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李叔同李可染溥心畲范曾黄永厚简介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61033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3.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寅李叔同李可染溥心畲范曾黄永厚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唐寅李叔同李可染溥心畲范曾黄永厚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唐寅李叔同李可染溥心畲范曾黄永厚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唐寅李叔同李可染溥心畲范曾黄永厚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唐寅李叔同李可染溥心畲范曾黄永厚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寅李叔同李可染溥心畲范曾黄永厚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寅李叔同李可染溥心畲范曾黄永厚简介(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唐寅 李叔同 李可染 溥心畬 范曾 黄永厚简介唐寅14701523,字伯虎,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 祝允明 、文征明、 徐祯卿并称 “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 、文征明、仇英 并称“ 吴门四家”。 出身商人家庭,自幼聪明伶俐,20 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 祝允明 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 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 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

2、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装疯甚至在大街上才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54 岁即病逝。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 54 岁。他 临终时写的绝笔诗就表露了他刻骨铭心的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 归地府又何妨。阳 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在纪念唐寅诞辰 540 周年时,楹联家陈志岁纪念唐寅联云:“ 画臻三昧境/梦觉六如身。 ” 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 周臣 学画,后师法李唐、 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 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

3、,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 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 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 花鸟画, 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 赵孟頫, 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 山路松声图、 事茗图、 王蜀宫妓图、 李端端落籍图、 秋风纨扇图、 百美图、 枯槎鸜鹆图、 两岸峰青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著有 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唐寅为传统绘画所作的贡献,大致可概括为三

4、点:其一,综合南北二派,弘扬了文入画的传统。其二, 诗书画的有机结合。其三,诗情与画意的紧密结合。 唐寅书画的贡献,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深化了文人画的题材2内容,促进了山水、人物、仕女、花鸟各科的全面发展,加强文人画自我表现意识等,都给后世造成深远影响。 唐伯虎点秋香 历史上虽有秋香其人,且和唐伯虎同是生活在明代中叶;不过她至少要比唐伯虎大二十岁。秋香虽在金陵高张艳帜,但她二人之间实难发生风流韵事。倒是祝枝山不知在什么场合见到秋香扇面,写了一首七绝:“晃玉 摇金小扇 图,五云楼阁女仙居;行间看过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书。 ” 唐寅诗集中有诗名曰“我爱秋香” 是一首藏头诗 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

5、上 枫叶稠。 秋月融融照佛寺,香烟袅袅绕经楼。 “唐伯虎点秋香”这 个故事的雏形,最早出现在明代的笔记体小说中,其中明代小说家王同轨先生的耳谈,叙述的故事情节和现在我们知道的“唐伯虎点秋香” 基本吻合。大意是 说,苏州才子陈元超,性格放荡不羁。一次,他和朋友游览虎丘,与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对陈公子灿然一笑。其实就笑了一下,陈公子便招架不住,于是暗访秋香踪迹。于是,陈公子乔装打扮,到官宦人家 里做了公子的伴读书童。不久,陈元超觉得时机已到,因为他发现俩公子已经离不开他,便谎称要回家娶亲。俩公子说,府上有这么多婢女,你随便挑。陈公子说,既然这样,恭敬不如从命,我就点秋香吧。陈公子遂心如愿,结成姻缘。

6、 原本是“ 陈公子点秋香” ,怎么会 变成“ 唐伯虎点秋香” 呢? 这里,有其社会原因,时代因素,也有唐伯虎本人的个人原因。我们知道,唐伯虎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明代经济十分发达的时期,苏州是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城市。经济上的繁荣必然带来思想上的活跃。特别是当时的中下层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就十分活跃。他们急需思想解放,急需实现个人的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中下层知识分子急需找到一个他们精神、理想、情感、意志的代言人。急需找到一个生活上放浪不羁、敢于带头冲锋、挑战的叛逆形象。这就找到了唐伯虎身上,因为唐伯虎自身就有不拘礼法的性格特征。在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中,文人墨客们故意让唐伯虎不拘礼法,让他放浪形骸

7、。故意让唐伯虎闯朱门豪宅,让他和达官贵人插科打诨。故意让唐娶自己心爱的女人为妻,让他为争取自己的理想自由奋斗。这就是为什么要把点秋香的重任放在唐伯虎身上的原因。 那么,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秋香这个人呢?有。秋香,本名林奴儿,字金兰 ,号秋香。她是金陵妓院中的名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历史上确实被人点过。是不是唐伯虎点的呢?肯定不是。因为据考3证,秋香比唐伯虎大 20 岁。她有不幸的家庭遭遇,没有办法才堕入青楼。因为人品好,后来转业从良。 李叔同1880 年 10 月 23 日-1942 年 10 月 13 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 谱名文涛 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中国 话剧的开

8、拓者之一,在音乐、 书 法、 绘画和 戏剧方面,都 颇有造诣 。从日本留学 归国后,担任过教师、 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集诗、词 、书画、 篆刻 、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 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 “朴拙圆满,浑若天成” ,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 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 丰子恺、音乐家 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

9、,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 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作为高僧书法, 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 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 质与浪漫。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是一种发泄,是入世

10、的,并未超然。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 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 童年时,李叔同常见僧人来家中诵经和拜忏,即与年纪相仿的侄儿李圣章以床罩做袈裟,扮成和尚,口诵佛号。他儿时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位姓刘的乳母,她常教李叔同背诵名贤集中的格言诗,如“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 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虽只有八九岁光景,他居然能理解荣 华尽头是悲哀的意思。李叔同五岁失怙(父亲去世),十八岁时遵奉母命与俞氏(津门茶商之女)结婚。百日维新时,他赞同康、梁 “老大中 华非变法无以图存”的主张,曾私刻一印:“ 南海康君是吾师”。因此在当局者

11、眼中李叔同4乃是不折不扣的逆党中人,他被迫携眷奉母,避祸于沪上。1901 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1905 年东渡日本留学,在 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 话剧茶花女、 黑奴吁天录、 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 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1912 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同年 10 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 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

12、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 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1918 年 8 月 19 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 漳州等地 讲律。 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 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 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 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 话剧、 绘画 、书法、篆刻无所不能。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 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后多作书法。由于战乱,作品大多散失。从留存的自画像

13、、 素描头像、 裸女以及水彩、 佛画等可窥见一斑。 自画像估计是出国前所绘,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微, 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宫廷肖像画,有较高的写实能力。 素描头像是木炭画,手法简练而泼辣。裸女受其师 黑田清辉影响,造型准确,色彩鲜明丰富,有些接近于印象主义,近看似不经意,远看晶莹明澈。 书法是李叔同毕生的爱好,青年时致力于临碑。他的书法作品有游艺、 勇猛精进等。出家前的书体秀丽、挺健而潇洒;出家后则渐变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 详。李叔同的篆刻艺术,上追 秦汉,近学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 吴熙载等,气息古厚,冲淡质朴,自辟蹊径。有李庐印谱、 晚清空印聚存世。 李叔

14、同创作的 送别也广为传唱。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 张,逸宕灵动。后期 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 ”5李叔同的 送别 长亭外,古道 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 余欢, 今宵别梦寒。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

15、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 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 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长亭外,古道 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

16、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 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 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送别-背后故事 李叔同在写送别这首歌词时,还有一段动人故事。弘一法师在俗时, “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 许幻园的;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 们后会有期。 ”说完,挥泪而 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的传世佳作。 在弘一法师的众多作品里,从另外一个角度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精神。 “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