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动和静结合的艺术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60418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篆书动和静结合的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篆书动和静结合的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篆书动和静结合的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篆书动和静结合的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篆书动和静结合的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篆书动和静结合的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篆书动和静结合的艺术(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篆书动态与静态结合的艺术学习书法者要取法高古、而篆书则是一个好的选择,其古意盎然,内蓝丰富,但是现今书坛对篆书的研究与选择却又是十分少,有许多学习书法的大学生也对篆书的了解甚少,但是在我看来,篆书是一个动态与静态结合的艺术。李斯被称为“小篆之祖”,我学习他的峄山碑给我的第一感受是规矩,太规矩了,一笔一画讲究的太过了,但对于动静而言却又少了生机,静,太静了,但是又给人以一种静中求动,稳中求脱,沉稳有余却灵活不足,给人以一种严肃之感,但是峰山碑确实又为一个为皇帝颂德的文章,相对少的表达作者本身的情感。秦朝是一个法制森严的朝代,任何事情都有严格的要求,但在汉朝却又另外一种风情了,袁安碑就是这个时代的

2、典型代表,汉代是一个以隶书为主流书体的朝代,隶书在汉朝发展到一个顶峰,在发朝隶书的同时又发展了篆书的动态美,隶书讲究一个动、横画讲究一波三折,蚕头燕尾,这种讲究也同样带到了篆书中纵观袁安碑给人以一种流动、流畅之感。它的横画是一种一波三折之势,化直为曲,给人以灵动之感,动态的感觉更多了,但又动中有静,篆书中内在的要求又有存在静给了动的支撑。唐朝是一个楷书和正书的天下,在尚法的同时又尚韵,在这种大的人文背景下,篆书也出现了大的变化,但是在唐朝写篆书的人却少之又少,写楷书、草书的人多,而李阳冰却是其中的另类,因为他喜欢写篆书并且写出了新意,他的三坟记是他的代表作,打开三坟记给人以妙趣横生,不拘一格,

3、如观墨迹,在他的笔法中融入了行书的笔法,更让人有趣味的是他一改李斯的平正,当你细看三坟记时一笔一画不是那么的平、圆,那一丝毛笔分出的墨迹还依稀留在石碑上,这仿佛是写在宣纸上的小篆,纵观三坟记更多的是一种动态之美,细细品味却又让人趣味横生,使人留连忘返,不如李斯的严谨,却又苍劲十足,不如李斯的严肃,却又妙趣横生,把一种动的美感表现出的淋漓尽致。篆书在秦朝是一个发展的高峰,在唐朝经过李阳冰的提倡又得以恢复,在唐朝李阳水的笔又有妙趣,但在以后篆书发展的少,一来是书写的复杂,二来是书家的不喜欢,但是在清朝却是一个例外,因为在清朝提倡碑学,金石学,一些碑石的发现让人从新了解了篆书,其中有邓石如,尹秉俊、

4、包世民、吴让之、吴昌硕等,其中佼佼者是邓石如。邓石如,邓派的创始人,是清朝中叶一位富有创造性的书法篆刻大家,他是第一个提倡把隶书笔法融入篆书中的书法家,初学篆书以二李为宗,后加入隶书的笔意,使其篆书清秀洒脱,他的代表作庐山草堂记给人一种清秀洒脱、浑厚的感觉。细细品味其中却是韵味颇大,笔力浑厚,动中含静,静中求飞,飞中求挫,他的篆书把篆书的严谨、隶书的流动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包世臣评他的书为:“稍参隶意刹锋以取劲折”。然则再细看他的篆刻更能体现篆书的动感,倦他的篆刻“江流有声,断岸千尺”作品,更有一种动感,如江流细细的流入远方,他的篆书比李斯、李阳冰更加成熟,在动与静方面达到一个更完美的结合,但

5、又不失古意。在清朝受邓石如影响的书家有许多,而吴让立、吴昌硕就是其中的,吴让之在书法上受影响,同时在篆刻上也受他的影响,吴让之的篆书给人以一种潇洒、飘逸之感,如云卷云舒如溪水长流,宽博舒展,柔中带刚,动的势态更加让人入迷,笔画飘逸,动中含静,如行书般的飞动、圆转。而吴昌硕则把动的变化发挥到了极致,看他临好一系列的石鼓文给人一种老而弥辣,动感十足,变化万千篆书在我看来是一个由静转向动态的过程,书法的木质是以抒情为基础,以表现为主导的状物与抒情,再与表现的和谐统一,纵观所有的书体都是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而篆书也是一个由动到静再到动静相合的过程,太静则不能体现书家的个人情感,太动则情无所依据,静与动相结合方才相得益彰。书法不仅仅是追求美感,书法则更多的是抒发个人感情,而动与静的结合更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个人感情,篆书一个动与静的结合。这是我个人学习篆书的体会和心得,欢迎你和一起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