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256265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55.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与农村逐步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目的是要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推进机制,其实质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不仅是新时期解决“ 三农” 问题的根本途径和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市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建设大城市,增创新优势,推进新跨越的重要举措;更是我市实践“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富民强

2、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条件1、综合实力较强,区域发展相对均衡。嘉兴作为沿海开放地区,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3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855.63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3107 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280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6100元,标志居民生活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所辖县(市、区)均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前 50 位和成为浙江省小康县,各县(市)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较为接近。 2、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城乡联系日

3、趋紧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1978 年城市化水平不足 20%,到 1990年达到 30.6%,十二年年均提高 0.88 个百分点。1995 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35.3%,五年年均提高 0.94 个百分点;到 2002 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42.8%,七年年均提高 1.07 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以嘉兴市区为中心、以县(市)域中心城市(镇)为骨干、以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为支撑的市域城镇网络体系,各级城市(镇)规模迅速扩大,空间布局日趋合理,对人口的吸纳力和承载力不断提高。预计到2006 年城市化将超过 50%的标志性水平。同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领域的放开、投资者身份限制

4、的打破,外商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纷纷投资效益农业,农村居民进城兴家立业,工农互补、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在我市已表现十分明显。3、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区位优势渐成现实经济优势。一是实施接轨上海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区位优势已渐成经济地理优势。二是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经济圈,农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村公路等级率快速提高。市区和县(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进入规划实施阶段,部分线路已开通运行。三是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邮电、通讯资源已实现城乡共享,城乡用电实行同网同价,自来水受益人口不断扩大,2002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1.9%,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

5、。4、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社会保障改革实现新的突破。随着近年来一系列户籍改革政策的出台,开始逐步建立居住地登记管理制度,农民进城“门槛” 已基本削平。 统筹城乡就业取得突破,取消了使用农村劳动力的计划审批制度,城乡实行统筹就业制度,全市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市场初步形成。城乡居民低保实现一体化管理,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到 2002年底,全市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达 56.87 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达 49.96 万人。医保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到 2002 年,全市医保覆盖面达 38.23 万人,到2003 年,全市乡镇、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分别达到

6、 100%和98.76%,乡镇初保达标率达 100%,全市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 212 万人,占全市应参加人数的 84.6%。5、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落实,城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各县(市、区)相继创建为省级教育强县,51 个镇(乡)成为省级教育强镇(乡)。基本普及 15 年教育,学前 3 年幼儿入园率达 92.5%,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 100%,初中入学率达 99.97%,巩固率达 99.94%,初中升高中比例达 90.18%,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初中升高中比例、初中和小学校均规模等主要指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了 3 所普通高校和2 所成人高校,高校在校生

7、达 2.15 万人。经过学校布局调整和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纳入县级财政统一发放。 6、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开始起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市的奋斗目标,各县(市)相继开展了创建生态县(市)、生态乡镇活动。二是全市污水逐步实现集中处理。覆盖全市的污水处理厂、收集输送管网布局已显雏形,形成了 50 万吨/日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污水集中处理工程管网不能到达的乡镇其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也已开始列入议事日程,其中桐乡、嘉善、平湖的 5 个乡镇污水处理工程

8、已动工或进入前期。三是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以资源化、循环再生利用为主要模式的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步入轨道。四是清洁生产和绿色企业正在成为企业谋求发展的动力,一批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和清洁生产型企业已经获得或正在进行审批、或进行环境质量体系认证。五是万里河道整治、万顷绿化造林工程等工作稳步推进,城乡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控制和改善。六是垃圾焚烧实行区域化运作。市区、嘉善、平湖、海盐的垃圾初步实现集中焚烧处理。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统筹城

9、乡发展为主线,以建设网络型大城市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大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全市人民共享现代文明。(二)基本原则1、统一规划有序推进原则。树立系统观念,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 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和“ 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思路,从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统一规划全市的发展,全面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作程度。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财政承受能力,有

