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第八届青基赛高中语文7选手(南澳中学林赟泽)上课《短歌行》材料详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19772 上传时间:2017-07-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歌行》第八届青基赛高中语文7选手(南澳中学林赟泽)上课《短歌行》材料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短歌行》第八届青基赛高中语文7选手(南澳中学林赟泽)上课《短歌行》材料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短歌行》第八届青基赛高中语文7选手(南澳中学林赟泽)上课《短歌行》材料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短歌行》第八届青基赛高中语文7选手(南澳中学林赟泽)上课《短歌行》材料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短歌行》第八届青基赛高中语文7选手(南澳中学林赟泽)上课《短歌行》材料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歌行》第八届青基赛高中语文7选手(南澳中学林赟泽)上课《短歌行》材料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登岳阳楼 (其一)陈与义授课时间:2012 年 10 月 23 日第八周星期二第四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诵读诗歌,了解诗人及相关背景;2、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能准确把握诗歌所绘之景及所抒之情。3、当堂背诵诗歌。(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诗歌;2.运用“把握意象、置身意境、联系背景、感悟诗情”的赏析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析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人蕴涵的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愁。【学习重点】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能准确把握诗歌所绘之景及所抒之情。【教学难点】品析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人蕴涵的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愁。【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

2、、激趣导入:师:同学们听说过江南有哪三大名楼呢?生: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师:而其中的岳阳楼,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它那雄伟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投影显示一、二:岳阳楼图景)请大家欣赏这两张图片,这就是岳阳楼之景。搜索记忆的痕迹,大家可知道,有哪些作家为岳阳楼写下了不朽诗篇? 生(师):杜甫登岳阳楼创造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宽阔雄伟的意境;孟浩然写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师: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

3、阳楼,今天我们来赏析他的诗歌登岳阳楼(其一),看看诗人借岳阳楼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板书:登岳阳楼(其一) )2、解题:2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那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的意思,登岳阳楼就是登上岳阳楼游玩的意思,这里的“其一”是指诗人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二、资料助读。1、简介作者。师:下面我们看看作者陈与义的相关情况,请大家看到课本的注释部分,并圈划起来。 2、链接写作背景,教师点读。 (投影显示三)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请同学们重点留意划线的内容。 (指着屏幕读)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

4、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诗写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的诗人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后,登上了名胜岳阳楼。3、情感渲染:【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登上岳阳楼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喜悦或悲伤?(悲伤)你能在诗中找出依据吗?(“老木沧波无限悲” 。 ) “悲

5、”字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穿透于诗歌的每一个角度。那么, “悲”在何处呢?先卖个关子,就请同学们赶快来诗中找答案吧!】三、初读,读准诗歌(投影显示四:诗歌内容诗歌节奏划分诗歌重音)1、齐读诗歌,读准字音。【师: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只有多读,才能感受诗歌的美。而初读诗歌,一定要读准。怎样才能读准诗歌呢?首先是读准字音,请注意把“旌” “徙”“还” “难”的字音读准。现在请全班同学先默读一遍,然后我们来读读看,好吗?】 (投影显示四:诗歌内容和注音)2、明确诗歌节奏划分,指名朗读,师生点评。(1)教师指导划分节奏【师:大家读得很好!读准字音之后,还需

6、注意停顿,读准节奏。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朗读的节奏一般是四/三拍或二/二/三拍。我们一致就用四/三拍来读吧!请大家对照大屏幕,在课文中标注。 】 (投影显示四:诗歌节奏划分)(2)指名朗读,师生点评。【师: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看,大家评评他读准节奏了吗?】3、教师指导诗歌重音【师:读准诗歌,更要读出重音,读得抑扬顿挫。诗中哪些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重读?(“夕阳迟、欲暮时、风霜里、无限悲” )请大家再对照大屏幕,在课文中标注。 】3(投影显示四:诗歌重音)如果有质疑的话,我们可以在后面感悟诗情的部分来探讨解决。4、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 (投影显示五:录音朗读图标)【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听

7、听录音范读,然后我们有感情地读一遍吧!】5、教师领读,学生齐读。四、再读,读懂诗歌1、学生畅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投影显示六)【师:只要我们将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准确地读出来,诗歌的韵味也就出来了。那么,在这八句诗中,请你谈谈自己最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句?为什么?这句诗大致写什么?提示:如:自己最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情感之美等等。2、整体理解概括诗意。【师:哪位同学能结合前面同学对每句诗的解读,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完整地描述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五、品读,读透诗歌【师: “诗言志” 。这是一首登临写景的诗作,写景抒情,借景抒情是这类诗歌的共同特点。我

8、们该如何来欣赏这样的诗歌呢?“把握意象、置身意境、联系背景、感悟诗情”是常用的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解读这首诗。请同学们结合大屏幕的问题分组展开讨论,5 分钟后我们来交流。】1、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边品边读。 【品析诗句,朗读相辅,明确重读字】(投影显示七:探究问题)(1)诗中哪些诗句是描写景物的?描绘了怎样的景物?(2)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的景物呢?这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学生自由发言,反馈探究成果,师生朗读互动交流。导读提问:“洞庭之东江水西, ”一句中的“”东“西”两个方位词交代了什么?“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抓住什么景物来写,有什么特点?颔联“吴蜀横分地” 让人有何联

9、想?“徙倚” “欲暮时”表现了怎样的举动和情感?“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中的“万里” “三年”这两个数词有什么含义?这两句诗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怎样理解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中加线的词语?3、边读边小结各联内容。4、领悟诗情,归纳主题。【师:从前面的品读中,我很佩服大家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相生。读到这里,我们来回顾刚才在了解写作背景时的问题:诗人的“悲”在何处呢?同学们现在能找找哪些地方能体现这“悲”吗?“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你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投影显示八:感悟诗情)4预设答案:【师生:夕

10、阳迟,欲暮时,风霜里,老木沧波景悲;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己悲;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国悲。怎一个“悲”字了得?综合诗歌内容和联系背景,我们可以概括为: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不完整、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5、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回味巩固。 (小组分联读男女生竞读齐读)【师:全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苍凉悲壮。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首诗吧!】六、挑战自我,当堂背诵诗歌。1、过渡,导背。【师:品读至此,我认为只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还不过瘾,对不?现在大家是否能在理解品读的基础上,来尝试背诵呢?我交给你们 3 分钟的时间,看谁背得又准又好?】2、学生尝试背诵。3、抽查背诵,全班齐背。七、课堂总结,思想升华。 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诵读,分析,欣赏。在诗人陈与义的引领之下,我们如临其境的游玩了岳阳楼,领略了其宏伟壮丽的风采,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悲情。悲己悲家悲国悲天下,一首七言,两行浊泪,陈与义让他的悲情在洞庭水中亘古流淌。让我们再次融入诗境,齐声诵读,怀着景仰之心铭记古人,铭记岳阳楼! 谢谢大家的合作!再见!(投影显示九:结语)八、作业:抄写本诗两遍。板书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首:地理位置,静谧惨淡颔:登楼怀古,满腔愁绪颈:家国之恨,身世之愁尾:暗写时局,无限悲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