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04月18日哲学讲课提纲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21961 上传时间:2017-07-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1年04月18日哲学讲课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01年04月18日哲学讲课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01年04月18日哲学讲课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01年04月18日哲学讲课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01年04月18日哲学讲课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1年04月18日哲学讲课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1年04月18日哲学讲课提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1 年 04 月 18 日哲学讲课提纲专题 6 什么是不可知论读书:毛泽东实践论一认识论中的各种对立面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的对立先验论和反映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在认识论中的对立机械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可以被人们的思想所认识。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世界的可知论者。不可知论割裂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否认人有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它断定: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二古代怀疑论者庄周(约公元前 355275 年)皮浪(约公元前 365275 年)问题:古代怀疑论到底是怀疑什么?

2、三近代不可知论休谟(17111776)的“归纳问题”休谟是近代怀疑论的创始人。休谟哲学是英国十七世纪经验论哲学发展的产物。休谟信奉经验,主张一切都要由经验来检验。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他既不承认唯物主义也不承认唯心主义,而是在二者中间动摇。休谟说,引起我 们知觉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外界的物体还是心灵?或者是一个万能的创造者?这样的问题我们是无法知道的,也不能回答。因为最有权威、最有 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是经验,而经验却在这里沉默了。那么, 经验能向我 们提供什么呢?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规律性,经验能提供给我们吗?我们看看休谟是如何解释原因和结果的,就可以得出结论。休谟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他认为,所 谓

3、因果关系,不过是人的心灵中各种观念的联系。由于一个观念总是跟在另一个观念之后,因此人们习惯上就称这个观念是另一个观念的结果,而称那另一个观念为原因。休谟有一句名言:“ 只有在此之后,而没有因此之故。 ”因为人们的经验都是关于个别事物的,没有什么关于普遍性的经验;人们的经验都是关于以往的,没有什么关于未来的经验。因此,一切规律性都是经验不到的。那么科学所阐述的规律性是从哪里来的呢?休谟认为,这些都是由于人们的习惯产生的, “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这是休谟的又一句名言。在休谟这里,不仅“形而上学” ,而且一切自然科学、人们的一切知识,都是没有什么客观必然性的。他把那些自认为阐述了客观规律性的学说

4、称之为“独断论”, 认为他们的论断都是得不到经验证明的。人们从对个别事物的认识上升到对普遍性的认识,这在思维方法上称为“ 归纳法”。典型的归纳法即简单枚举法的形式是:S1 是 pS2 是 pS3 是 pSn 是 ps A p这样的一个推理公式合法吗?休谟说,同一个别情况出现的次数再多,也和可设想的相反事例不矛盾。如我们以往看到的都是天上下着雪,但这决不妨害我设想有一天天上下的东西其热如火,其甘如糖。到今天为止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但这决不妨害我设想有一天太阳不再升起。这与演绎推理的情况是不同的。演绎推理的前提如果是真的,那么 结论必然是真的,设想出来的反例必然与前提发生矛盾。此外,人们

5、一直使用归纳法,是由于人们凭借着一种信念:如果在许多不同的场合下同样的情况总会发生并且没有反例,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在一切场合下这样的情况都会发生。我们姑且把这称为归纳所依据的“ 归纳原理”,在这个原理下归纳是合法的。但是,我们要进一步问:归纳原理为什么可以成立,它是怎么证明的?人们会回答说,因为我们在历史上反复使用这一原理而从未失败。注意!这是在用归纳法,是在用 归纳法证明归纳原理,然后再用 归纳原理保证归纳法的合法性。这在逻辑上是一个无效的循环论证。因此, 归纳法是不合理的。休谟的论证是严密的,结论是震撼人心的。如果归纳法不合理,那么人 们得到的一切关于普遍规律的认识也就都是不合理的了。如

6、此说来,知识是什么?科学是什么?知识的力量何在?人到底有没有能力获得科学知识?休谟提出的这个“归纳问题 ”困扰着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其中受休谟影响最大也对后人影响最大的,就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康德(17241804)的“划界问题” 。康德的学术历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770 年他被任命为哥尼斯堡大学教授,以此为分水岭,之前称为“批判前时期”,之后称为“批判时期” 。之所以称为“批判时期”,是由于这一年他发表了论感觉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 则,这标志着他的“批判哲学 ”的产生。在批判前时期,康德是以一个自然科学家而享有威望,那时他称自己是牛顿的追随者,并且提出了在自然科

7、学史上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两个假说:太阳系形成的星云假说和由于潮汐运动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减慢的假说。1748 年休谟的人类理智研究在英国出版, 1756 年译成德文。康德后来 讲,正是休谟的警告把他从“ 独断 论的迷梦” 中惊醒过来。他认为,不考察人的认识能力,不研究人的认识能力本身就断定我们可以认识对象,这就是一种“ 独断论”,这种独断论就像一个专制的君主。同时康德也认为,休谟的学说也是一种独断论,因为他也没有对人的认识能力本身进行研究,就断定我们无法认识对象。于是,考察人的认识能力,为我们的知识划定范围,就是康德为“ 批判哲学”提出的任务。 一方面,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存在的,但人类并不能接

