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文化与庆阳祭祀民俗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60306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祖文化与庆阳祭祀民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周祖文化与庆阳祭祀民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周祖文化与庆阳祭祀民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周祖文化与庆阳祭祀民俗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周祖文化与庆阳祭祀民俗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祖文化与庆阳祭祀民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祖文化与庆阳祭祀民俗(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祖文化与庆阳祭祀民俗祭祀民俗是周祖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诗.雅.生民篇上说:后稷肇祀就是说,后稷开创了祭祀从目前出土文物看,这句话有些偏颇,因为在后稷之前人类早己开端了祭祀运动。但作为周族来说,这句话又无可非议。后稷是周族的先祖,他建立了周族部落,祭祀在周族部落里从他生活的时代开端,并与农耕生产相接洽,言之确实。因中原战乱,周族人为了避乱,后稷的儿子不窋举族迁徙到了戎狄之间,即今庆阳,安居了下来。以不窋为首的周族人,不但给庆阳带来了当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农耕生产,而且也带来了与农耕生产息息相干的、包含祭祀风气在内的文化。周族人面对的是一个环境相对恶劣的陌生地区,他们要将合适于中原地区的农耕生

2、产技巧加以,才干适应于当地的地理气象条件,但这种是艰巨的、长期的。相比较而言,乞求神灵与祖先在天之灵的保佑,却来之简略、方便。所以事神致福、祭祖祈丰、郑重追远等风气就风行起来,而且不断丰富和规范。在诗经上,这种风气的记载比比皆是。如诗周颂载殳中说: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是说不敢期望这样的丰收而竟然有了这样的丰收,不敢期望现在就能实现的事而竟然现在实现了,这都是自古以来保佑人们的神灵保佑的成果,应当好好地感谢神灵!如何感谢呢?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即用生产出的谷物酿造成酒与甜酒,供祭祖先和神灵。在诗周颂良耜中说: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到了秋收之后,杀了黄毛黒唇、

3、长着曲而长角的公牛来祭祀社稷神。先祖就是这样做的,我们要继承先祖们这些做法。在诗小雅大田诗的第四章,专写了事神致福之事:来方禋祀,以其骍黒,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意思是:今年取得了好收,我们用赤色的马、黒色的牛,加上桼和稷,来郑重地祭祀四方之神,祈求神灵给我们降更大的福气。众多的史料证明,周族人在从事农业生产和喜获丰收时,不忘祭祀神灵,感谢祖宗。祭祀神灵与祖宗在天之灵,如何能达到无过不及、恰到利益,这就产生定的请求和仪式。这种请求与仪式,要用规章和制度加以断定。这样,从周祖不窋时代开端,便对祭祀礼仪进行了制定,这可以从史记上祭公谋夫纳谏周穆王的句话中得到证实。他说:先祖不窋不敢怠业,时

4、序其德,遵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先王。这里所说的修其训典一句,就是对各种规章制度包含事神的程序进行了修正与制定。当然,这种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特别是到了阶级社会的涌现,人类开端了等级之分,宗教祭祀运动涌现了身份的和区分,祭祀礼仪更请求有定的制度加以规范。到了周武王伐纣代商、建立了周王朝后,周成王的辅相周公旦组织人力,总结了周人的实践运动,并参考了先祖流传下来的规章制度,撰写出了三礼礼典,即周礼 、 仪礼 、 礼记 。三礼是专讲礼治的,是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种礼制的百科全书。其中周礼着重于, 仪礼着重于行动规范,而礼记

5、则着重于对礼的各分支作出的理论阐明。综合上述,我们完整有理由确定,周先祖时代所形成的事神致福、祭祖祈丰、郑重追远的习俗与三礼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接洽,可以说三礼上记载的有关风气,最初来之于不窋在庆阳生活的那个时代。三礼随着分封制度被周王室的子弟带向了全国,贯彻于周王朝始终,而且在春秋时代又加进去了一些儒家思想。三礼一直流传至今,影响了我国两千年的历史,这是庆阳风气与全国各地风气的大同。但庆阳又是周先祖生活过的处所,加之她所处的地理环境的特别,至今保存的周族人的风气相比较要多些,有些风气还不为人知,这是庆阳风气有别于其它处所的小异。庆阳近代流传的许多风气,带有事神致福的烙印。据庆阳县志载:立春前

