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死——《野草》与《十夜梦》比较之一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31198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与死——《野草》与《十夜梦》比较之一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爱与死——《野草》与《十夜梦》比较之一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爱与死——《野草》与《十夜梦》比较之一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爱与死——《野草》与《十夜梦》比较之一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爱与死——《野草》与《十夜梦》比较之一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爱与死——《野草》与《十夜梦》比较之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与死——《野草》与《十夜梦》比较之一(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爱 与 死野草与十夜梦比较之一陈占彪(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00433)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 25 卷第 5 期 2005 年0 月摘 要:“爱与死”是鲁迅的野草与夏目漱石的十夜梦的一个共同主题。然而,“爱与死”之于鲁迅和夏目漱石来说又是有所区别的,处于道德困境中的鲁迅是用”死”的砖石来建造“爱”的巴别塔,即“向死而爱”,这其中伴随着一种浓重的焦灼不安和痛苦不堪;而处于“幻影之盾”中的夏目漱石是用“死”的炭火来锻炼“爱”的真金,即“因死见爱”,这其中伴随着一种淡淡的寂寞无奈和悲哀无助。另外,鲁迅与夏目漱石又都以一种近乎戏谑的方式来反对一种虚假的爱与死。关键词:野草;十夜梦; 爱与死作者简介:陈

2、占彪(1976) 男,陕西韩城人,社会科学报编辑,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爱是生命的本能,死是生命的极限,当这两者被联系在一起叙述时,往往最能显示出一种酷烈的情感体验,“爱与死”是野草和十夜梦的一个共同主题。然而,“爱与死”之于鲁迅和夏目漱石来说又是有所区别的,处于道德困境中的鲁迅是用“死”的砖石来建造“爱”的巴别塔,即“向死而爱”,这其中伴随着一种浓重的焦灼不安和痛苦不堪;处于“幻影之盾”中的夏目漱石是用“死”的炭火来锻炼“爱”的真金,即“因死见爱”,这其中伴随着一种淡淡的寂寞无奈和悲哀无助另外,他们又都反对一种虚假的“爱与死” 。野草: 向死而爱“爱与结婚,确亦天下大事。 ”1这个“天下大事

3、”对鲁迅来说可谓是一种精神煎熬,鲁迅与朱安的不幸婚姻是鲁迅的爱情灾难,鲁迅一方面声称“你要是爱谁,便没命的去爱他;你要是谁也不爱,也可以没命的去自己死掉。 ”2一方面又对好友许寿裳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 ,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他一方面号召“我们还要叫出没有爱的悲哀,叫出无所可爱的悲哀,我们要叫到旧帐勾消的时候。 ”3一方面又“自觉着人类的道德,良心上不肯犯他们少的老的的罪 ,又不能责备异性,也只好陪着做一世的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帐。 ”4痛苦与无奈、决绝与责任都缠绕纠结在鲁迅的内心深处。这种在情感上的矛盾心理鲁迅多次有着明确的透露和表述,但在英文译本序中他对野草中

4、的八篇散文诗作过的一个说明中,除过腊叶含糊地提及外,他并没有披沥野草中哪些篇目与自己的这一内心隐秘有关,而这,也许又是鲁迅所不便明说的一个原因之所在吧,其实,这种“情爱和道德责任之间的情感两难”5困境在野草的写作中也时有体现。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我不愿意!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影的告别“影的告别”这一意象注定是一个西绪福斯式无望的反抗,其前提是“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但问题在于“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鲁迅散文诗背后隐秘的心理背景除非他自己真实告白,后人只能从其历史背景和生活经历略猜一二,这自然将带来文本的多义性如果将

5、影的告别理解成作者对无爱的婚姻的一种既不心甘又十分为难的心理写照的话,也许文章的意思比较连贯,也较易理解。在鲁迅的笔下的世界里,爱最终体现为无爱,婚姻成为无爱之爱的外在维系,在这么一个外在的和内在的禁锢下,他将永远处于一个“影的告别”的心理状态。 “影”是以“死”对这种“无爱之爱”作出挣扎和反抗的,或者说,它是以“死”来结束由此带来的烦腻和痛苦的。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他“不能责备异性” ,对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鲁迅来说,自我的灭亡看来成为必然的事了,并以自我的灭亡来解决情爱与道德的对峙这一精神困境。这里,自我灭亡是对“无

