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患者血红细胞参数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128324 上传时间:2017-07-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红细胞参数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红细胞参数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红细胞参数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红细胞参数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红细胞参数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红细胞参数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肾衰竭患者血红细胞参数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慢性肾衰竭患者血红细胞参数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作者:张冬梅刘新瑞莫窕梅许钟镐罗萍【摘要 】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慢性肾衰竭患者及血液透析前后血红细胞参数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48 例氮质血症期患者和43 例肾衰竭期患者透析前及透析 1 个月后血红细胞(RBC)各项参数(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肾衰竭期组的RBC、HB、HCT、MCV、MCH 较氮质血症期组降低,其中RBC、HB、HCT 下降较显著(P0.01) ,两组患者中

2、血 MCHC 和RDW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肾衰竭期组患者透析后与透析前 MCV、RDW、HCT 、MCHC 差异有显著性(P0.05) ;RBC、HB、MCH 差异无显著性( P0.05),透析 1 个月后 MCV明显增高(P0.01) 。结论 慢性肾衰竭患者贫血程度与肾功能不全的程度有明显相关性;血液透析后的早期患者较未透析患者贫血纠正慢且时间长。 【关键词】 肾性贫血;血液透析;红细胞参数 绝大多数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贫血原因以促红细胞生成素下降为主,铁、维生素 B12、叶酸等营2养物质的缺乏及红细胞寿命缩短等多种因素也参与了贫血的发生,其形

3、态学主要表现为正常红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应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对 CRF 患者红细胞(RBC) 、血红蛋白 (Hb)、红细胞比容(HCT)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等参数进行检测分析,旨在探讨不同程度慢性肾衰竭患者及血液透析前后血红细胞参数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91 例患者均为我院肾病科临床确诊为慢性肾衰竭的患者。其中氮质血症期(血肌酐442umol/L)且未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 48 例,男 26 例,女 22 例,年龄 2478 岁,平均52 岁。其余 43

4、 例为肾衰竭期(血肌酐707umol/L)并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男 22 例,女 21 例,年龄 2473 岁,平均年龄 43岁,所有患者临床均未见消化道及皮下出血表现,且无急慢性感染及血液系统疾病。48 例氮质血症期和 43 例肾衰竭期透析前患者采血前未经任何治疗,肾衰竭期透析后患者,给予每周三次血液透析,同时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3000u,每周 3 次,皮下注射) 、右旋糖苷铁剂(100 mg,每周 2 次,静脉注射) 、叶酸及维生素 B12 等治疗 1 个月后留血化验。 91 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38 例,高血压肾病 16 例,糖尿病肾病 14 例,慢性间质性肾病 163

5、例,梗阻性肾病 4 例,多囊肾 3 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次日早晨空腹采取静脉血 2 ml,用EDTA 抗凝,0.52 h 内采用 LH750 型全自动血球计数仪(美国Beckmam Coulter 公司)检测红细胞各项参数(包括RBC、HB、HCT、MCV、MCH、MCHC、RDW), 试剂为 LH750配套试剂。患者分为氮质血症期组和肾衰竭期组,透析患者分别于透析前采血,透析个月后再次空腹采取静脉血检测各项红细胞参数。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参数均以均数 标准差(xs )表示,组间资料用 t 检验,P0.05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氮质血症期组与肾衰竭期组患

6、者静脉血红细胞各参数比较 肾衰竭期组的 RBC、HB、HCT、MCV、MCH 较氮质血症期组降低,其中 RBC、HB、HCT 下降较显著(P0.01) ,两组患者中血 MCHC 和 RDW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方法(P0.05) , (表 1) 。2.2 肾衰竭期组透析前与透析 1 个月后血红细胞参数比较:透析41 个月后 MCV 明显增高(P0.01) ;RDW、HCT 增高(P0.05) ;MCHC 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BC、HB、MCH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结果见表) 。 3 讨论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贫血发生机制主要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不足

