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动态稳定器应用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142902 上传时间:2017-07-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颈椎动态稳定器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颈椎动态稳定器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颈椎动态稳定器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颈椎动态稳定器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颈椎动态稳定器应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应凯 姜泳 王文辉 王坤(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 116011)【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DCI)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 18 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后 DCI 植入术,对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 3d 及三个月疗效情况进行记录及分析。结果:患者手术时间 85-155min,术中出血量 30-230mL;术中 C 臂透视证实 DCI 位置良好,手术成功率 100.00%;治疗 3 个月后改善最为显著(优良率 100),而术后 3d 时已疗效理想(优良率分别为 83.3)。结论:应用颈椎动态稳定

2、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颈椎动态稳定器、颈椎前路手术、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髓核、纤维环、软骨板,尤其是髓核,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椎管内,从而造成脊神经根和脊髓受压,引起头痛、眩晕;心悸、胸闷、颈部酸胀、活动受限、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胀痛等症状和体征,严重时发生高位截瘫危及生命。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多见于204O岁的青壮年,约占患者人数的8O%1。近来,我们采用颈椎动态稳定器(DCI)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8例,获得了满

3、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研究所选病例均来自我院 2010 年 10 月-2011 年 11 月骨外科收治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18 例,其中,男 7 例,女 1l 例,年龄 2O58 岁,平均 39 岁;病程 2 天一 6 年;劳损发病 10 例,外伤 2 例;急性 3 例,缓性 3 例。1 . 2临床表现、体征及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有颈僵不适,肩臂部疼痛,手麻无力,枕大神经痛,眼胀,下肢行走不稳,有漂浮感,头晕耳呜,偏头痛,心慌,恶心,呕吐等症状。体征:颈部活动受限,颈椎间盘突出相应部位棘突旁压痛,转颈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部分患者霍夫曼征及巴彬斯基征

4、阳性,肌力减退,甚至有痛、触觉减退。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及侧位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或反弓,椎间盘突出的椎间隙为前宽后窄,CT、MRI可看出椎间盘突出的程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压迫和程度2。1. 3 实施方法常规颈椎前路术前准备,并进行气管推移练习两三天,以适应术中牵拉并减少术后咽部刺激,术前除常规摄颈椎动力位片及MRI检查外,均进行手术节段上、下位椎体的CT平扫,扫描部位包括椎体中部及接近终板水平,扫描平面与终板平行,根据CT测定预选相应尺寸的DCI.患者取仰卧位,本组病例全部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肩部垫薄枕,头枕部垫头圈,颈呈中立位并适当过伸,这样有利于恢复颈椎生理弧度,并用胶带固定此位置至

5、手术结束。颈前横形切口,长46 cm。按颈前入路显露椎体前方,C臂机定位。先将Caspar型撑开器的针脚置于所需处理的上下椎体的正中,适当撑开椎间隙,用尖头刀矩形切除椎间盘的前部,用髓核钳和刮匙摘除椎间盘及软骨终板,完整保留骨皮质。必要时切除后纵韧带,用剥离子钩子钩取隐藏在椎体后缘的椎间盘,其间可冲洗数次。仔细止血和冲洗后,植入DCI试模。试模大小以插入后手松不倒为准,其深度在距椎体前后缘各2.03.0 mm的位置,其宽度要尽量覆盖终板,争取最大化。C臂机透视试模位置良好后,取出试模,再次冲洗并清除碎屑,植入相应尺寸的DCI。透视正侧位确认位置符合要求后,按照常规缝合切口和术后处理,无需颈围固

