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语的种类和特点例说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431050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熟语的种类和特点例说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熟语的种类和特点例说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熟语的种类和特点例说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熟语的种类和特点例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熟语的种类和特点例说(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熟语的种类和特点例说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 “黄盖”无关。 熟语有两个来源。 (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以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性。 (2)来自书面语言,包括

2、古代各种著作(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著作、诗文、小说等) ,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一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 下面我们对几类熟语分别阐述: (一)相沿习用的成语 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音节以四字为主,大部分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有的来自古代口语,如“唇亡齿寒” “同病相怜” ;有的来自古代寓言,如“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 ;有的来自历史故事,如“卧薪尝胆” “四面楚歌” ;有的来自古代诗文,如“巧言令色” “不可救药” ;也有来自现代文章著作的,如“古为今用” “力争上游” “争分夺秒”等。 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

3、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望文生义。如常见成语“不刊之论” “万人空巷” “七月流火” “空穴来风”等,常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当然,成语也并非永远固定不变。有的意义色彩可能有变化,如“明哲保身”来自诗大雅民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指因怕犯错误或得罪人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意义和色彩都有变化(再如“颐指气使” “既来之,则安之”等) 。有的个别构成成分可能有变动,如“每下愈况”来自庄子知北游 ,现在演变为“每况愈下” , “揠苗助长”可写为“拔苗助长”等。成语相关文章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口耳相传的谚语 谚语也叫“俚语” “俗语” “俗话”

4、 “直言” ,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往往传达了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简练通俗,意思完整。口耳相传和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经验是它的两个基本特点。 它与成语的区别是: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古今小说一) ,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金瓶梅第七十六回)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 ,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醒世恒言九) 。 谚语源于生活,口耳相传,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

5、1) 交友处世: 积德招福,缺德惹祸 君子之交淡如水 浇花浇根,交人交心 (2) 劝学: 活到老,学到老 书中自有黄金屋 (3) 军事: 2置之死地而后生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4) 民俗: 五里不同俗,一地一乡风 入庙拜佛,入乡随俗 (5) 卫生健康: 两头净,不生病 饥时饱,必送命 (6) 道德情操: 仁义值千金 人穷志不短 (7) 行为规范: 为臣要忠,为子要孝 一失足成千古恨 (8) 世态人情: 世情看冷暖,人事逐高低 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9) 善恶美丑: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10)自然气象: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烟子过沟,干死鱼鳅 谚语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较为复杂。比

6、如下面这组关于“死”的谚语: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好死不如赖活寻(等)死不如造反这组谚语所体现的思想意识大不相同:第一句教人舍身赴死,在玉碎与瓦全间选择玉碎;第二句教人贪生怕死,在好死与赖活中选择赖活;第三句教人拼死一搏,既不无价值寻死,也不无价值赖活(等死) ,而要活得轰轰烈烈(造反) 。由此可见,谚语传达的经验是很复杂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谚语由于口耳相传,长期经受生活的检验,许多优秀的谚语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指导作用。在修辞上,谚语简练明快,能增加语言的概括力;说理时恰当运用,能增强文章说服力。 (三)巧设悬念歇后语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 ,

7、后一部分是“注释” 。表义上“引子”起辅助作用,表示某种附加义;“注释”部分是表义重点所在,它表示整个歇后语基本义。也就是说,歇后语是“由存在引注关系的前后两个部分组成”的熟语。如“墙上挂狗皮不象画(话) ”,前部分“墙上挂狗皮”只是引子,如果没有后半部分,谁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半部分,谐音双关,点明整个歇后语的含义。 歇后语可分两大类:(1)会意型。比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 “寿星佬上吊活得不耐烦了”“王八吃西瓜滚的滚,爬的爬” ,这类歇后语后一部分从意义上对前一部分进行解释说明。(2)谐音型。比如:“老虎驾车谁赶(敢) ”“两手进染缸左也蓝(难)右也蓝(难) ”“荷花塘里着火藕燃(偶

8、然) ”,这类歇后语后一部分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语义。 不管会意型还是谐音型,歇后语产生语义的基本途径是双关。比如, “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 ,表面上是说想象中老鼠钻进风箱后,不管风箱是推还是拉都要被风灌的样子;其实是说一个人处于矛盾的双方中,两面不讨好,到处受委屈。 “老虎驾车谁赶” ,用“谁赶”对“老虎驾车”作字面上的解释,实际上它的真正含义是指某件事情没有人敢去做。从修辞上说,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的地位就颠倒过来了。歇后语的艺术效果主要有两个:形象生动和风趣幽默,这主要体现在“引子”部分。 “引子”部分如下三个特点都有助于形成这种艺术效果:(1)取材广泛,人物鬼神、动物植物、食品器物、

9、民俗等等,无所3不包。 (2)想象新奇,善于运用各种虚构手法塑造出种种人们意想不到的超越常规的形象。如“泥菩萨洗澡越洗越脏” “老虎戴佛珠假充善人” (拟人) ;“八十年不下雨好晴(情) ”“三张纸画张脸好大的面子” (夸张) , “猪八戒演讲大嘴说大话” “乌龟变黄鳝解甲归田” (想象)等等。 (3)深具悬念性。试拿去歇后语后半部分, “引子”能引发人们许多联想,待答案揭示,才恍然大悟。如“老鼠给猫理胡子” ,人们就会想到“大胆” , “不怕被吃掉吗” ,等,但看到后半部分“拼命巴结” ,自然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试比较下面一组成语与歇后语的艺术效果:成语:一目了然 解甲归田 痴心妄想 歇后语

10、:独眼龙看书一目了然 乌龟变黄鳝解甲归田 赖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 两组词语义相同,趣味却相差很远。由此可见,歇后语前半部分“引子”的重要性,缺少了它,歇后语就可能变为一般性的陈述。(四)语义双层惯用语 惯用语是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词组。惯用语是通过描述来表义,谚语和歇后语通过陈述来表义。惯用语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语义的双层性,除字面意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如“打预防针” ,字面指注射防病的药水,常用来比喻对人的思想毛病加以预防;“财神爷”本意是迷信中让人致富的神,引申为掌管钱财或能给人钱财的人。 其次,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如“拍马屁” “寄生

11、虫” “白开水” “抓辫子”“吃独食” “穿小鞋” “小心眼”等,全都具有口语色彩。它们的感情色彩,褒扬、赞许的极少,如“老黄牛” ;谐谑、讽刺和贬义的占绝大部分,如“红眼病” “戴高帽” “耍嘴皮”“咬耳朵” “眼中钉”等等;中性的惯用语也很少,如“破天荒” “打游击” 。 第三,结构上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少数二字或多字的,如“下海” “吃醋” “下课”属二字格;“放马后炮” “喝迷魂汤” “喝西北风” “钻牛角尖” “打退堂鼓”属四字格, “一推六二五”属五字格,另外还有“解铃还需系铃人” “远水救不了近火”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多字格。惯用语在使用中一般不用字面意义,其深层涵义(引申义或比喻义)几乎成了它的基本义。如“跑龙套”本指在戏剧中扮演随从或兵卒的角色,但作为惯用语,一般是用来比喻在工作中做一些不负主要责任的杂事、小事,当它用本义时,它只是戏剧中的术语,不是惯用语。 “开小差”作为惯用语一般使用其引申义“私自脱离工作岗位或思想不集中” ,而不用其本义“军人私自脱离队伍逃跑” 。试比较下面两组词语,体会惯用语生动通俗的口语表达效果: 成语:置若罔闻 阿谀奉承 李代桃僵 惯用语:耳边风 拍马屁 替罪羊、背黑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