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人眼里出西施谈对美感个性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13025 上传时间:2017-07-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情人眼里出西施谈对美感个性差异的认识和理解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情人眼里出西施谈对美感个性差异的认识和理解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情人眼里出西施谈对美感个性差异的认识和理解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情人眼里出西施谈对美感个性差异的认识和理解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情人眼里出西施谈对美感个性差异的认识和理解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情人眼里出西施谈对美感个性差异的认识和理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情人眼里出西施谈对美感个性差异的认识和理解(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情人眼里出西施”谈对美感个性差异的认识和理解从情人眼里出西施说开去常言道:“情人眼里出西施”。为何一个像貌平平的 寻常女子,在情人眼里却美若“西施”?是情感态度让他做出这样的审美判断。 这涉及到西方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命 题:在 纯粹感觉的领域, “ 趣味问题,无可争辨”。在 这 里, “趣味 ”等同于“鉴赏 能力”(审美)。休谟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认为 :美诉诸情感而非理智。理智所看到的事物就是自然中的事物,不增也不减。趣味(审美)所 发现的事物却 产生(生发开去)新的东西,并用情感的色彩装饰对象。理智一是一,二是二,仅仅 是冷静的 认识自然对象,不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动力;趣味(审 美)对自

2、然对象有增减,能使人幸福或痛苦,促使人选择 、行 动。顺着休谟的思路我们发现:美因人而异。不同的心灵可以看到不同的美。似乎每个人只应当承认自己的审美感受。 结论 是美不是客观存在于自然 对象的属性,他只存在于 鉴赏者的心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上述古老的美学命题,却经常被今人用来为自己审美偏见作辩护。若是遇到和自己意见相左的评论,只需回 应一句“ 趣味问题,无可争辨 ”。既显得自己大度(不和你一般见识),又避免了自己理屈词穷的尴尬。实践经验使我们不得不承认,休谟 的“美因人而异”的论述确有他的道理。但是又隐隐约约感到有些不妥:美难道就仅仅是个人的主观感受?美和审美对象真的就没有一点关系?如果审美

3、对象本身不存在“美”,我 们又怎么能凭空感受到“美”?感谢狄德罗,他 仅仅通过逻辑 推理, 轻而易举解答了我们的疑惑。他认为,美就是我们对无数个事物所用的一个字眼。要么是我们用错了 这个字眼,要么 这许多事物中确实 存在“美”。这只能说明确实存在一种“东西”,事物有了它就 “美”,离了它就“不美”。他还认为,“美是关系 ”。事物的关系是客 观的,所以美是客观的。他发现 有两种美,一种是 “外在于我的美 ”,一种是我所见到的美(实际上指“美感”)。二位先哲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的精彩论述实际上互为补充,为后世的美学研究起到开拓与奠基的作用。他们之后的美学论著,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主客观两方面做文章。情人眼

4、里真的出西施吗?两情相悦不过是一种催眠当月下老人将一对男女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双方都可以找出一千条非他不嫁、非她不娶的理由,正所谓“天作之合”。 这些理由是真实 的吗?这些理由靠得住吗?这些理由是理性的吗?没人会对热恋中的人们提这样的问题,那会自 讨没趣。可我们若是冷静地细加剖析,则可发现爱情原来是盲目与非理性的一种鲜活的写照。因为,那些热恋中的人 们(这里指的是真正的热恋,而非因功能利目的想得到对方)几乎无一例外是处于类催眠状态。且看心理学家对爱情的一些研究:心理学家对爱情的特征是这样描述的:爱情体验主要是由一种温柔、挚爱的情感构成的,一个人在体 验到这种情感时还可以感到愉快、幸福、满足、洋洋

5、自得甚至欣喜若狂。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倾向:爱者总想与被爱者更加接近,关系更加 亲密, 总想触摸他拥抱他,总是思念着他。而且爱者感到自己所爱的人要么是美丽的,要么是善良的,要么是富有魅力的,总而言之是称心如意的。在任何情况下,只要看到对方或者与对方相处,爱 者就感到愉快,一旦分开,就感到痛苦。也 许由此就 产生了将注意力专注于爱人的倾向,同时也产生了淡忘其他人的倾向,产生了感觉狭窄从而忽视其他事物的倾向。似乎 对方本身就是富有魅力的,就吸引了自己的全部注意和感觉。 这种互相接触,彼此相处的愉快情绪也表现为想要在尽可能多的情况下,如在工作中,在嬉游中,在审美和智力消遣中,尽可能与所爱的人相 处