10、选择、有重点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利用优势领域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一体化工作的发展。2、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在尊重市场作用的前提下强化政府的宏观规划与组织协调职能,使市场牵引力与政府支持力有机结合起来。各级政府要立足制度创新,加大改革力度,减少体制障碍,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尽快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支持系统。3、城乡双向发展推进原则。既要按照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充分发挥城市(镇)集聚、辐射作用;又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着力推进“农业产业 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

11、镇化、农村环境生态化和农民知识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城市(镇)与乡村之间的双向联动发展。4、市、县(市、区)联动发展推进原则。强化市的宏观调控作用与充分发挥县(市、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积极实施市、县(市、区)联动发展推进战略,努力构筑新型市、县(市、区)关系,形成市、县(市、区)整体推进发展格局。各县(市、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形成经验后向全市推广。(三)总体目标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 2005 年,城乡一体化工作步入轨道,一些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机制和推进体系。到 2010 年,初步

12、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大部分指标实现接轨,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 2020 年实现城乡一体化奋斗目标。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从现在起,到 2010 年,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是抓好六个一体化。1、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进一步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加强对各类规划的统一管理,强化各类规划的系统性、规范性、有用性和权威性,逐步建立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的规划体系。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科学编制完善市域生产力布局规划、城镇体系、镇村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利规划等,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步伐,努力构筑城乡联动发展、整体推进的空间发展形态。克服长期

13、条块分割的影响,逐步改变地区之间生产力重复布局、产业结构与城镇职能雷同等不合理现象,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规划。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规划布局重大产业发展项目、重大公共事业项目、重大社会发展项目,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度。着眼全市 3915 平方公里,编制和实施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充分发挥各级城镇在人口、物质、资金、观念、信息等各种要素汇聚的枢纽与孵化器功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中心城市,积极培育壮大中小城市,扶持发展中心镇,整合中心村和农村居民点的建设,构筑以市区为中心、一主多副、功能互补的网络型大城市框架。中心城市要努力形成以建成区为核心,周边多个卫星镇为组

14、团的大市区。县(市)城要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建设成为现代化的中小城市。继续推进乡镇、村合并工作,强化乡村规划,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心镇,农村村庄要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形成规模效益。到 2005 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48%,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达到 65 万以上,县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达到 1015 万以上,县(市)域中心镇人口规模达到35 万。到 2010 年建成网络型大城市,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达到 100 万以上,县(市)域中心城市人口总规模达到 100 万以上,其中海宁长安、桐乡濮院等省级中心镇人口规模达到 35 万以上,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 60%以上。 积极完善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

15、化土地管理。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突出重点,优先保证重点发展区域和产业建设用地,引导产业集聚,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全面启动农村宅基地整治,鼓励农民自愿退还宅基地,促进农村人口的转移和集中。强化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工作。按照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指导原则和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的总体要求,搞好农村新社区规划,全面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 工作。

16、城市和有条件的中心镇要结合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打破行政界限,按照城市(镇)社区标准建设高标准的农民住宅小区。原则上停止城市、中心镇规划控制区内的农民联建住房,改为统一建造城市(镇)住宅小区,实行公寓式安置,避免造成新的“城中村” 和“二次拆迁”,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镇)集聚。对离城市(镇)较远的农村地区,要区别村庄的不同情况,对村庄实施建设性、整治性或萎缩性管理,通过适当兼并自然村,改造旧村庄,拆除空心村等工作,强化中心村的规划建设,推进农村新居建设的集聚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2、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把交通一体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加快建设步伐,尽快形成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成为我省率先基本实现交通现代化和公交一体化的地区。一是高速公路网络化工程。在现有沪杭、乍嘉苏高速公路的基础上,新建杭州湾跨海大桥及其北岸连接线、申嘉湖(杭)高速公路、杭浦高速公路、嘉兴至绍兴高速公路、盐官西经桐乡梧桐至乌镇高速公路(往南经杭州接杭甬高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