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注射65522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121020 上传时间:2017-07-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肌肉注射6552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肌肉注射6552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肌肉注射6552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肌肉注射6552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肌肉注射6552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肌肉注射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因为人体肌肉组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后,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在进行注射时,我们可选择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进行肌肉注射。由于肌肉注射是有创性的操作,在临床实践中常引起一些并发症。现总结如下。1 药液回渗1.1 判定标准 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或血液;注射部位皮肤变色(脱色或着色);注射部位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 )。1.2 发生原因 常规肌内垂直注射方法有关,注射用药物的总量和药物的性质;注射的速度;注射针头的内(外)径;注射后留(拔) 针的时间; 进针的深度;注射部位情况如肌肉的大小、组

2、织的弹性、有无水肿和硬节等;全身情况如有无休克、出血性疾病等; 其它如拔针后按摩注射部位等。1.3 预防措施 药液回渗的危害不仅在于影响用药剂量的准确性,还会引起注射局部疼痛、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 或变色(脱色或着色)等注射相关并发症。Z2track 肌内注射法和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药液的外渗:Z2track 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以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皮肤侧移 1cm 左右),然后以左手食指和拇指朝同一方向绷紧固定该部位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 Z 型;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是在注射

3、前用注射器抽吸药液时使针筒内也抽入少量空气,随药液注入(约 0.20.5ml),最后注入的少量空气在局部形成单个气泡,对注射后药液回渗可起到一定的封闭阻止作用。认为肥胖的患者采取臀大肌注射时应选择适当长度的注射针头可减少药液的外渗。2 局部硬结是最常见的肌肉注射并发症,常发生于长期肌肉注射的患者。注射局部皮肤发红,凸起。接触时,患者有疼痛感。在同一部位再次注射时患者疼痛明显,并且护士推药困难。2.1 注射后出现硬结的原因 久病卧床,体弱消瘦患者;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注射深度不够,药物注入脂肪层,不易被吸收,形成硬结;注射油剂,刺激性强药物或经常在同一部位注射,局部组织屡受刺激。2.

4、2 预防 对体质较差,局部循环不良者,注射后可行局部热敷,或用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局部外敷,以利药物吸收;注射难于溶解的药物前 ,充分振荡摇匀,使药物完全溶解后,再行注射; 注射难于吸收的药物,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给肥胖患者注射时,应作深部肌肉注射;长期注射患者,应有计划的轮换注射部位。2.3 治疗措施 经临床实践证明芒硝大黄外敷治疗肌肉注射硬结症效果良好;认为半导体激光器照射治疗 ,硫酸镁湿热敷,金黄散调和蜂蜜湿敷都可以治疗肌肉注射所引起的硬结。3 感染常见于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化脓、全身血象升高、体温升高。3.1 发生原因 注射器过期或者在抽药过程中污染活塞、乳头、针头;皮肤消毒不彻底。2:

5、3.2 预防措施 注意检查注射器的有效日期,不使用过期产品 ;注射器及针头如有污染应立即更换;严格进行无菌操作。3.3 治疗措施 给予抗感染治疗,必要时手术切开引流。4 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是臀大肌肌肉注射时最易损伤的神经,临床表现患侧肢体肌肉萎缩,走路跛行。4.1发生原因 注射部位定位不准;注射药量过大或者推药速度过快4.2 预防措施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根据药物的剂量和性质决定进针的深度。4.3 治疗措施 损伤后及时处理,给解痉药物,尽快恢复患肢血液循环;局部用 50%的硫酸镁湿热敷;同时给于神经营养药物 ,增加神经的营养; 研究认为可以对损伤的神经进行基因治疗;认为采用内服西药、外敷中药 ,并

6、辅以针灸、按摩等治疗坐骨神经损伤,也收到较好的效果。5 晕厥也称为晕针,表现为心跳加速、呼吸短促、面色苍白、出冷汗。5.1 发生原因 心理因素和疼痛反应,精神紧张过度或药物刺激性强、推药速度过快而引起剧烈疼痛使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头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患者体质虚弱或过度疲劳而使应激能力下降。5.2 预防措施 注射前做好准备工作:让患者充分休息防止疲劳; 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注射时用交谈或听音乐的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提高注射水平两快一慢,达到无痛注射目的。认为肌肉注射前拇指按压局部可以减轻注射时疼痛;采用改良注射法即用持针的手掌尺侧缘快速叩击注射区外的皮肤(一般