6、日,官府迊春于东郊,备纸扎春牛,杂陈百戏,士女倾城涌现。是日,鞭春牛至碎,国民争抢春牛碎片,得少许,埋于耕畜槽底,谓当年平安畅旺、岁丰畜壮。二月日,祀土神,祈丰年,由是农事开端。十月朔日,举办耕耤礼仪庆城北关西隅,建有先农坛高三尺,陛四出,各;正屋三间,两旁厢房各三间;耕田四亩三分。祭前,戒斋二日祭时,知府秉耒,佐贰或选择耆老执青箱播种。耕时,用耆老人牵牛,农夫二人扶犁,倶照九卿之例,九推九返。农夫终亩耕毕,各官率属员、耆老与农夫望阙行三跪九叩礼。牛用黒色,农具用赤色,箱用青色庆城北关还建有八蜡庙,定期祭祀八蜡庙,祀先穑一、司穑二、农三、邮表畷四、猫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虫八。先穑是神农氏,司

7、穑是后稷;不窋是第三位,作为夏初主管五谷的农官而内祀,后被移出,建庙而祀之。耕耤礼仪与祀八蜡神,在礼记上都有详细记载,阐明那时或者以前周族人就是这么做的,庆阳人直保存和传流到清朝末年。虽然有些处所也这样做,但以庆阳为盛。顺便说下社火社火起源于祭神,是祭神时为神表演的舞蹈。它由神社组织实行的后来涌现了戏剧,在神的诞辰时为神唱大戏,社火才逐步面向社会,为大众表演。社火的社字是神社的社字。神社是个地区缭绕座神庙由民间自发组织的团体。神社的最高负责人称为会长,由神社领域内大众选出,负责对当地神庙的掩护和祭祀,也负责组织承办社火。目前,在庆阳许多乡间还保存有这种组织,如三十里铺、高楼、赤城等乡镇。不过办

8、社火的事,当前大部分被分别了出来,由一些社火热情者去承办。社火经过长期发展,内容繁多,其中有一春官,专门向各商业店铺和住户献辞祝福。这位春官,就是周代设置的官位名称。目前风行在庆阳城乡间的祭祖风气,是周代慎终追远风气的延续。什么是郑重追远?郑重,就是居者能遵守礼法;追远,就是追念先人的恩德。当一家人的父亲或母亲逝世后,都要按照必定的礼仪过事,祭奠亡灵,出殡送葬,而且还要在每年的忌日持续祭祀,过火周年、二周年、三周年,以三周年最为隆重,俗称过三年。在丧葬或过三年的过程中,都要进行家祭。请礼生(又称礼宾先生)根据亡者生前的生平事迹,书写楮文,赞美和悼念亡者生前的善举与恩德;请当地官员勾红点主;请经

9、生(又称阴阳先生)念经超度亡灵。这种郑重追远的风气极为广泛,庆阳的百分之九十的家庭都这样搞,不然无法表达后辈儿孙的孝心。三年之前不必说,就是三年之后,每逢重大节日来临,特别是春节期间,毎家都在主窑或主房的客厅里献饭设祭,敬祀神灵和祖宗,己成为习惯。长辈逝世后,后辈儿孙都要服孝,戴孝帽、穿孝服、孝鞋,名为成服,俗为披麻戴孝。孝服为素,般为白色同为孝服,轻重不一,有五等之分,以本宗九族图为根据。五等,即:斩衰(衰通缞读崔) 、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最重孝服为斩衰。斩衰,本用最粗的生麻制做缝制,侧边不交裹,使断处外露,以示无饰,谓之斩。用长六寸、宽四寸的麻布连缀外衿小心之处,以示哀戚谓之。衰,这是

10、礼记的规定在庆阳,实际上孝服为粗白布做成(生麻已难找故用粗白布代之) ,断处外露,不辑边。男戴双重孝帽,帽形类似于戏剧饰演皇帝在后宫戴的软王帽,这种孝帽在庆城及庆城周围的农村应用,百里之外就不戴这种孝帽了,这是因为庆阳是周先祖生活过的处所。礼记王制上说: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冕就是王冠,周人是戴着王冠进行祭祀运动的,庆阳人将周人这种礼仪保存到了今天。脸前悬挂用粗麻编制或用麻纸剪制的面罩,哭泣、祭拜时放下,待客时掀起。腰系粗麻绳鞋用粗白布缦过,长子最深,仅留一点空隙,次子稍浅,均只拖不穿,即不纳履是也,如果上面祖父母、父母都巳逝世,鞋后跟处全缦,不留空隙。女不戴冠,仅用粗白布蒙首,后拖于地,俗

11、称搭头,并垂面罩,穿孝服,腰系麻绳,缦鞋,同于男。男女孝子都手执丧杖丧杖,是用白麻纸条缠裹的柳棍,俗称丧棒。礼记问丧中说:或问曰:仗以何为也?曰:孝子丧亲,哭丧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羸,以仗扶病也。丧棒在出殡埋人后,按手执人辈分排行插在坟头。斩衰,是子、媳及未嫁女为父母、承重孙即长门长孙为祖父母、妻为夫服之,服期三年。次重丧服为齐衰,孝服也是用粗生麻或粗白布做成,不同于前者为剪断处辑边,孝帽为双重,不挂脸罩,缦鞋较浅,麻绳系腰,手持丧棒:服期有一年的,是次孙为祖父母,夫为妻,己婚女子为父母;服期有五个月的,是曾孙为曾祖父母,曾孙为曾祖父母穿白戴孝,但要挂一红布;服期有三个月的,是玄孙为高祖父母