7、,其他尚包括红细胞寿命缩短,慢性失血,造血原料缺乏包括铁、维生素 B12、叶酸等,炎症和感染,严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铝中毒等1。肾脏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低于30mL/min 时, 必然出现贫血,并随肾功能恶化 ,贫血程度随之加重。肾性贫血一般表现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通过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来判断贫血的严重程度及其引起的临床后果。基本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红细胞(RBC) 、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等参数。红细胞比容(HCT)可反映红细胞的增多或减少,

8、但受血浆容量改变的影响,也受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影响,与 Hb 相比, HCT 反映贫血程度更为可靠、准确;MCV 是通过仪器测量上万个红细胞后所计算出的平均体积,因而可反映红细胞体积的总体改变;MCH、MCHC 能反映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情况;RDW 是仪器测量细胞体积大小5的变异系数,能准确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程度2 、3。 血肌酐707umol/L 透析前与血肌酐442umol/L 未透析患者相比,患者血中 RBC、HB、HCT 显著降低,说明贫血的轻重与肾功不全的程度有明显相关性,随着血肌酐增高,贫血逐渐加重。MCV、MCH 降低,这可能随着肾功能恶化,铁缺乏及铁利用不良更为明显,以及其他

9、复杂原因导致。有研究表明肾性贫血患者RDW 值比正常人增高,RDW 是表示红细胞大小不均,它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参数,RDW 增大,提示肾性贫血患者红细胞有大小不均的改变。主要与 EPO 减少有相应的关系,还可能存在其他引起贫血的原因,如铁的利用不良或铁缺乏,维生素 B12、叶酸等营养物质的缺乏等,而导致红细胞形态大小不一。随着肾功能恶化,铁缺乏更为严重,维生素 B12、叶酸等营养物质的缺乏亦更为严重,最终 RDW 无明显变化(P0.05) 。 对 43 例透析患者透析前后血红细胞各参数分析,结果显示RBC、HB、MCH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正常未透析患者经促红细胞生成素、铁

10、剂、叶酸及维生素 B12 等治疗 1 个月,HB 应上升 12 g/L4。43 例透析患者在透析同时,也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叶酸及维生素 B12 等治疗 1 个月,但 RBC、HB、MCH与透析前相比并没有升高,这可能与透析时慢性失血(包括血管穿刺时出血,透析中穿刺部位渗血,透析后穿刺部位按压不当出血以及透析管路、透析器内残留血等) 、透析液中含氯胺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血液中铝含量过高等因素,以及患者透析时间短,普通血液6透析时应用低通量、膜孔径小的透析器,不能有效地清除血清中一些干扰红细胞的生成与代谢的毒性物质有关,影响透析患者贫血纠正。对于血液透析患者应加强铁剂、叶酸、维生素 B12

11、 以及促红素的应用,同时改善各种影响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纠正的因素5。RDW 随缺铁程度增加呈增宽趋势,透析后较透析前 RDW 增高(P 0.05) ,说明透析患者铁缺乏仍很严重。血液透析后患者 HCT增加(P0.01) ,可能系患者经血液透析后体内多余水分清除,血容量减少,HCT 增加。总之,血液透析后的早期患者较未透析患者贫血纠正慢且时间长,需改善影响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纠正的各种因素,才能更好的改善患者贫血状态。 参 考 文 献 1 叶任高,陆再英,等.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45. 2 边红放. 肾性贫血的平均红细胞体积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临床意义.医疗装备,2004 ,120 :135. 3 徐联芳,毕小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常规检测分析.测绘工程,1999,8:2. 4 姚小丹,王文荣,等.肾性贫血的诊治原则 -简介K/DOQI 及相关临床实践指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1,10 ( 5):356. 5 李平君,李绪城. 慢性血液透析病人铁缺乏与红细胞相7关参数 MCV、RDW 的关系的研究.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3,1: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