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7单元检测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56732 上传时间:2017-07-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7单元检测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7单元检测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7单元检测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7单元检测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7单元检测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7单元检测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7单元检测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文言文试题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分)1. 下面加下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yn)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xn)不闻机杼声(zh)同是宦游人(hun)B.诲人不倦(hu) 学而不思则罔(wng)歆辄难之(zh)遂携拯如初(zhng)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yu)策勋十二转(zhun)乡音无改鬓毛衰(cu)朔气传金柝(tu)D.思而不学则殆(di)尊君在不(fu)王欲舍所携人(sh)著我旧时裳(zhu)2. 下列加下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相委而去(丢下,抛弃) B.敏而好学(敏捷,轻松)C.思而不学则殆(危险,学业上陷入困境) D.愿为市

2、鞍马(买)3.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几项( ) A.巴山楚水剪烛西窗 儿女共占巾B.扑朔迷离君向潇湘 敏然众人矣C.磨刀霍霍巴山楚水 默而识之D.沉舟侧畔不耻下问 择善而从4. 用原文回答问题 A. 木兰诗中写木兰在北方艰苦生活的句子是: B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现诗人十分复杂心情的句子是:5. 朗读下列诗句,节奏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城阙/辅/三秦B.今日/听/ 君/歌/ 一曲 C.扬子/ 江头/ 杨柳春 D.孔文子/何以/ 谓之“文”也6.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3、” (4)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7.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分析有误的项是( ) A.何有于我哉“ 哉”相当于“呢” ,表示反问。B.宁可以急相弃邪“ 邪”相当于“吗”表示疑问。C.不亦乐乎“ 乎”相当于“吗”表示疑问。8. 解释句子有误的一组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而且爱好学习,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三、文言文阅读(一) (分)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

4、,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1. 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字。 (分)2俱: 欲: 幸:遂: 2.区别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古义和今义(分)本所以疑所以:古义:今义: 疑:古义:今义: 3.比较下面两句中“此”的含义是否相同。 (分)(1)本所以疑,正为此耳。(2)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二) 论语六则(22 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 也? 子曰:敏而

5、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论语的论 字读 _,它是记录_ _的书。 (分)2.课文里有些语汇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 、。3.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_(2 分) 。 4.十则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5、第句有通假字_ 通_,这一则用了_ _、_ _两种修辞手法。(分)6、解释加点字:A、时_B、知_C 、愠_D、识_E、厌_7 翻译下列句子。 (分)(1)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 (22

6、 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 本语段出自木兰诗 ,节选自_ _编的_ _ 。 (2 分)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8 分)(1)旦辞爷娘去(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3)军书十二卷( )(4)出郭相扶将( ) 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A.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脚步跳跃,雌兔的双眼迷离。

7、B.策勋十二转 记了许多次功。C.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只能听到燕山脚下胡人的战马嘶鸣的声音。4.“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_ _”得出。现常用来比喻_ _。 3(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1)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 ,其不善者而改之。 ”1、将选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1) (2) 2、解释下列词语。愠: 何以: 识:

8、诲: 说: 厌: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罔: 殆: 4、翻译下列句子。(1)温故而知新: 。(2)不耻下问: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按要求从选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各一句)(1)关于学习态度: 。(2)关于学习方法: 。(3)关于孔子自谦: 。6、用课文原句回答:(1)作者阐述学和思辩正关系的句子是哪句?答: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答: 。7、课文中有些话已凝结为成语,试着写出你印象最深的两三个成语。答: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9、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8、选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9、解释下列词语(1)舍 (2)戏 (3)委 (4)引 (5)顾 10、翻译:友人惭,下车引之。 。1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君 与 家 君 期 日 中,日 中 不 至,则 是 无 信 12、你如何看待“友人”的言行? 答: 4。13、元方这个小孩有哪些特点?请概括。 答: 。14、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元方虽小,却很明白事理?15、也有人说元方过分了,因为“友人”已经知道错了,并且“下车引之”,元方就应该

10、原谅他了,“入门不顾”是不对的。你说呢? 16、文中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 ,这样做过分吗?17、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回头” ,你还记得这句童谣吗?多年来,你可能曾为了自己而失信,也可能曾为了守信而付出代价。那么这则故事,带给你的又将是何种信念呢?为什么?答: 。(三)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个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18、下面句中加点词与“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歆辄难之 B、 默而识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友人惭,下车引之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俱乘船避难( ) 幸尚宽( )纳其自托( ) 遂携拯如初( )20、给文中加点字注音。辄: 携: 21、翻译句子。有一人欲依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