8、触到它。人们的感觉经验所能及的只是自在之物的“表象” ,而不是“物自体 ”;另一方面,康德又不否认人们可以建立起自然科学的知识。他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三种:感性、知性和理性。在感性阶段,认识的主体和对象处于一种直接的关系中,当“物自体”给了主体刺激之后,主体就开始了认识活动, 这个活动的结果是“ 直观”(名词)。在康德看来,我们感官面前的一切东西都是感性认识的成果,而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客观存在的“ 物自体” 是不可 认识的,我 们面前的世界只是物自体的表象世界。物自体为什么会在我们面前展现为表象呢?这是由于认识的主体具有“先天的感性直观形式”,即时间和空间。由于主体具有这种先天的、主观的认识形

9、式,所以纯数学、几何学等知识是可能的、合理的,它包括在我们的知识范围之内。但是构成知识仅有感性还不够,因为感性的结果是杂乱无章的“ 感性杂多”,它不能告诉我们对象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因此认识还要进一步发展为知性认识。所谓知性,是主体思维一个对象的能力。 “通过感性,对象给予了我们;通过知性,我们思维一个对象。 ”知性之所以能使我们思维一个对象,把握对象的内在联系,是由于认识的主体具有“ 先天的认识 工具” ,即知性范畴。这样的范畴共有四组十二个: 单称单一性 肯定实在性量 特称杂多性 质 否定否定性 全称全体性 限定限制性 直言实体性 或然可能性关系 假言因果性 样式 盖然现实性 选言相互性

10、 必然必然性这些范畴是主体进行思维的工具,但它们并不是思维的产物,而是思维先天就具有的东西。康德用这种先天的范畴“解决”了休谟提出的难题,凭借它们,人们就可以建立起自然科学的知识,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是可能的,应该包括在我们的知识范围之内。康德在这里煞费苦心,就是要 为当时已经得到较大发展的数学、几何学和经典物理学等寻求认识论的根据,避免使它们成为“ 独断论”。到了这里,人的认识还能否向前发展呢?康德认为,人还有一种最高的认识能力,即理性。理性与知性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 对 象并不是由感性所给予的,而是由理性自身产生出来的。康德把这样的对象称为“ 超验”的东西,即理性理念。理念共有三个:宇宙、灵魂

11、和上帝。那么人为什么要去认识超验的东西呢?这是由于人有一种要去追求事物的最后根据的自然意向。但是人并不具有认识这种超验东西的工具,而只能使用知性的工具去认识理性的对象,结果就会产生矛盾。如人们用知性工具去认识宇宙,就会产生四个“二律背反 ”,使相互矛盾的四组命题都得到证明;去认识灵魂就会“白费力气” ;去认识 上帝,就会发生一个“四名词”的错误。康德认为,由于我们没有认识超验东西的工具,因而这些东西本来就不是我们认识的对象,而仅仅是我们思维的对象。什么东西仅仅可以思维而不可以认识呢?这就是“ 自在之物 ”。传统的形而上学把自在之物作为认识对象,因而它不是科学,应该将它们从知识的范围内排拒出去。

12、 这就是康德留给后人的“ 划界问题”:在科学和形而上学中间划出一条界限来。那么,人的理性究竟能否建立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呢?康德认为这是可能的,这种形而上学是专门考察人的认识能力的,康德称之为“ 未来形而上学”,他的一本著作就名为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康德仅把自己的批判哲学作为未来形而上学的先导,他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破”,而把“立” 的任务留给了后人。 四对不可知论的批判黑格尔、费尔巴哈、爱因斯坦对不可知论的批判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说,对驳斥不可知论“具有决定性的东西,凡是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所能说的,黑格尔都已经说了;费尔巴哈所增加的唯物主义的东西,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机智的。 ”1黑格尔用其

13、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现达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并批判了割裂这种同一性的不可知论的观点,特别是康德的不可知论。他的批判有如下要点:求知是人的本性。人的自然信念是相信自己能够认识对象,由此批判康德对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由此批判康德割裂现象和本质,把现象归结为主观的东西。在康德那里,自在之物是空洞的抽象的东西;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由此批判康德脱离认识的过程来考察人的认识能力。康德要人们在没有搞清人的认识能力时,不要介入具体的认识过程,这就如同一个书呆子告诉人们:在没有学会游泳之前,千万不要下水。矛盾的客观性、普遍性。矛盾

14、是认识中必然存在的东西。由此批判康德对矛盾所采取的“温情主义”态度。黑格尔认为,哲学应该有积极的理性,辩证的思维;引入了实践环节。黑格尔认为,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和行动可以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由此批判康德的“观念的存在不等于现实的存在”的观点。2费尔巴哈对不可知论的批判费尔巴哈认为,客观世界决不会隐藏起来,事物及其属性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就如同空气通过口、鼻和毛孔钻进我们的体内一样。他指出,人的感官足以正确地反映外部世界, “人恰恰具有使他从世界的完整性、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所必须的足够的感官。 ”列宁认为费尔巴哈的这一论断对于反对不可知论是重要的。 (参看列宁全集38 卷,64 页)3爱因斯

15、坦关于世界可知性的坚定信念他认为“我们只要用我们的感官就可以认识宇宙,我们的感官间接地反映着实在世界的客体” , “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以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 284285 页)马克思主义对不可知论的批判机械唯物论为什么不能驳倒不可知论?根本原因是由于它没有科学的实践观。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说,对驳斥不可知论“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为什么实践可以驳倒不可知论呢?1实践可以证实我们感性知觉的可靠性;2实践可以证明我们理性认识的正确性; 3实践可以制造出各种工具以延长我们的感官;4实践可以不断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