6、。并且, 爱者还经常表现出一种想要与被爱者分享愉快经验的愿望,以至平时常听人讲, 这种愉快的经验 由于心上人的在场而变得令人愉快。读过以上描述,我 们是否可以认 定爱情就是一种类催眠状态呢?关于爱情与催眠,弗洛伊德在 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一书中有一段精当的表述:“从爱到催眠只有一小步之隔。这两种情形相同的方面是十分明显的。在 这两种时刻,对催眠师,对所爱的对象,都有着同 样的谦卑的服从,都同 样地俯首帖耳,都同样地缺乏批评精神,而在主体自身的创造性方面则存在着同样的呆板状态。没有人能 怀疑,催眠 师已 经进入了自我典范的位置。区别只是在于,在催眠中每一样东西都变得更清晰、更强烈。因此我们觉得

7、用催眠 现象来解释爱的现象比用其它方法更 为中肯。催眠师是唯一的对象,除此别无他人。自我在一种类似梦境的状况中体 验到了催眠师的可能要求和断言的东西。 这一事实使我们回想起我们忽略了自我典范所具有的一个功能,即检验事实实在性的功能。”英国科学家还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解释了爱情为什么是盲目的?研究发现,脑部扫描可显示当情侣沉溺爱海时,会失去批判能力,扫描显示爱情会加速脑部奖赏系统特定区域的反应,并减慢作出否定判断系统的活动。当奖赏系 统想及某人时,脑部会停止负责批判性社会评价和作出 负面情绪的网络的活动,这就很好解释了爱情的魔力,也很好地解释 了爱情的盲目性,即 处于一种意识 恍惚的类催眠状态之中

8、。下面,我们将从 “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 ”?“为什么热恋中的人几近疯狂”? “为什么英雄难过美人关”?“为什么初恋最难忘怀”?“为什么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在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中,进一步阐释爱情中的一类催眠现象。西施,是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相传越王勾践采用谋臣范蠡的计策,将西施献与吴王夫差;致使夫差因而荒淫误国,西施的名声因此流 传,成 为后世“美女”的代称。“情人眼里出西施”意思是说,恋人之间产生了好感,就会 觉得对方像西施一 样美丽无比。关于 “情人眼里出西施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 这是因为 个体差异所所致,正所谓: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女作家夏绿蒂在她的小说

9、简爱中也曾说过:“美与不美,全在看的人的眼睛 ”。 美学家普洛丁认为,至于最高的美不是感官所能感 觉到的,而是靠心灵才能体验到。心灵判断它们,美并不凭感官。他的看法是把人的外在形体排除,强调要了解人的内在美,须靠心灵来判断。情人之 间的审美,由于接触较多,彼此理解,自然了解得较深。不 仅熟知其形体美,也深知其内在美。比起一般人来,有时还会有美的独特发现。可见, “情人眼里出西施 ”,要基于深入地了解所爱对象,要用心灵去感应。有了美的独特发现,才会更加 钟爱其人。 “西施 ”有时就是这样才发现的。凡不是情人的局外人,就 终隔一层,由于仅能从外在的形貌去看其美,所以了解和发现的就很有限了,而且眼里

10、也就出不了西施了。 “情人眼里出西施”。如果把 这 句话转换为心理学术语,那就是在爱情状态中,人们的知觉被歪曲,直至被严重歪曲。关于人 们知觉的真 实性与客观性,日常概念中是有 误 解的。人们常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真实的情况是:耳听固然有虚,眼见也未必是实。究其原因,在人 们的知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心理定势的影响,受先前 经验的左右,受情绪状态的干扰。所以,你眼中的世界本来就不是一个完全真 实而客观的世界,这还是你在意 识清醒的时 候。而恋 爱中的人们,情感高度卷入,他眼中的世界 实际上是一个他想看到的世界,而不是真实的世界。他,当然希望她是白雪公主;她,当然也企盼他是白 马王子。好

11、的,既然你 这么想,在你眼中也就真的如此了。于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效应也就出现了。 伊丽莎白.芭莉特是 19 世纪 40 年代英国伦敦的一名著名女诗人。她的诗作使许多人感动,也有 许多人慕名求见。而芭莉特却是个终年卧床不起的 瘫痪病人,她身躯 娇小,瘦得皮包骨头。因此她把自己关在家里以避开那些倾心追求她的人。故而到了 40岁, 还是个老姑娘。可一位青年诗人白朗宁却打开了这位女诗人的心灵之锁。白朗宁知道她比自己大 6岁,仍深 爱着她,爱她写的诗,爱她的灵魂。在 经过几个月信来信往的倾心交谈后,两人 终于见了面,见面的那一天,白朗宁就说:“你真美,比我想象的美多了!”为什么在一般人眼里并不漂亮的芭