6、爱”的摆脱,同时,也意味着对“爱”的一种追求。同影的告别一样,意象奇丽、想象丰富的死火同样是鲁迅留给读者的难题,当 1925 年 4月 23 日鲁迅写好这篇文章时,他与许广平自 3 月 11 日第一次通信始,在四十多天里,他们共计已有十五封信的交往了。哈哈!当我幼小的时候,本就爱看快舰激起的浪花,洪炉喷出的烈焰。不但爱看,还想看清。可惜他 们都息息变幻,永无定形。虽然凝 视又凝视,总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死的火焰,现在先得到了你了!( 死火)如果说影的告别是作者处于情感与道德两难境地时不得不以一种自我牺牲的选择来摆脱的话,那么,死火则是传达了“我”想得到,但在颇费周折后,最终还是被我得到的一种

7、满足心态。这时,“我”与 “死火”各各进行了一番反复不定的内心争斗,“你的醒来,使我欢喜,我正在想着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携带你去,使你永不冰结 ,记得燃烧。 ”于是他们不再是犹豫!彷徨,代替的是一种坚定的决心和勇敢的行动,“他忽而跃起,如红慧星,并我都出冰谷口外。 ”爱似乎眼看得到了完满的结局,然而,这时,“有大石车突然驰来,我终于碾死在车轮底下。 ”看来,鲁迅是永远也不能轻松一耸地摆脱那种矛盾心理的,在这里,正要成功地获得“爱”的时候,“我”的灭亡突然中止了这爱的获得,因为“影”的主人尚在,“我”的死实际上仍是对自我罪孽的一种自虐式惩罚。野草中,鲁迅惟一一次对自己情感隐秘作过一次不甚彻底的

8、透露的就是腊叶,他说那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如果没有孙伏园的回忆,我们要理解鲁迅写作此文的心理动因恐怕亦非易事,鲁迅曾向孙伏园说过这样的话,“许公很鼓励我,希望我努力工作,不要松懈,不要怠忽;但又很爱护我,希望我多加保养,不要过劳,不要发狠。这是不能两全的,这里面有着矛盾。 腊叶的就是从这儿得来,雁门集等等却是无关宏旨的。 ” 6“鲁迅先生知道景宋先生如此之深,景宋先生又鼓励和爱护鲁迅先生如此之切,我那时便感觉他们两位的情感已经超出友谊以上了。 ” 7“我”( 景宋)“大概是愿使这将坠的被蚀而斑斓的颜色,暂得保存,不即与群叶一同飘散罢。 ”在这篇文章中,爱体现在一种对生命续存的关切和

9、呵护之中,论理爱业已获得了一种现实的完成,在文章中如此,在生活中亦如此,但鲁迅并没有轻意地乐观于兹,他向来对乐观保持一种深刻的警惕,这是他常常比常人更深一层的思维之所在。转眼间在他的笔下,爱情的达成随着对“病叶”的担忧而变得如同镜花水月了,一场关爱和美满不能再续。让我们仔细观察一番先生所摘下的夹在雁门集里的那片枫叶吧,“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这是病叶呵 !”(死的到来!)现有之“爱 ”在“死”临近时的一种悲观也油然而生,“将坠的病叶的斑斓,似乎也只能在极短时中相对,更何况是葱郁的呢。 ”鲁迅正是这样踟躇在情爱的道德困境中,并以“死”来营造“爱”的巴别塔。十夜梦: 因死见爱对鲁迅来

10、说,在野草中对“爱”的描写中,总是缠绕着“死”的到来,爱的悲喜总是由死来成全的 在夏目漱石的 十夜梦 中也有这么一种爱与死如影相随的现象。和鲁迅总体上显得清峻的笔法不大相同的是,夏目漱石的第一夜写得奇幻、别致而又轻妙,这是一个关于等待的爱的故事,它不是对已有的无爱的厌倦,而是对尚没发生,但也许永远不能发生的爱的一种坚持。故事一开始女子轻声地说道:“我快要死了。 ” “我死后,请把我埋了,请用大的珍珠贝挖坑,请在我的墓碑处放上从太空中殒落的星星的碎片,并请你守候在墓旁,我们会再次相见。 ”请你等一百年请你坐在我的墓旁等一百年。我一定会来见你的。(第一夜) 爱情尚未发生,女子就要死掉,接着就是未知

11、的等待,然而我坚守在女子的墓旁,看着那红日东升西落的滑行,最后冀候到那一刻百合花的微笑。在夏目漱石的文章里,爱情是童话式的,理想化的表达,他似乎要剔除掉世俗生活的边边角角和拌拌磕磕,只留下一片纯净无杂。这其实反过表明了他生活中值得厌烦的事太多,“不爱比爱更幸运”,“死比生可贵”( 玻璃门内) 。他以“不爱”来规避“爱”的无聊,以死来逃避生的痛苦,由此可以看出夏目的日常生活是多么地烦累。1902 年,他的那部代表自己“艺术观和人生观的一个局部”的中篇小说旅宿正是以这种遁入纯美的艺术来化解世俗的厌烦的集中写照,他在小说的开头中有这么一个表达,“一面登山,一面这样想:依理而行,则棱角突兀; 任情而动