7、为注射区的右侧或下侧)后进针,转移其注意力 ,缓解紧张心理,可以减轻痛感; 认为采取三指持针注射法能有效的减轻疼痛。三指注射法即正确穿刺后,左手松开绷紧的皮肤,抽动活塞无回血,以食指中指固定针筒,拇指缓慢推药,右手食指和中指在进针周围轻轻敲打,分散患者注意力,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5.3 治疗措施 让患者平卧,口服葡萄糖水。6 断针6.1 发生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肌肉不松弛;操作时手法不对,进针角度掌握不好; 用力过猛,碰到骨头或疤痕、硬结处;针头质量差6.2 预防措施 注射前仔细检查注射器质量,针头与针栓连接处是否牢固;嘱患者取舒适体位,肌肉放松;进针时避开疤痕、硬结。6.3 治疗措施 一旦出

8、现折针,不要慌张,嘱患者不要移动,用血管钳钳住外露于皮肤的针梗迅速拔出;如果针梗完全进入肌肉 ,马上请外科大夫切开取出断针(一)疼痛 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 2预防措施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二) 局部硬结:是最常见的肌肉注射并发症,常发生于长期肌肉注射的患者。 1临床表现:注射局部皮肤发红,凸起。触碰时,患儿有疼痛感。2 预防措施 (1)对体质较差、局部循环不良者,注射后可行局部热敷,或用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局部外敷,以利药物吸收。 (2)注射难于溶解的药物前,充分振荡摇匀,使药物完全溶解后

9、,再行注射。 (3)注射难于吸收的药物、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给肥胖患者注射时,应作深 部肌肉注射。 (4)长期注射的患儿,应有计划的轮换注射部位。 3处理方法:硫酸镁湿热敷,如意金黄散调和蜂蜜湿敷可治疗肌肉注射所引起的硬结。(三)药液回渗 1.临床表现: (1)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或血液。 5 (2)注射部位皮肤变色(脱色或着色 )。 (3)注射部位组织变形 (萎缩或水肿)。 2. 预防措施 Z 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以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皮肤侧移1 cm 左右),然后以左手食指和拇指朝同一方向绷紧固定该部位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

10、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 Z 型。 3.处理方法: (四)感染 1临床表现: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化脓、全身血象升高、体温升高。 2预防措施(1)注意检查注射器的有效日期,不使用过期产品。 (2)注射器及针头如有污染应立即更换。 (3)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3 处理方法: 给予抗感染治疗,必要时手术切开引流。 (五)神经性损伤 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当时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坐骨神经是臀大肌肌肉注射时最易损伤的神经。 2预防措施 (1)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 (2)准确选择肌内注射部位,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3)2 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

11、肌注射,因为幼儿在未能独立走路前,其臀部肌肉发育不完善,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应选用臀中肌或臀小肌注射。 3处理方法 (1)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反射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停止注射。 (2)发生后可行理疗、热疗,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六)晕厥 (晕针) 1临床表现: 表现为头晕、心悸、呼吸短促、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6 细弱、血压下降等,严重者意识丧失。 2预防措施 (1)注射前向患儿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儿紧张心理;询问患儿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冶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

12、痕等部位注射。 (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患儿,注射时应采用卧位。 3处理方法 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儿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晕针。如患儿发生晕针现象,护理人员首先镇静,给患儿及家属以安全感;将患儿取平卧位,保暖,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少数患儿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症状可逐渐缓解。 (七) 断针 1临床表现:注射过程中针头折断。 2预防措施 (1)注射前仔细检查注射器质量,针头与针栓连接处是否牢固。 (2)嘱患儿取舒适体位,肌肉放松;年龄小或不配合的患儿,需请家长协助固定患儿。 (3)进针时避开疤痕、硬结。 3处理方法: 一旦出现折针,不要慌张,嘱患儿不要移动或嘱家长继续固定好患儿,固定局部组织,以防断针移位,尽快用无菌血管钳夹住外露于皮肤的断端迅速拔出;如果断端完全进入肌肉,应立即请外科大夫处理; (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 (3)按规定配制药液; (4)轮换注射部位。 3处理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