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360396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29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91 -第二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 92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本章将帮助你:1、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个性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发展及道德的发展。2、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以重 视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3、了解纲要提出的幼儿社会教育的目的。4、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行为、社会情感和社会认知。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5、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包括目 标原则、主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强化原 则。 核心概念: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2、的内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特征。社会性的内容主要包括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友好相处的能力,自律的能力,表现与理解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等。社会性内容的实质即如何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并适应环境的能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内容主要体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社会交往、道德的发展五方面。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主体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等。(一)0-

3、3岁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的时期,在婴儿前期,婴儿还是物我不分,啃自己脚还以为是其他的玩具。婴儿末期开始才能把自己的身体与其- 93 -他物体区分开来,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3岁左右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此时的儿童能把自己和“别人”明显地区分开来,能够在镜中识别自我。能够准确的使用代名词“我”,但最初儿童提到自己时,还往往像谈论别人那样,如说“宝宝要抱”、 “贝贝吃糖”等。他们开始出现自尊心,若儿童遭遇不公正待遇时,会出现哭闹、反抗等行为。(二)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期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在对自己性别的认识,可自我观察到身体特征、动作、能力、爱好、所有物。幼儿

4、的自我评价进一步发展,幼儿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是:主要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一般都过高地评价自己。幼儿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增强。二、情绪情感的发展情绪和情感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主观反映。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包括情绪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等。(一)0-3岁儿童情绪情感的产生与发展新生儿已有明显的情绪反应, “落地哭”就是由于身体不舒适引起的消极情绪,3个月左右,婴儿出现社会性的微笑。婴儿通常用表情与他人进行交流,人们通常把表情称为“情绪的语言” ,2-3岁的儿童在讲述一个故事或一件事时,总是一边说,一边做表情和动作。3岁左右的儿童能比较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

5、感情,也能正确领会别人表露的情感,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二)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情绪、情感的社会化是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趋势,主要表现为:1、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儿童引起情绪反应的动因从主要为生理需要的满足逐渐过渡到主要为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如幼儿在园吃穿都没有问题,但同伴排斥他,- 94 -幼儿会产生痛苦的情绪,若老师对幼儿进行表扬,幼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3、表情日渐社会化日常观察发现,3岁前儿童一般毫无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绪,3岁后则会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情绪表现方式。如幼儿在父母面前摔倒了就会露出痛苦的表情,大哭起来,如幼儿在老师面前摔倒了,就会忍

6、住不哭,露出坚强的表情。(三)幼儿园中良好情感的培养情感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1、幼儿园情感培养的目标(1)培养幼儿的自信感通过培养幼儿的自信感,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对别人、对集体是重要的;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相信自己只要去做一件事就一定能够成功;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之后,心里感到快乐和自豪。(2)培养幼儿的信赖感通过培养幼儿的信赖感,使他们能喜欢并亲近父母和老师,乐意接受他们给予的爱抚;喜欢与小伙伴们交流,并乐意将自己的事情告诉他们;有了不会做的事,主动请亲近的人帮助,并为此感到快乐。 (3)培养幼儿的合群感通过培养幼儿的合群感,使他们感到与小伙伴一起玩游戏是件高兴的事;在活动和游戏中

7、乐意遵守规则,并能宽容别人的无意过失,从中体验到相互合作、谅解的愉快。(4)培养幼儿的惜物感通过培养幼儿的惜物感,使他们从小养成保护周围环境和动植物的习惯,体验到优美环境带来的身心愉悦,爱惜劳动成果,对损坏的东西感到可惜,并对自己损坏物品的行为感到内疚(5)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通过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让他们学会当别人高兴时能表示快乐,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当别人伤心时,会表示安慰:能同情周围较弱的同伴,并能主动地接近他们。- 95 -2、情感活动在实践中的运用(1)专门的情感活动它是以班级或小组的形式开展的情感培养活动,每周1-2次。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为了确保有目的、有计划的情感目标

8、的落实;其二是为了萌发幼儿的某一情感提供一个契机,为以后这一情感的发展做一个先导。例:“我爱我的幼儿园” 、 “祖国山河多美好” 、 “我上小学了”等。(2)渗透性的情感活动在游戏或其他教育活动时间里,强化其中的情感因素。例:两个小朋友为争一个角色互不相让,教师不是简单干预,而是提供一些方法让孩子去协商,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在体育活动中,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成绩直接影响到小组的成绩,激发他们积极向上,与同伴紧密合作,产生为小组争先的愿望,以实现群体合作目标。3、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实效在实施了幼儿情感教育之后,无论是幼儿的情感素质,还是整体面貌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这是因为情感教育使幼儿积累的体验日趋丰

9、富,符合社会期望的需要相对稳定情感能力得到了有计划的训练,因而他们外在行为上就会表现出:情感的感受性强,觉察敏锐,较易领悟他人的情感,能较快地激活自己的情绪,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由于情感这一动力机制的促进,使幼儿在认知、语言、品行、体质、艺术等各个领域的诸多素质都得到了整体和谐的发展。三、个性的发展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包括兴趣、需要、气质等几个方面,还包括兴趣、爱好、需要等。学前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四、社会交往的发展社会交往指人与人为交流认识或情感而相互作用的过程。(一)0-3岁儿童社会交往的产生与发展婴儿最初的社会交往发生在与父母

