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词发生史实例看内篇的成书时代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12945 上传时间:2017-07-2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字词发生史实例看内篇的成书时代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从字词发生史实例看内篇的成书时代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从字词发生史实例看内篇的成书时代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从字词发生史实例看内篇的成书时代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从字词发生史实例看内篇的成书时代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字词发生史实例看内篇的成书时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字词发生史实例看内篇的成书时代(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字词发生史实例看庄子内篇的成书时代一引言庄子内篇为一人的手笔,这一点几乎是学界共识。但庄子内篇的作者是谁?它成书于何时?这一问题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曾有过大的争论,虽经 40 年的岁月而争论的余波并未平息。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仍各执己见就是一个明证。)现在讨论这一问题仍有相当的必要性。笔者近来从字词、文句和基本观念三个方面对庄子内篇的成书时代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庄子内篇应是一个相对晚出的文本,它不可能是战国庄周的作品。限于篇幅,本文仅提出其中一方面的研究结果,以就教于学界大家。每一字词也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发生史,每一字词的内含意义也都有一个不

2、断演变的历程。根据汉语词汇的演化特点来确定古代文本的时代是文本考证学的一个方向。对于我们的问题来说,不得不提刘笑敢教授的庄子哲学及其演变这本书。刘氏根据庄子外杂篇既含“道” 、 “德” 、 “性” 、“命” 、 “精” 、 “神”等单纯词也含“道德” 、 “性命” 、 “精神”等复合词,庄子内篇则只含“道” 、 “德” 、 “命” 、 “精” 、 “神”等单纯词而不含上述复合词,从而认为庄子内篇为战国庄子的手笔,庄子外杂篇为其后学的作品。笔者认为,理论上,根据一个现行的古代文本内含的语词只能确定该文本之晚出而不能确定其早出。它的理论依据是,前人不可能用后出的词汇而后人可以仅用早出的词汇。一个文

3、本全由早出的词汇所组成是该文本早出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当刘氏认为庄子外杂篇因含“道德” 、“性命” 、 “精神”等复合词而为相对晚出的时候,他是正确的;当他进而认为庄子内篇因只含“道” 、 “德” 、 “命” 、 “精” 、 “神”等单纯词不含“道德” 、 “性命” 、 “精神”等复合词而为早出的时候,他极有可能是错误的,或许他正在不自觉地以必要条件替代充分条件。即使我们退一步,承认只要一个文本中所有的词都是早出的词,该文本具有早出的高概率性,但它的前提是必须对文本中所有词语一一判定。当一个文本中所有的词经过鉴定确定都为早出之词,我们或许可以有保留地说,该文本极有可能是一个早出的文本。理论

4、上,任何一个晚出的词的存在就足以证明一个文本的晚出。在这一点上,刘氏结论的错误就在于,他并没有对他要进行辨护的内篇的所有词语的发生演化史一一进行考察,从而得出它们早出的高概率性。仅以“道德” 、 “性命” 、 “精神”这几个复合词的缺失作为内篇早出的依据是与刘氏所试图展示的他的结论的科学性背道而驰的。下面,笔者将对内篇中几个有代表性的词汇的发生学进行讨论,以求获得内篇成书时代的积极性的依据。(某词语的缺失严格意义上说不能作为文本产出时代的依据,充其量是一个消极性的依据。) 从中可以显示出庄子内篇并不像人们所习惯认为的那样早出。二“精”字和“神”字的关联使用不早于“精神”这一复合词的出现单纯词比

5、有关的复合词出现要早,这一条结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我们也知道,任何一个复合词都有一个首次出现的时间。该复合词出现后就会形成新的语境,新语境形成后的所有文本中并不都会出现该复合词,但在某种情况下,尽管这一复合词没有出现,却也可以从相关的单纯词关联使用的情况判断出这一复合词在该语境中已经存在。对我们的问题来说,虽然“精”和“神”这两个单纯词单独出现的时间无疑比“精神”这个复合词要早得多, “精神”这个复合词大约出现在时代。在吕子之前, “精”和“神”似乎从来没有被连带使用过,也没有相关联的意义。:“精:择也” , 1司马彪说:“简米曰精” 。 2吕子之前的中国先秦, “精”字基本都在“精细” , “

6、精良” , “精选”这个意义上被使用。3“神”字在中国先秦主要是指“鬼神” 、 “天神” 。:“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4“神”字主要当具体名词用。中“精”字只出现过一次:“食不厌精,哙不厌细” 5, “神”字主要是指 “鬼神” 、 “神灵”(如“祭神如神在”) 6。 “精”与“神”之间并无干系。全文无“精”字。 第 147 页,中华书局影印, 1963 年。2 参见王先谦 刘武:第 44 页,中华书局,1987 年。3 中的 没有“精”字,马王堆帛书21 章做“恍兮惚兮,中有物兮,窍兮冥兮,中有情兮。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也无“精”字。参见香港中文大学,载bamboo.lib.cuhk

7、.edu.hk/ 3K 2004-6-22 ;又高明:第 451 页,中华书局,1996 年。4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 第 8 页,中华书局影印, 1963 年。5 6 子中的“神”字除原有“鬼神” 、 “神灵”等具体意义外又出现新的意涵:“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7“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8“神”字具有了“神奇” 、 “神化”的抽象意义。有一“精”字。 :“ 精知,略而行之。 ”“精”字仍不出传统意义。 9 的“神”字主要出现在 篇中,与“明”字组成一复合词“神明” 。尽