12、,则放浪不羁;意气从事,则到处碰壁。总之 ,人的世界是难处的越来越难处,就希望迁居到容易处的地方去。到了相信任何地方都难处的时候,就发生诗,就产生画。 ” “无法迁出的世界如果难处,那么必须使难处的地方或多或少地变成宽裕,使得白驹过隙的生命在白驹过隙的期间好好地度送。于是乎产生诗人的天职,于是乎赋与画家的使命。所有艺术之士,皆能静观万物,使人心丰富,因此可贵。 ” 8这与我是猫的夏目漱石是绝然相反的一个面目,他认为世事的厌烦是纯美的艺术产生的缘由“就发生诗,就产生画”同样,纯美的艺术是解决 “人的世界是难处的”这一问题的遁逃之路。这与王国维的看法颇为相似,王国维接受叔本华的唯心主义和悲观主义的

13、观点,他认为生活充满了痛苦,而痛苦则是由欲望所引发的,人则要凭藉艺术之力得以解脱。那么,在旅宿中,夏目漱石则是竭力要创造这么一个美的,“非人情”的世界,他在小说中说,“我所喜爱的诗,不是鼓吹世俗人情的东西,是放弃俗念,使心地暂时脱离尘世的诗。 ”但他又借画师之口不得不承认道: “这梦一般的、诗一般的春天的山村中,若以为只有啼鸟、落花和涌出的温泉那就错了。现实世界会超山越海闯进这平家后裔所住的古老的孤村里来。 ” 9借他的一篇小说的名字,可以说,文字的纯美的世界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幻影之盾” 。 十夜梦中美丽的不再真实的爱情故事亦是如此。这种努力逃离的姿态反映了现实生活给夏目带来的烦恼,在爱情上也

14、是,同鲁迅一样,夏目漱石的夫妻生活并不和谐,1898 年,他的妻子镜子因怀孕而歇斯底里发作,一度投河自杀,夏目漱石也开始神经衰弱,他后来作的俳句有:“病妻室内灯昏暗 ,苦熬晚暮度秋天 ”,可以看出他们夫妻生活的不如意,加之他自己又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夏目在英留学期间曾一时传说他疯了,文部省一度有“夏目漱石精神失常” 、护送回国的电文。这些因素都势必使得夏目对现世爱情感到失望和破幻,并试图在文字营造的美丽而凄婉的爱情故事中得到自我陶醉,以期弥补现世生活的不顺心。所以,与鲁迅不同的是,第一夜的”死”不是”我”,而是女子,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夏目对现世爱情生活的一种厌倦心理。与第一夜故事结构颇为相似

15、的是第九夜,第九夜也是一个关于爱与死造成的等待问题。武士在“很久之前就被浪士杀死了”,然而焦虑不安、毫不知情的妻子却在月夜带着三岁的孩子在八幡神面前为丈夫虔诚地祈祷着。 第一夜与第九夜相同之处在于一方之死造成了另一方等待的无限和落空,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知情的,而后者是不知情的,这就使得前者显得平静,后者显得肃穆,前者显得凄清,后者显得沉痛。同样是死,不同于第一夜由于对现实生活和婚姻爱情的不如意而刻意去营造一种仙幻的理想的爱,第九夜的故事是发生在“世间不知怎么地骚乱起来。眼看又要爆发战争了”的背景之下,而这个故事是“我在梦中听母亲给我说了这么一件可悲的事情”,我们知道,夏目生于 1867 年,1

16、868 年 3 月 14 日,天皇发布了五条誓文,宣布施行“万事一新”的政策,日本开始了近代化的明治维新。然而在此之前,日本大门的洞开和德川幕府的无能使得日本危机四伏,本持保守意向的“尊王攘夷派”反成了幕府统治的破坏者,这其间两者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在倒幕运动中,庆应二年(1866 年爆发的“ 改革世道”起义和庆应三年 (1867)的“可好啦”骚动,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落后统治。大变动时期一系列的社会骚乱,可以说是夏目的“母亲辈”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第九夜就是夏目的母亲所处的时代可能发生的故事,在别致且美丽的故事中,他不经意地透露出了那个大变乱时代的刀光剑影,武士的死之荣与其寡妻幼子的活之痛一隐一显地交织在第九夜中,从中可知,武士的死与这世间的骚乱有关,第五夜与这也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