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精读篇目及相关问题汇编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61314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7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精读篇目及相关问题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精读篇目及相关问题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0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精读篇目及相关问题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20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精读篇目及相关问题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20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精读篇目及相关问题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精读篇目及相关问题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精读篇目及相关问题汇编(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09 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精读篇目及相关问题汇编第一部分:七、八年级文言文精读课文理解七年级上册1 童趣 (07 年福州市中考)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通过写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课文写作特色 :、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写事物。2、 论语十则 (重在背诵默写,按要求填空) 论语中的这十则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其中前三则讲做人的道德修养,第四则讲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第五、八则,可以看出“仁道”是孔子追求、宣传的最高准则,六、七则主张人们勇于实践,能成人之美。九、十则

2、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学习本课,重在领悟,重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验证其正确性。课文写作特色: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死而后已3、 世说新语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写作特点:文章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善用对

3、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如“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典故。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七年级下册:1、 伤仲永 表现手法: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先叙事,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扬后抑,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学习时,要注意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原因,想想自己受到什么启发。本文与孙权劝学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可以作比较。问题探究: 1、方仲永才能变化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分为三个阶段:童年才能初露;少年才能衰退:青年才能平庸。 2、方仲永的才能由神童沦为平庸的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来看:其

4、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从道理上看: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受于人者不至” 。 ) 2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文中什么地方集中体现了这个道理? 一个人即使再有天赋,如果不加强后天学习,也会变得平庸无奇;天赋较差的,如果不学习,结果更是不堪设想。作者说明了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强调了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文章第三段议论集中体现了这个道理(作者观点) 。4、有人说:学习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一个人天赋的高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不同意。一个人学习的好坏与他的天赋有关,更与一个人所

5、受的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只凭借天赋,不加强后天学习,将会成为平庸之人。5、文中的“受之天”和“受之人”分别指什么?“受之天”意思是“先天得到的” ,指天赋;“受之人”指“后天的教育” 。6、如何理解“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不如。2、 木兰诗写作特点: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它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是其主要特点。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是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试想,如果将十年的征战生活详细来写

6、,就会冲淡了诗的主题,也与木兰的形象不相吻合。所以木兰的形象塑造得如此成功,是与详略安排分不开的。3、 口技主要内容: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的高超技艺,让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义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写作特色:、形象描绘,生动逼真。、善于剪裁,层次清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紧密结合。摘录文中语句回答。 A、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过程: a.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到大,由分而合:遥闻毕备。 b 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夫鼻句声咳嗽。 B、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况: a.响声大作,由少而多:忽一人犬吠。 b.百千齐作,应有尽有:中间力拉无所不有。 4、 短文两

7、篇 夸父逐日本文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 “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问题探究:1怎样认识夸父形象及神话主题? 夸父有明确追求,他勇敢、执着、至死不渝、甘为人类造福。这一形象反映了古代人3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 山海经中保存了一些人们熟知的神话,你还能写出一个吗? 精卫填海 。 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的写法特点:以对话描写为主,先提出结论,再加以说明。这篇短文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问题探究:读了

8、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从两小儿辨斗角度看: A、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本质; B、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样;C、要发扬勇于探索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看: A、宇宙无限,知识无涯,学无止境;B、人不能尽知,应实事求是,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八年级上册:1、 桃花源记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 ,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

9、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003 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

10、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4出焉。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

11、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讨论、 回答下列问题1、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3、 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增添神秘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2、 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问题探究:陋室铭陋室

12、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爱莲说1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

13、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 、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2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 、 “菊” 、 “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 的节操。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 “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不 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5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

14、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4、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5、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理解背诵: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

15、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 三峡理解性背诵: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

16、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4由李白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4、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内容精要: (1)写普通山川之美,清丽自然,浑然天趣,表露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2)先仰视“高峰入云” ,再俯视“ 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 “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