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35989 上传时间:2017-11-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9.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道路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伟大成果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道路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伟大成果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道路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伟大成果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道路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伟大成果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道路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伟大成果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道路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伟大成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道路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伟大成果(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道路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摘要:中国道路是我们党在自觉推进唯物史观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实践是党实施正确领导的根本原因。我们党具有促进唯物史观中国化的高度自觉性,并在自觉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继续走好中国道路,必须坚持唯物史观不动摇。关键词: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道路党的光辉历程与“中国道路”是融为一体的。抚今追昔,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克服艰难险阻,不断创造奇迹,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可以说,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实质上是我们党自觉应用唯物史观指导社会实践的过程。笔者拟从政治

2、经济学角度谈些认识。一、中国道路是我们党在推进唯物史观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中国道路是对中国变化发展伟大历程的描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满目疮痍,几乎没有重工业,轻工业只有少数纺织厂,连铁钉、火柴、煤油都挂上了“洋”字。新中国成立前的 1949 年,粮食总产量仅为 2250 多亿斤,人均国民收入仅为 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国内生产总值(gdp)只相当于美国的 16,欧洲 12 国的 18.6,西欧诸国的 17.1,拉丁美洲的 56.6,在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为 4.4;全国人口 的 80以上是文盲,人均寿命只有 35 岁。而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攀升,到“十一

3、五”期间,居世界的位次从 2005 年的第 5 位提升到 2007 年的第 3 位,2010 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9 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 3650 美元。从 1952 年到 2007 年,国内生产总值扣除物价因素,平均每年增长 7.8左右。目前全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少年文盲,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 73 岁。、创造这些经济“奇迹”的过程,被国际上称之为“中国道路” 。(二)中国奇迹绝不是“西化”思想指导的结果。有人认为,分析中国经济成功的原因, “华盛顿共识”是可利用的分析框架。贯彻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华盛顿共识”主张私有化、市场自由化和政府非调控化。按照这种观点,必定要求中国推

4、进私有化,对中国学界影响颇大的美国未来学家约瑟夫奈就持这种观点。他承认“中国奇迹” ,但是当有人问:“你认为所有的国企都应该私有化吗?”他说:“是的” 。我们知道,新自由主义在拉丁美洲、原苏联、东欧,都造成灾难性后果,难道在中国却能创造奇迹?众所周知,党中央在改革开放初始就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与搞私有化是根本对立的。因此,中国的奇迹绝不是新自由主义指导的结果。(三)中国道路是我们党在自觉推进唯物史观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道路的形成,是共产党运用马列 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中国

5、社会发展规律,指导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促进科学思想变成物质成果的结果,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就是唯物史观。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就是唯物史观的中国化。从本质上说,中国道路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二、坚持唯物史观是党实施正确领导的根本原因今天,我们很有必要重温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要点,加深领会我们党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取得伟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一)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存在客观规律。马克思在 1859 年政治经济学批判第 1 分册序言中,精辟论述了物质生产力、生产关系或社会的现实基础、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等唯物史观基本范畴及其辩证关系,阐释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人类社

6、会形态已经历的几个时代和发展趋势。他在 1867 年出版的资本论中又强调, “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实,不断验证唯物史观的真理性。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紧接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遵循客观历史规律进行社会实践的必然结果。(二)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我们有必要重温唯物史观极为重要的基本观点:“任何时候,我们总是要在生产条件的所 有者同直接生产者的直接关系这种关系的任何当时的形式必然总是同劳动方式和劳动社会生产力的一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当中,为

7、整个社会结构,从而也为主权关系和依附关系的政治形式,总之,为任何当时的独特的国家形式,发现最隐蔽的秘密,发现隐藏着的基础。 ”这里, “生产条件的所有者同直接生产者的直接关系” ,指的就是物质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或简称所有制。 资本论正是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这个最隐蔽的经济基础,才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真面目和发展趋势。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 ,形成“中国道路” ,最根本原因就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推翻了延续了几千年的私有制统治地位,创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样的最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所有制基础。(三)阶级和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深刻地指出, “我的

8、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我们党在革命时期就强调“枪杆子里出政权” ,夺取政权后强调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中国形式)的重要性,正是贯彻了唯物史观的这些重要观点。(四)市场关系是一种社会分工制度。唯物史观的生产关系范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专指所有制,后者则包括所有制和社会 分工制度两层社会关系。所有制指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排他性占有关系,社会分工制度则是人们之间的生产分工关系。马克思揭示出,作为市场社会分工制度的一般商品流通或市场关系

9、,总是与一定历史形式的所有制结合而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比以往的经济形态有较高的生产力,并不是私有制本身的功劳,而是因为“资本家利用的,是整个社会分工制度的优点” 。我们党正是通过总结经济实践的经验,充分认识到只有利用市场社会分工制度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才能进一步发挥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决定扬弃受自然经济观影响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做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抉择。(五)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表现或结果。马克思指出, “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表现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 。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

10、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可见,收入分配关系是由“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或“生产条件本身分配”即所有制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我们党通过国家宪法,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对应起来,充分贯彻了唯物史观的这个基本观点。(六)在历史时代演进中存在着过渡性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形式。 马克思指出, “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 ”就是说,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存在新旧时代融合的过渡性形态;从微观看,也存在过渡性经济形式,并表现出“无数色层” ,如资本主义形成发展过

11、程中,就有股份制、合作工厂和英国的小土地“分成制”等新旧因素混合的过渡性经济形式。我们党在领导新中国建设实践中,认识到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支持、引导发展多种多样的股份制、合作制等经济组织,这正是对唯物史观关于过渡性经济范畴的应用。(七)社会经济结构包括生产关系层面。马克思指出,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社会生产过程一般的一个历史的规定的形式。而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独特的、历史的和经济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过程,是生产和再生产这些生产关系本身,因而生产和再生产这个过程的承担者,他们的物质生存条件和他们的互相关系即他们的一定的经

12、济的社会形式的过程。因为,这种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的关系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他们借以进行生产的各种关系的总体,就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来看的社会。 ”可见,社会经济结构应包括:(1)生产承担者与自然的关系。(2)一定历史形式的所有制、分配关系意义上人们相互之间的生产关系。(3)在社会生产中的各部门、行业之间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分工协作关系等。这与西方经济学一 般把社会经济结构解释为三次产业的结构和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结构,基本撇开生产关系这个重要层面,有原则区别。目前,我们党在指导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显示出力求把调整

13、经济结构与完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是贯彻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经济结构原理的。(八)在社会发展中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恩格斯指出,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影响历史过程的,还有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上层建筑所起的反作用,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以沿着同一方向、相反方向和给它规定另外的方向起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乃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发挥能动性作用的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矛盾和斗争,则是社会各阶级、阶层发挥各自能动性作用的表现。我们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

14、的政治方向,在涉及国家根本制度等重大原则问题上不动摇,郑重表明我们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这充分贯彻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存在辩证关系的唯物史观。(九)人的经济行为是生产关系人格化的表现。唯物史观认为,在影响社会发展的各种人的行为中,涉及经济利益的经济行为具 有决定性意义,而个人的经济性质及其行为“是由社会生产过程加在个人身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是这些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 ,即人的经济行为是生产关系人格化的表现。 资本论揭示出,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 、工人是“人格化的劳动时间” 、土地所有者是土地所有权的“人格化” ,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规定了他们各自的地位和行为角色。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也是人们经济行为推动的结果,我们党强调“不搞私有化” ,正是坚信私有制关系的人格化,绝不会推进共同富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