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是指在表达某一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245083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今字是指在表达某一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今字是指在表达某一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今字是指在表达某一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今字是指在表达某一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今字是指在表达某一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今字是指在表达某一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字是指在表达某一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古今字是指在表达某一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古代已有的字叫古字、本字,后来产生的字叫今字、后起字。异体字是指形体不同而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的字。词的本义是指一个词生成时的那个最初的意义。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延伸派生出来的意义辐射式引申是指以本义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派生出数个直接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络。第二节 象形字 P421、象形字是早期的图画文字,象物之形,是独体字。它比图画线条简单,有时只勾勒出大体轮廓或某些特征。许慎:“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2、象形字是汉字形体构造的基础。分析象形字应以较早的字形为对象。3、象形字只能表示具体事物,都是名词。如:鹿

2、、鱼、象、凰、马、犬、豕;桑、来(麦)、米、木;水、火、月、州(水中高地)、角、贝、西(鸟巢);口、自(鼻)、耳、目、齿、止(人脚);叀(hui4 纺砖)、门、弓、车、斤、戈、刀、行(道路)、井、舟、衣、豆(盛器)、窗、东(橐)、南(悬挂的瓦制乐器);2第三节 指事字 P461、指事字是早期产生的汉字,用以表示较抽象的概念。许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2、种类:1)纯粹的指事字:出现早,独体。如:一、二、三、四、上、下2)在象形字上加注指事符号的指事字:如:本、末、竹、亦(腋下)、丩、刃、寸(寸口)第四节 会意字 P48数量多于象形字、指事字。1、会意字是把几个相关的字放在

3、一起,组成一个新的意义。条件:合体,有新的意义。许慎:“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2、种类:1)同形重复组成的会意字:(1)二字重复:从(跟随)、比(两人紧挨着)、竝(bing4 两人并排站立)、友(二手相叠,友善相助义)、珏(jue2 两串玉)、朋(两串贝)、林、犹(二犬相咬)、戔(jian1 两戈交接,攻伐义)、丝(两捆丝)、棘3(酸枣树)、棗(枣,高大乔木)、炎、赫(火红色)、祘(数、计算)、哥、爻(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圭(用作凭信的玉,上圆下方)(2)三字重复:森、焱(yan4 火盛)、磊(众石)、众、聂(驸耳私小语也)、轰(形容车多的声音)、芔(hui4 卉)、晶、品

4、、淼2)非同形字组成的会意字:(1)图形式会意字:有两个或几个独体字组成,多表示动作、行为。丞(拯救义,拯字初文)、为(手牵象劳作样)、及(从又从人,追及义)、取(割取耳报功)、隻(手抓一只鸟,引申为一只鸟、只)、爰(援字初文)、出(走出义)、各(来至义)、牧(放牧)、宿(人于屋内卧席上)、寇(手持棒闯入他人屋中击打人家,寇贼义)、射(射箭义)、即(人就食义,引申为走向、接近)、既(人吃过食物张嘴离开形,引申为已、毕)、(2)主体与器官组成的会意字:主要表示人或动物的动作。特点:合体的两个组成部分,一个代表动作主体,一个代表发出动作的器官。* 表示名物连体象形字:表示其组成部分本身的意义。望(

5、人竖目眺望远方)、企(企足而望之)、臭(嗅)、走(跑)3)不便归类的会意字:片(判木,从半木)第五节 形声字 P5341、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许慎:“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当,声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充当。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2、形声字的构成:(1)基本形式:一形一声。(2)多意符的:加意符而以原字为声符者,原字作一整体,不再拆分。例:糠、寶、飾、(3)省声:褰(寒省声)、梓(宰省声)等;省形:(4)亦声:阍(晚上关门的隶人,从门昏,昏亦声)、

6、婚(黄昏娶妇)、娶、授(予也)3、形旁与声旁的位置:左形右声:福、请; *右形左声:颜、朗、锦、视、胡;5上形下声:晕、菜; 下形上声:资、盤; 外形内声:固、閡; 内形外声:闻、薺;左右形中间声:衢、楙; *中间形左右声:雠、随; *形在一角:颖、滕、荆; *声在一角:徒(从辵土声)、旗(从 其声)4、声旁的表意作用:右文说:指宋代人提出的认为声旁表示意义的学说。因声旁大都在右边,故称其为右文说。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征”“队坠”“或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责债”“益溢”“景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