12、莉特,在白朗宁眼里却是美极了。这可谓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的一个经典例证。分析上例中白朗宁为何把一个比自己年长的、并不漂亮的、而且是终年卧床不起的瘫痪病人当成一个大美女,其原因何在呢?其机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介绍一下社会心理学中所说的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月晕效应或者以点概面效 应。它是指在人 际认知中,对他人的多数判断最初是依据好坏得出来的,然后再从这 个判断推论此人的其它品 质特性。如果一个人被判断为是好的,他将被一种积极的、肯定的光环所笼罩,被赋于一切好的品 质与限的特性;反之, 则被一种消极的、否定的光环所笼罩,被认为具有其它坏的品质、不良的特性。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等人一

13、项研究证明了这个效应。他们让被试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别是很有魅力的、无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后让被试在与魅力无关的方面评论这些人,如他们的职业、婚姻状况、能力等。结果发现,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 评分都是最高的,无魅力者的得分最低,这种“漂亮的就是最好的”是晕轮效应的典型表现。 undefined undefined总之,情感的高度投入,加晕轮效应的存在,直接衍生“当局者迷”, 进而导致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现象的产生。 白朗宁的情况在形式上与上述实验相反,但本质上却是一样,那就是,因为她是最有才华的,因此她也是最美的。 还看到过这么一篇网文果然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文章的大意是: 我的一个好

14、朋友,是个男的,属于高大英俊,条件好的那一种。所以择偶的要求很高,极有原则的那种可是最近这小子说自己谈恋爱了,电话里都可以感觉到这小子兴奋的表情。我就一直要求 见见那位幸运的女孩,可是我这个朋友说自己的女朋友特 别多疑,所以不敢 让 她轻易见我。所以喽,我就叫上了我的男朋友,我们四个 约好一起吃饭。 见面后发现这女孩各方面条件很不怎么样。长相, 实在很是一般,而且还有很多密密的青春痘,身材?一般,瘦瘦的,要什么没什么,个子?高不高矮不矮,家庭条件?好像父母都是工人吧,工作?在一家小企业打工当出纳,学历?职业中专毕业 这些到还罢了,更 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她的无理与无 赖。咱们是初次见面,她却不顾基

15、本的社会礼 仪,对服务员更是飞扬跋扈。最过分的时在饭店里她非要让我的朋友给她喂饭吃。我和我男朋友面面相觑,都快崩溃了。看看我的朋友,还是一脸 幸福的表情呵呵,幸福?! 在回来的路上,我和男朋友下意 识的握紧了手, 说: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呀 别想不通!你的朋友不是搭错了神经,而是被催眠了。在催眠状态下不要说是产生知觉偏差,就是出现错觉、幻觉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这种知觉偏差的存在本来就很普遍,意 识清醒的普通人,也不见得就能做到公正客观。做教 师的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下 课的时候,有两个女生 蹦蹦跳跳地从你身边走过,你对其中一个女生印象不错,你的感觉是:小女孩活泼可爱;你对另一个女生印象不好,

16、你的感 觉是:这女孩疯疯傻傻。再如,自己的孩子再丑,在父母的眼里都是可爱的,别人家孩子 虽然很好看,在你眼里还得打点折扣。也不能完全把这理解为是人性的弱点,如果人的认识都高度客观, 这个世界要少了多少 乐趣,要少了多少故事。【布 洛 】【布 洛 】 (Edward Bullongh,18801934)瑞 士 心 理 学 家 、语 言 学 家 。1902 年 任 英 国 剑 桥 大 学 教授 ,主 讲 意 大 利 文 学 ,兼 通 包 括 中 文 在 内 的 六 种 语 言 。1912 年 于 英 国 心 理 学 杂 志 第 五 卷 第 二 期 发 表 作 为 艺 术 的 一 个 要 素 与 美 学 原 理 的 “心 理 距 离 ”一 文 ,提 出 “心 理 距 离 说 ”。布 洛 受 现 代 社 会 科 学 影 响 ,接 受 实 证 主 义 哲 学 和 心 理 学 的 观 点 ,对 以 往 的 心 理 学 作 了 彻 底 批 判 。他 根 本 否 认 美 的 纯 粹 客 观 性 ,放弃 对 美 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