6、定,7d拆线,术后拔除引流管后离床活动3.1.4 观察项目疼痛:按照VASP评分法评定治疗前后各时期的疼痛变化程度。麻木:测定治疗前后各时期麻木的范围变化情况。感觉:测定治疗前后各时期的痛觉、触觉、温度觉的变化情况。反射:测定治疗前后各时期的生理反射和病理反射(如霍夫曼氏征、巴彬斯基征、夏道克氏征、欧本汉姆征、高登氏征等)变化。肌力:测定治疗前后各时期的肌力变化,共分为V级4。1.5随访时间 于术后3d、3个月定期随访患者,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1.6 疗效判定标准疗效评定标准按Maenab标准5分4个级别评定。优: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良:临床症状消失,体征大部分消失。可: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阳

7、性体征部分消失或减弱。差: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1. 7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13.0 软件处理数据,定量数据均以( 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自身前后对 X照法,每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 t 检验,各组之间治疗前、治疗后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的 LSD法;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有效率比较采用 2检验。以 P0. 05 为有统计学差异。2 结果2.1 手术情况所有患者术程顺利,手术时间 85-155min,中位时间 115.06min;术中出血量 30-230mL,中位出血量 68.29mL;术中 C 臂透视证实 DCI 位置良好,手术成功率 100.00%;术后 1 例出现轻到中度的肩背部疼痛不适

8、。2.2 疗效情况患者术后疗效情况时间 例数 优 良 可 差 优良率术后3天 18 9 6 2 1 83.30%术后3个月 18 11 6 1 0 100%本组统计结果显示,18例患者术后颈肩臂等疼症状及体征的改善都很理想;治疗3个月后改善最为显著(优良率100),而术后3d时已疗效理想(优良率分别为83.3),两个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证实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远期疗效均佳,远期疗效更显著。3 讨论目前在临床上颈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持续上升,该病的治疗在现阶段主要有两种方案:其一为手术治疗;其二为保守治疗。DCI(dynamic cervical i

9、mplant,即颈椎动态稳定器)是美国新概念脊柱公司近来设计生产的一种 U 形钛合金颈椎植入稳定装置,其设计理念为在非融合的情况下提供颈椎动态稳定性。这种手术方法适用于椎间盘退变所致的颈椎病。同传统的治疗颈椎病的最常用手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比,颈椎 DCI 功能重建内固定术的优势在于:提供颈椎稳定的同时,保留了颈椎的活动度,防止相邻节段的加速退变;因其是一体化植入器,所以不会产生磨削;同时还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此外,住院时间缩短,患者更乐于接受。 传统治疗颈椎病最常用的术式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该手术治疗后,近期疗效确切,但是一部分病人经过多年的随访发现术后出现症状复

10、发,原先病变部位已经没有问题,而是在其相邻节段出现了继发性退变,加速健康颈椎节段的退变,导致症状再现,有些患者还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究其原因是颈椎间盘融合术后,虽然椎体稳定性加强了,但颈部活动丧失了,应力转向临近节段,加速了相邻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突出。本研究显示,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18 例,患者手术时间 85-155min,术中出血量 30-230mL;术中 C 臂透视证实 DCI 位置良好 ,手术成功率 100.00%;治疗3 个月后改善最为显著(优良率 100),而术后 3d 时已疗效理想(优良率分别为 83.3)。因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较好,

11、故该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当然,这种手术需要医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精准的技术能力。目前国内仅有上海等个别医院开展了颈椎 DCI 功能重建内固定术,我院骨科现已成功实施了此手术,走在了国内的前列。相信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会有更多、更好的医疗技术给患者带来福音。参考文献:1田勤风.特定电磁波配合按摩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202例.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12:522 柴吉敏.樊成虎.综合疗法治疗 8 1 例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1.01:1503 侯振扬,徐耀增.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治疗颈椎病 5 例:非融合术后弹性动态固定效果随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

12、010.14.30:56784宋琦.颈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的临床应用探讨.安徽医学.2010.31.12:14575Maenab INegative disc exploration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nerve root involvement in sixty-eight patientsJJ Bone Joint Surg Am,1971,53(5):891-903作者简介:姓名 应凯(1975-10) ,性别 男,职称 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 骨科脊柱地址: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宏济街 29 号 邮编 116011联系方式:13940878642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