12、,这己是五世同堂,不易得,是喜事,玄孙可以穿身红孝服。以下为大功、小功、缌麻,服孝逐等灭轻,这与礼记上的记载是相符的,这里不再赘述。亡者入敛,在其亡后的第二天晩上交过夜即第三日临晨进行,这应了礼记。问丧三日而敛,在床曰尸,在棺曰柩的记载。为什么要三日而敛呢?礼记问丧中解释说:孝子亲逝世,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若将回生然,安可得夺而敛之也!故曰: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益衰矣;家室生计,衣服之具,亦可以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断决,以三日为之礼制也。人有假逝世现象,尸放三日而不能回生,乃是真逝世,就可以入敛;孝子要穿的衣物、用的祭具,在三日内

13、可以备办齐全;在远路上的亲属也可在三日内赶回,见上亡者面。这些原因才使周人先祖断定了三日而敛的规定,这与现今庆阳的风气完整一致。亡者逝世的第三天,开端举办祭祀仪式,俗称开吊。在开吊前,举办祭雨师风伯之神礼,然后在其家门口出讣告(五服子孙皆上讣告) 、悬岁纸,告诉亲友老人逝世的消息,谓之出纸。岁纸是用多张白纸剪成相连的纸串抖散开来,悬挂在讣告旁边。同时还出铭旌,竖立在讣告之旁铭旌,又称明旌,是表识亡者姓名的旗幡。仪礼土丧礼云:为铭各以其物礼记檀弓下第四曰:铭,明旌也,以逝世者为不可别已,故以其旗识之。郑玄注:铭,明旌也杂帛为物,大夫士之所建也以逝世者为不可别,故以其旗帜识之在庆阳,铭旌上不仅写亡

14、者的姓名、享年,而且还要在中间题写谥辞。谥辞,是由主家请具有定官位和学衔的名人题写的赞羙之辞(多为四字) ,以评价亡者,其后署题写谥辞人的官位和学衔,这叫题衔。官名和学衔可以直接用泥金写在铭旌上,题衔人名要写在大红纸上,粘贴在铭旌上。讣吿、岁纸要火化,铭旌在出殡时盖在棺柩之上而埋于地下。铭旌随棺柩入土时,将题衔人旳名字取掉。祭祀是在搭建的灵堂里进行灵堂,由供桌、纸活、献饭、供果、香酒纸等组成。在夏、商时代,奴隶主逝世后,要用活的奴隶殉葬。到了周王朝,主意以人为本,取消了这种残暴、不仁道的做法,改用泥草做的人、马、鹿、鹤代替活人殉葬。到了春秋时代,有些诸侯国又改泥草人马殉葬为陶俑殉葬。礼记檀弓下

15、第四参加了孔子句话,曰: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噐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哉!这句话译成白话即是:用泥土做的车马、草扎的人形,自古就有了,这是明噐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孔子认为用草扎的人形搞殉葬,这是人心的仁善,认为用陶俑搞殉葬,这是人心不仁,因为那太近于用活人殉葬了。明噐,就是用于殉葬的假人假马周时用泥草做,后来纸涌现了,而且大批生产,价格低廉,人们改用纸做,成为现在的纸活,这是纸活的来龙。纸活,是祭礼上必备的,在祭祀时放在灵堂内,在亡者下葬时于墓地焚化。纸活品种很多,有灵堂、过厅、牌坊、金银斗子、招瑰幡、靠山、纸人纸马纸鹿纸鹤,现在还兴小别墅、小汽车、电冰箱、电视机、手机等。阳世间供人享用的大件,庆阳人都要给亡灵以纸活的情势奉献一份,焚化后供亡者在阴间享用,使其生活过得更舒服些。礼记檀弓上第三云:朝奠日出,夕奠逮日。逮日,就是日落在停丧期间,庆阳礼俗要进行早祭、午祭、晚祭,与礼记上规定,仅多一午祭尔。此章还说:夏后氏大事敛用昏,殷人大事敛用日中,周人大事敛用日出。大事敛用,就是出殡葬埋人庆阳人沿用周人习俗,出殡埋人在凌晨,最迟要在十二时以前结束。陶复陶穴,是周人修建的种民居,流传至今,庆阳农村的民居大部分是陶穴式的窑洞。庆阳人不但爱好在这种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