三)抄写生字新词:奠、锨、镏、溯、牡、镶、幔、堑、髻、序幕、浮雕、逾越、瞻仰、呼啸、巍峨、顶天立地、怒形于色。(四)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石舫() 瞻()仰 砌()镏() 上溯() 髻()子逾()越 天堑() 重幔()镶()嵌()(五)辨别组词: 第二教时教学要点讲读课文第 6-10 节。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作业。(一)默写作业的生字新词(两个学生上黑板默写,师生共同订正。(二)抽查课外作业(四)、(五)。二、指导学习第 6 节。齐读第 6 节、要求学生思考:这节主要记述了什么?这节和 7-10

11、 节的关系怎样?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这节总的介绍十块浮雕的面积,耐久年限,雕刻的英雄人物的数字、大小和各不相同的特点。对后面四节来说,它又是一个小的总起,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三、指导学习第 7 节。指名朗读后,教师扼要指出:这节具体介绍东面的两块浮雕:“焚烧鸦片”(1839年)和“金田起义”(1851 年)。焚烧鸦片的壮烈行动,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声势浩大的反帝斗争:所以列为第一幅。对第二幅浮雕作者先点明它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动摇了基础”。然后介绍画面,用了“风起云涌”这个成语,突出了起义声势浩大。四、指导学习第 8 节。(一)指名三人分别朗读南面的三幅浮雕。(二)

12、做一个课堂练习(做在作业本上)要求:找出描写“武昌起义”这幅浮雕的动词谓语,并用一二句话说明它的表达作用;找出揭示辛亥革命意义的句子;找出描写“五四运动”这幅浮雕中所用的形容词语,并说明它的表达作用;找出揭示“五四运动”意义的句子;找出表现“五卅运动”这幅浮雕的意义的句子。概括说明“人群后面,隐约看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这一背景的作用。(三)在学生分别报告自己的答案并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第三幅浮雕的动词谓语:摧毁,冲去、冒向、打断、撕碎、践踏这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表达了起义士兵和人民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清王朝腐朽虚弱的本质。“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这句话点明了历史意义。第

13、四幅浮雕的形容性词语:慷慨激昂(作状语)、愤激(作定语)、怒形于色(作定语),它们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爱国青年和人们热爱祖国、痛恨卖国贼的感情。“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这句话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表现第五幅浮雕的意义的句子是:“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最末一句点出背景,揭示发生运动的原因。苏教第二册语文 东台市第三中学 冒岩峻4五、指导学习第 9 节。全班朗读后,教师扼要指点:这节具体介绍西面的两幅浮雕:西面的第一幅(连同前面的为第六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这一起义的历史意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展开了斗争”;另一幅(

14、即第七幅)写“敌后抗日游击战”,背景是太行山区“雄伟峻峭的半山腰里”,画面上出现各种人物显示了人民战争的特点。六、指导学习第 10 节。全班朗读,思考回答:(1)作者运用了哪些词,来突出“渡江”这幅浮雕(第 8 幅画面)的雄壮景象?议论后明确:(1)运用了“吹起”、“高举”、“发射”、“登上”、“踏着”、“冲去”、“前进”等一系列动词,突出了渡江战役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雄壮景象。(结合解释“逾越”“天堑”这两个词。)七、布置作业:(一)思考:十幅浮雕的内容、意义和写法怎样?最后一节文字的内容和作用怎样?(二)书面:试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三)“思考和练习”第一、二题。第三教时教学要点小结十幅浮

15、雕的意义和写法;讲读最后一节;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复习检查:(一)默写下列词语(指定两个学生在黑板上默写,并作口头解释):天堑、永垂不朽、风起云涌、慷慨激昂、挺拔、矗立。(二)指定学生分别回答“思考和练习一、二”两题(答案见讲读课)。(三)检查提问第二教时作业(一)学生回答。明确:十幅浮雕是围绕碑座由东到北按照历史顺序写的,每幅浮雕既以生动的语言描写了斗争的场面,又概括地点明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这样记叙,使读者能够形象地了解碑座浮雕的内容和每个历史阶段我国人民英勇斗争的主要事迹,从而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二、指导学习第 11 节。全班朗读两遍,思考:(1)这节文字

16、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2)作者在这里用什么方法指出建碑的重大意义?(3)这节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议论后明确:(1)这节文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英雄“万分崇敬”、深切怀念,对纪念碑看了还想再看,舍不得离开的思想感情。文中用“重新瞻仰”、“又一次默默致敬”这些固定词组生动表达了这种感情。(2)作者通过谈自己的感受的方法(“我想”),指出建碑的重大意义是:“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巨大代价”(“了解到”这个动词,管住三个宾语)。(3)这一节在结构上起着首尾照应、自然地结束全文的作用。三、归纳中心思想(在同学议论的基础上归纳):通过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过程的记叙,热情赞颂了为人民革命事业献身的先烈们的不朽业绩和伟大精神,激励我们高举起先烈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