10、的交往中。婴儿以啼哭、微笑、- 96 -皱眉等行为表明他们与父母交往的需要,而父母经常做出呼唤、拥抱、抚摸、微笑等行为,婴儿也会有相应的反应。婴儿形成的最初的人际关系是婴儿与父母之间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即亲子关系。2-3岁的儿童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同情、分享和助人等有益于他人的行为,还能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 。(二)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幼儿交往的范围扩大了,幼儿交往的对象除了父母和亲人,还增加了教师和同伴。1、幼儿与教师的交往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幼儿和教师之间是相互尊重的,且幼儿要服从教师的权威。2、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幼儿有更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他们可以相互协商、讨论、分享、交流,交

11、往的能力和水平会不断提高。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特点:(1)在幼儿前期,模仿现象普遍存在,表现为别人做什么,我做什么。(2)物品是重要的交往媒介,许多交往由物品引起。(3)语言在交往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五、道德的发展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为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征。学前儿童的道德内容主要包括移情、利他心、同情和怜悯、互惠和分享、遵守社会规则、同情和依恋父母等。(一)0-3岁儿童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婴儿并没有真正意义的道德感,到了两三岁,儿童才出现道德感的萌芽。如把饼干给妈妈吃受到表扬,受到表扬后的愉快情绪使儿童再次出现把饼干给妈妈吃的行为。(二)幼儿道德的发展皮亚杰

12、的研究表明,幼儿的道德是从无律阶段发展到他律阶段的。- 97 -幼儿从不会判断对和错到能根据一些规则、权威判断是非,幼儿期的儿童的道德水平较低,需要教育者对幼儿做出正确的引导。(三)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1、培养学前儿童文明行为习惯(1)培养学前儿童做到待人热情有礼貌,能主动有礼貌地称呼人和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请” 、 “您” 、 “没关系”等。(2)让学前儿童懂得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要注意听,并能有礼貌地回答别人的问题,别人说话时不随便打断,不乱插嘴。(3)培养学前儿童富有同情心。(4)培养学前儿童遵守本班和幼儿园及公共场所的各项规则和纪律。(5)培养学前儿童爱清洁、讲卫生,保持环境整洁有序,不随地

13、吐痰和乱扔果皮。(6)培养学前儿童不乱折花草,不到处乱涂乱抹,不随便乱拿别人的东西。2、培养学前儿童对同伴友爱互助(1)培养学前儿童学会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学习同伴的好榜样,不学、不模仿不良的行为。(2)培养学前儿童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同伴。(3)培养学前儿童逐步学会自己解决彼此间的纠纷,不欺负小朋友。3、培养学前儿童爱父母、爱老师、爱幼儿园(1)让学前儿童了解父母的职业,了解父母工作的意义。(2)让学前儿童知道父母在家里做家务同样辛苦,使他们体谅父母,当父母学习、休息时不去打扰;当有好东西的时候,知道与父母分享;当父母劳动时,知道去帮忙,去做力所能及的事。(3)培养学前儿童学会尊重父母,愿意听

14、父母的话。(4)逐步扩展学前儿童爱父母的情感到爱教师、爱幼儿园。4、培养学前儿童爱劳动、爱劳动人民(1)培养学前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包括简单劳动:自己- 98 -穿脱衣服、鞋袜、洗手脸、刷牙、收拾玩具(自己的物品)等;为集体的劳动:擦桌椅、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等;社会性劳动:拾麦穗、拾树叶等。(2)让学前儿童认识成人的劳动:介绍他们生活中最熟悉、与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成人劳动。 (清洁工、司机、警察、售票员、老师、医生等) 。(3)教师做好劳动榜样。5、培养学前儿童诚实、勇敢的品质(1)教师树立诚实榜样、不撒谎。(2)教师给孩子制定一些必要的规则,培养学前儿童遵守规则。如用别人的东西必须先征得

15、别人的同意,用完后归还,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带回家。(3)正确对待孩子的说谎。6、培养学前儿童初步爱祖国的情感(1)通过培养学前儿童爱父母、老师过渡到爱幼儿园、爱家乡,再过渡到爱祖国。(2)通过接触周围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培养情感。7、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1)对学前儿童进行目的性的培养(2)对学前儿童进行坚持性的培养8、培养学前儿童活泼、愉快、主动开朗的性格(1)多开展活动,鼓励学前儿童多参加(2)平等对待学前儿童,使学前儿童喜欢表现。(3)用成人愉快的情绪影响学前儿童。(四)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了解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有利于我们及早采取预防与矫正措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以下

16、为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1、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对别人身体上的伤害。如打人、踢人、咬人等行为。- 99 -这样的孩子以后可能出现更严重的暴力行为,危害社会。2、嫉妒行为是对别人在品德、能力方面超过自己而产生的不满和怨恨情绪时表现出的一种消极行为。如当妈妈去抱别的孩子时,孩子就会哭闹。这样的孩子容易心理不平衡,出现算计他人的行为。3、退缩性行为主要是指只顾自己,对他人的存在没有反应。如有的孩子不管周围有多少人,都不会理睬别人,只是自己活动。这样的孩子较冷漠,当人们需要帮忙时,他们不能够主动相助。4、破坏性行为有别于探索性的行为。如孩子以损坏财物为乐,就是破坏性行为,则要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这样的孩子如不及时进行教育就会经常出现破坏性行为,对各种物品、甚至是人都会造成伤害。5、残忍行为主要指不顾动物或人的感受,对他们进行身体上伤害。学前儿童的残忍行为主要表现为虐待小动物。如把虫子的翅膀折掉,或掐小兔子直到兔子叫出声音。这样的孩子缺乏同情心、责任感,若不及时纠正,长大后严重的还会引起犯罪。6、欺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