8、管对“神明”一词的确切意义存有争议, 10但该处的“神”字显然没有与“精”字取得任何意义关联。不管怎么说,在之前, “精”和“神”既没有连用的成例,也没有相关联的意义。从 开始,不独“精”和“神”这两个单纯词开始连用,且它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义。从起, “精”开始表示天地之间的一种能相互感应有某种灵性的类似气状的一种东西。 11有很多对它的描述:何以说天道之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 12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於羽鸟,与为飞扬;集於走兽,与为流行;集於珠玉,与为精朗;集於树木,与为茂长;集於圣人,与为夐明。 13圣人南面而立,以爱利民为心,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

9、矣,则精通乎民也。夫贼害於人,人亦然。今夫攻者,砥厉五兵,侈衣美食,发且有日矣,所被攻者不乐,非或闻之也,神者先告也。 14“精”似乎是天所固有。各种生命之中也都分有这样的“精气” ,而这时的“神”似乎指的就是“精”所具有的一种作用。于是“精”与“神”得以连用7 8 9 李零:(增订本 )第 63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10 参见李零:第 3637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11 中 、 等篇“精”和“神”也经常连用。郭沬若先生等认为它们是齐国稷下学派的作品。(参见郭沬若: ,载下第 744774 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 但从含有“道德”这个复合词来看,它们

10、至少应该与时代相近,为战国末年的作品;从其包含“凡人的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这一表达来看,则似乎应和同时或以后,无疑已属汉以后的作品了。钱穆先生就持这一看法。(参见钱穆:第 207 页及第 212213 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罗根泽先生也认为上述诸篇为战国中世以后的作品。( 参见罗根泽:第290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12 (汉)高诱注,(清)毕沅校,余翔标点 第 54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年。13 (汉)高诱注,(清)毕沅校,余翔标点 第 47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年。14 (汉)高诱注,(清)毕沅校,余翔标点 第

11、 142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年。并具相关联之意义。人因“精”而可与天地万物相感通从而“神” ,圣人可通过主观上的“精诚”的工夫达至客观上化人感物、 “无为而治”的效果。而圣人要注意节省嗜欲,保养好自己的“精”和“神” ,才能赜养天性,“矜服性命之情” 。故说: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 15所以: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16我们看到只有到了中, “精”和“神”才联贯使用,且形成了密切

12、的意义关联。而一旦“精”字与“神”字联带使用,并取得意义关联时,“精神”这一复合词也就在它们的语境中自动形成了,这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时间差。 17中“精”与“神”关联使用:“是以智士俭其用则家富,圣人爱其神则精盛” 18。而同时“精神”作为复合词在共十见 19。中, “精神”这一复合词作为一核心概念被广泛使用。 :是故精神者,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20又说: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而气志者,五藏之使候也。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藏摇动而不定矣;五藏摇动而不定,则血气滔荡而不休矣;血气滔荡而不15 (汉)高诱注,(清)毕沅校,余翔标点 第 47 页,上

13、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年。16 (汉)高诱注,(清)毕沅校,余翔标点 第 4647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年。17 中“精神”一词两见,但没有“精”与“神”相关联使用的情况。荀子的主要活动年代应在 之前,但中含有“精神”这一复合词的和是否为荀子所作向来就是一个问题。张西堂先生就认为这两篇与儒家荀子无关。(参见张西堂:,载罗根泽编著第 150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以笔者浅见,即便该两篇为荀子所作,也应为荀子晚年留居楚国时的作品,时间在同时或之后。这与我们的结论不矛盾。18 (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第 151 页,中华书局,1998 年。19 参见刘笑敢:第 13

1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20 何宁撰中卷第 503504 页,中华书局,1992 年。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使耳目精明玄达而无诱慕,气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五藏定宁充盈而不泄,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则望于往世之前,而视于来事之后,犹未足为也,岂直祸福之间哉?故曰: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以言夫精神之不可使外淫也。 21但“精”和“神”仍有分立而关连使用的情况。如:故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同精于太清之本,而游于忽区之旁。有精而不使,有神而不行,契大浑之朴,而立至清之中。是故其寝不梦,其智不萌,其魄不抑,其魂不腾。 22不

15、难看出,其中的“精”和“神”的意义都与“精神”这一复合词相关联。“精” 、 “神”和“精神”的这种关系一直保持至今。如曹植的“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23,以至于今天我们常说的成语“聚精会神”都是这种关系。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结论:当“精”和“神”这两个单纯词连袂出现在上下文中,且它们的内涵与“精神”这一复合词相关联时,此时的语境中已有了“精神”这一复合词。回到内篇,内篇中“精”字只出现两次,其一为的“鼓荚播精” ,与我们的问题没有关系。其二出现在中: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这里,

16、“精”和“神”连贯而出,它们的意义也就是“精神”的意义。 “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与前述中的“有精而不使,有神而不行”是完全相同的句法。由我们上面的分析可知,尽管文本中没有出现“精神 ”这一复合词,但在 内篇作者的语境中很显然已有了“精神”这一复合词的存在。我们可因此断定中卷第 512513 页,中华书局,1992 年。22 何宁撰中卷第 524525 页,中华书局,1992 年。23 林俊荣:第 121 页,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符应是时期或以后的作品。同样值得指出的是,后世的“精神”一词 在 中相当于“气”或“气志”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 24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