7、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餍”“与欤”。(二)今字与古字在形体方面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主要有:61、今字与古字在形体上存在相承的关系。就是说,今字是在所谓古字的基础上加上表义形符而创造出来的。如:竟,本来是乐曲终了的意思。但在古代文献里也常用来表示边境的意思,例如左传宣公二年:“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其中的竟,用的就是边境的意思。后来,就在竟字的左边加上个土,造了个境字,这就形成了一对古今字的关系。这是古今字产生的主要途径。常见的有:禽擒,责债,要腰,辟避、譬、僻,卒猝,其箕,莫暮,员

8、圆,韦围,取娶,昏婚,州洲,解懈;2、通过改换古字的义符而产生今字。如:说悦,赴讣,適嫡,没殁,振赈,张脹;3、古字与今字在形体上并不存在相承关系。就是说,古字与今字在形体上毫无联系。这种古今字,可能是由古音通假而形成的。如:罢疲,身娠,要邀,亡無,伯霸,辠罪;4、还有一种就是稍变古字的形体而造成今字。如:大太,不丕,母毋,陈阵,閒间。2本文说明古今语汇的变化,对于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这四种情况,各举了哪些例子来具体说明?提示:(1)词义扩大:江、河、菜;(2)词义缩小:肉、谷;(3)词义转移:涕、信;(4)词义弱化:很、普遍。9 判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标准有哪些?答:一个名词

9、活用作动词,它的语法位置会发生改变,根据改变了的语法位置我们可以判断名词活用作动词。主要标准有:7(1) 两个名词相连构成一个组合,这个组合既不是联合结构也不是偏正结构,那么这两个名词中的一个一定活用为动词了。如果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那么就组成述宾结构。例如:“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中的 “帝”。(2) 名词出现在代词前面,活用作动词。如:“尔欲吴王我乎?”(3) 名词出现在助词“所”后面,活用作动词。如:“乃丹书帛,置人所罾鱼腹中。” (4) 名词出现在助动词“能”“可”“敢”“欲”等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 名词出现在叙述句中的副词后面,活用作动词。

10、例如:“晋灵公不君。”(6) 名词后面带有一个介宾结构,构成一个组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宁毋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7) 名词出现在连词“而”前面或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1、举例说明判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标准。(1)形容词后带有宾语: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如形容词后面有宾语说明它活用作动词了。(2)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代词是不受别的词修饰的,形容在代词前,只能构成述宾结构,由此可判断出这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了。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以为奇”义。8(3)形容词出现在助词“所”之后:助词“所”经常与动词组成“所

11、”字结构,表示行为的对象,因此“所”字后面的形容词,也就活用作动词了。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 )“认为高的”义。(4)形容词出现在助动词“能” “可” “足”等后面,活用为动词:因为助动词一般只修饰动词,所以,可判断出它后面的受它修饰的形容词也就活用作动词了。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 )“使贫” 。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 (荀子修身 )“枯竭”义。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 (庄子盗跖 )“成为显贵”义。晋灵公不君译文: 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

12、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9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 ”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 ”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 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

13、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 ”便撞死在槐树上。秋季九月,晋灵公请赵盾(进宫)饮酒,暗中埋伏下武士打算在宴席上杀害他。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觉了这件事,快步走上殿堂说:做臣子的陪侍国君饮宴,酒过三巡(还不告退) ,就不合礼节了。于是提弥明扶着赵盾走下殿来。灵公忙唤

14、猛犬追咬赵盾。提弥明徒手同猛犬搏斗了一阵把它打死。赵盾(愤愤地)说:废弃忠良豢养恶犬,恶犬虽然凶猛有什么用!(提弥明保护着赵盾, )一边打一边往外走,结果提弥明为伏兵所杀。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休息在桑树浓密的荫凉处。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饿得很,赵盾问他生了什么病,灵辄答道:我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赵盾送给他东西吃,灵辄却留一半不肯吃。问他这是为了什么,灵辄说:我在外谋差事已经三年了,还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允许我把这一半带给她吃。赵盾让他把食物全吃了,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一些肉,装在口袋里让灵辄带回去。后来灵辄做了灵公的武士, (在这次事件中, )灵辄把兵器倒过头来挡住其他

15、武士,掩护赵盾脱了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回答说:我就是饿倒在桑林里的人。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什么也没告诉就走了,于是逃亡了。宣公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赵盾的同族赵穿在桃园地方杀掉了晋灵公。赵盾往外国避难尚未走出晋国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就回来了。晋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杀死了他的国君晋灵公。把这一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解释说:不是这样。董狐说:你是晋国的正卿,逃亡而不过国境,回朝以后又不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那么不是你杀的是谁杀的?赵盾叹息说:唉!我怀念祖国反而自找忧患,这两句诗大概说的是我啊! 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古代一位好的史官,10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隐讳;赵盾,是古代一位好的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受到了弑君的恶名。太可惜了,赵盾如果走出国境,就会避免弑君的罪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