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教学的几点思考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1142424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有关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有关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有关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有关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教学的几点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教学的几点思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教学的几点思考作者:赵诗颐 发表时间:2006-12-6 23:38:17 来源:转载 访问次数:2830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教学的几点思考赵诗颐一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和要求:新课程改革实验已全面开展,势在必行。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感受很深,收获也很大,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首先是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次是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很好地实现这种转变,我们认为首先必须认真、仔细、准确地解读新课程标准;准确、透彻地理解和领会其

2、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要求。因为这是实施历史课堂教学的总抓手和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新课程教学实验,二、我们目前的进展情况分析:我们目前课改进展情况,还仍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教学方式没有发生转变,教师还仍然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组织教学,强调知识点的落实,强调学生记忆基础知识,仍然发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做,搞题海战术。这一切都是因为新的高考模式还没有出台,到底将来怎么考法,学校和老师心里没底。因此课改进展情况十分缓慢。但是从当前国家以及实验省份教育主管部门的决心看,新课程改革必须开展下去,现在只是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还没有出台。因此,我认为,我们还应该先入为主,要不然我们将会

3、陷入被动。“把握了契机,就把握了成功!”三、关于如何实施新课程的认识:1、 应正确把握新课标规定的学习版块,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新课标规定高中历史必修分三个学习模块,四个学习主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共计 25 项学习内容。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习,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修分为六个学习模块(六个独立的学习主题),学习内容涉及:重大改革(9 个)、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7 个)、20 世纪战争与和平(6 个)、中外历史人物评论(6 个) 共

4、 30 个学习内容、探索历史的奥秘(1 个)、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2、 教学建议:历史课程标准从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这些理念和目标能不能实现,关键在课堂教学落实。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努力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的重大转变,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和推进历史课程。(一) 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师要真正“教好”历史,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1、 让学生学会创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

5、方式越丰富、越灵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就越活跃,越有创造性。2、 让学生学会学习新课程将“过程和方法”作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从中学会学习。历史教师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应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学生学会学习的显著特征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更主要的是,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师生平等交流和探讨中得到发展。3、

6、让学生学会生存新课程的根本精神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人文主义”是最主要的价值追求。要求历史教师要树立明确的人文意识,让学生学会生存,具有正确的生存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二、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 1、 由照本宣科的“领唱人”变为无所不知的“故事大王”。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前提。新课程还要求教师的引导能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相联系,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课程要生动,从教材内容到教师上课,都要能吸引学生。历史本来就是无所不通的。作为历史教师,必须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知。历史教师必须精通

7、本专业知识,并且兼容并蓄,博大精深。只有这样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神入”历史之中,以形象化的素材,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变的情感,合适恰当的形体动作,主动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的风姿面貌,准确具体地展现历史事件的绚丽画面:“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传人恰如其人”“叙事恰如其事”,使学生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通过历史教师角色扮演,形成鲜明清晰的历史表象,掌握准确的具体历史概念,形成相应的历史感。2、 由上帝化身的“传教士”变为引领学生品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大厨师”。根据“内容标准”充分开发和利用好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全人类创造出来的优秀文明成果的

8、园林里,去品尝、品评历史的精神大餐。3、 由师道尊严的“师长“变为与学生平等的”谈话人“。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将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新的增长点”。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在学生心中的“警察”形象,把学生当成平等的“朋友”进行对话,精心营造民主和平等的新型角色关系。三、更新教学原则、方式和方法1、 更新教学原则(1、)“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2、)“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3、)“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4、)“让学生的双腿动起来”2、 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和方法(1、)“自学互论法”三个措施:A:用问题引领学生自学。所拟问题的原则:一是要能包含教材的基本内容,二是要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B:引导

9、学生做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一是要列出教材的基本内容;二是要阐述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三是要对重点问题的说明;四是质疑。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把书读懂。C: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自学互论”。并在互动过程中,建立激励机制,用“甲、乙、丙、丁”四个等次评估学生的讨论效果。(2、)情境模拟法强调“身入其境”,才能明白历史为什么这么发展而不那么发展,历史人物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那么做。(3、)专题研究法实施这一方法的具体步骤:第一步:精选专题。要能涵养教材较多内容,且能引申、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步:“开放“史料。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史料,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应的史料,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消化研究。第三步

10、:成果展示。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于班内“墙报”或“学习园地”,优秀的推荐公开发表。(4、)多方辩论法(5、)参观日记法(6)调查报告法(7)历史小报法(8)教师互换法(9)自由讨论法四、以良好的心态应对:“用主动的心态去参与”,“用虚心的心态去准备”,“用自信的心态去投入”。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需要我们用行动去关注、关切、关爱学生,更需要我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激情,激发出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新课程如何进入课堂当下,在领导和专家大谈新课程之时教师们关注的则是新教材何时到手。尽管对教师们提出了诸如确立新课程理念、按新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新教材仅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材料而不是唯一

11、材料、注重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善等要求,但教师们则是依然故我。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新课程真正进入课堂?笔者认为,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出发点到书本知识的掌握为归宿的课堂教学观,以及由此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阻碍新课程真正进入课堂的主要原因。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组织认知。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得最具体的是认知性目标,浅者要求达到讲清知识,深者要求达到发展能力,其它任务则可有可无。第二,备课就是对教材的实施进行设计。尽管也提出研究学生,但教师是以教材为中心来思考学生能否掌握教材,课堂教学过程是按教材的逻辑、分解来设计一系列问题或相关练习,其明确答案是事先设定的。第三,上课就

12、是忠实执行教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 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要使新课程能真正进入课堂,就必须改变当下的课堂教学观及由此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从问题出发到问题的解决为归宿的课堂教学观,并形成以教学方案设计为起点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观 强调通过问题来激发师生的探索兴趣,满足师生知、情、意、行和谐的发展需求。具体地说,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课堂教学要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整体发展,要成为完整的人的教育。课堂不再是按“图”施工,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场所,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创生命

13、辉煌的地方。课堂教学不在是对课程的线性演绎,学生不再是加工的对象。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潜能和得到充分实现的过程,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课堂教学不仅注重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与多重关系,以求整和效应,而且注重师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整体发展。其次,课堂教学要让教师与学生获得真善美的真实体验,主题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不再被“死的”教科书或教案所控制,而是把它变成了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创造生成课程的一种资源。课堂教学将紧紧围绕师生的主动发展而开展,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手段将随着课堂教学情景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此时课堂教学充满着偶然性、不可预知性和机趣,在持续创造的教育情景

14、中,教师的需要、兴趣、价值观、经验和教学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得到了充分尊重,任何学生都有权对课堂教学过程发表自己的意见,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与学生通过共同参与、主动探究,使课堂变成了有真正生活的课堂,使教学变成了有创造力的教学。 以教学方案设计为起点的课堂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上述课堂教学模式与以传统的“备课”为起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区别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变按教材篇目思考教学为按课程单元思考教学。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既有区别有有联系。主要区别是课堂实施 在内涵上涉及的范围比课堂教学更广,课程实施是执行一项或多项课程计划的过程,课堂教学主要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行为。其内在

15、联系是课程实施整合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所实施的是课程。一门课程分为若干单元,一个单元又可分为若干课时。课程不同,单元的划分和功能也不同,有的课程各单元之间相互独立,在顺序上可互换位置;有的课程中,前一个单元是后 一个单元的基础;有的课程各单元之间的联系是综合的。应该根据课程目标、内容和实际情况对课程的各个单元和每一个 单元进行整体 思考和合理安排,以便有效地组织 课堂教学。现实的情况是,由于长期以来以书本 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为课堂教学的任务,教师以习惯于按教材篇目,对教材知识进行精细化的处理,然后组织程序化的教学和操练,以达到教材知识落实的目

16、的。结果是课程实施变成了教材灌输,教材篇目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空间,捆住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 只有教材的要求,没有课程的目标;只有教材灌输的范围,没有课程实施的空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在正确的课堂教学观的指导下,整体审视课程,并对课程的单元作出划分和教学安排,然后按照单元来思考和设计教学活动。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两点:第一形成了课程实施的整体框架,便于从实际出发,调整课堂教学计划,创设适合的教学情景,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第二,拓宽了课堂教学的空间,教师和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课堂教学的配置权,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调整教材资源,整合其他教学资源。这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创造生成课程找到了切入口。第二,变按教材篇目备课为按课程单元设计教学方案长期以来,支撑“备课”这一概念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其基本结构是:根据教材篇目的要求,确立知识教学目标、内容、重点、方法以及反馈。尽管一再要求教师既“备课”又“备人”是自欺欺人,因为这种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