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宣传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211294 上传时间:2016-12-07 格式:DOC 页数:98 大小:6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宣传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宣传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宣传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宣传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宣传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宣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宣传(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2第 7 章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宣传【内容提要】本章介绍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纳粹德国和西方盟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相应的新闻政策与宣传战。苏联社会主义新闻模式在 20 世纪 30年代逐渐成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证明了目的正当性原则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最终胜利。20 世纪上半叶,以两次世界大战为标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均衡多次被打破。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间,世界经历了苏维埃俄国的崛起、法西斯主义形成、经济大萧条和纳粹德国掀起的波澜,一直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19世纪末期欧洲人对文明、对社会的满腹信心,丧失殆尽。在资本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2、,为 20 世纪社会主义阵营的新闻意识形态,树立了范例。世界新闻传播业在俄国及其他两次世界大战参战国中,改变了自身的商业属性,成为战争与宣传的工具。71十月革命与苏联媒介体系的建立历史上有两个人的名字与社会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且他们都从事过新闻工作,这就是卡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者,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布尔什维克浪潮的领导人。与西欧发达的英、法等国不同,直到 19 世纪中期,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的农奴制国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只是在 1861 年改革之后,才慢慢生长起来。19 世纪末期,大工业开始在俄国主要城市兴起,工人阶级作为一种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根据列宁的学说,俄国布尔什维

3、主义的胜利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资本主义链条最薄弱环节上取得的成功。但无论如何,1917 年革命的结果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建立起了苏维埃制度。二次大战的胜利结束,使苏联登上了超级大国的地位,布尔什维克浪潮席卷东欧并传播到中国、古巴、越南、朝鲜、及其它国家和地区。苏联所建立起来的新闻模式也随之影响了几乎半个世界。7国 1917 年革命与报刊1. 布尔什维克的报刊活动1917 年革命导致了沙皇俄国的崩溃,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19 世纪的沙皇政权未能使自己的国家实现现代化,1904 年的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这个国家所带来的危机促使农民和工人采取更多的暴力行动。在二月革命中罗曼诺夫王朝

4、被推翻,列宁在关键的时刻成功地介入了,他的四月提纲越103来越有吸引力。到 1917 年 11 月,城市团体、士兵和农民中高涨的激进主义,加上列宁的政治和演讲技巧、托洛茨基的军事组织天才以及恢复了元气的布尔什维克组织的效率,这一切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在此之前,布尔什维克利用报纸尤其是秘密报纸所进行的宣传,也为革命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19 世纪 70 年代,俄国群众性的罢工斗争蓬勃兴起。80 年代,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俄国传播。与此同时,各大工业城市相继成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1898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明斯克宣告成立,前一年开始出版的工人报被宣布为党的机关报。但不久,党的

5、中央委员会及该报印刷所被破坏,各地党组织处于互不相干的分散状态,俄国工人运动又内部出现了“经济派” ,鼓吹单纯的经济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列宁认识到党的衰弱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上的两个错误,在理论上“经济派”忽视了政治斗争,在实践上党组织过于松散。列宁决定创办一份全俄的政治报,作为行动的“出发点” 、建立“我们”所希望的组织的“第一个实际步骤” 。1900 年 12 月,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列宁等于德国莱比锡创办了火星报 ,曾迁至慕尼黑、伦敦、日内瓦出版,1903 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被确认为党中央领导机构之一和党的机关报。1902 年 3 月,列宁在该报上发表了怎么办 ,宣传马克思

6、主义,批判经济主义和机会主义,阐述无产阶级政党学说,为建党奠定思想基础。党的“二大”之后,该报发生分裂,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多数派)退出了编辑部, 火星报变成了孟什维克(少数派)的喉舌,发行至 1905 年。从 1904 年起,布尔什维克曾先后在日内瓦创办前进报 (第一张布尔什维克报纸) ,在彼得堡创办或秘密创办无产者报 、 新生活报 、 浪潮报等报纸,继续革命宣传。它们都是非法的和地下的。1912 年 5 月,布尔什维克创办了真理报 ,这是一张遵照列宁的指示,由约瑟夫斯大林等人创办,在圣彼得堡公开出版的群众性的工人日报,日均发行4 万份,拥有大量读者,造就了新一代的革命者队伍。后由于一

7、次大战的爆发被政府查封。在其存在的两年多里,共出版 645 期,其中有 190 期被没收,被政府罚款 21 次,编辑受审 45 次,共被监禁了 103 个月。1917 年 3 月, 真理报复刊,正式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机关报,1918 年 3 月迁至莫斯科出版。2 列宁的报刊思想象马克思一样,为报刊工作和写稿提供了列宁所急需的经济来源。1921 年,在填写莫斯科苏维埃党员卡片时,列宁在职业一栏中填写的是“新闻记者” 。马克思对苏维埃媒介发展的贡献有两个方面:首先,和恩格斯一道,他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苏维埃制度包括媒介的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角色就

8、是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意识形态条件;而媒介(那个时代指报刊和电讯)也是无产阶级克服其孤立状态变成“自为”的阶级的重要手段。因而建立无产阶级的媒介就成为唯物主义者的日程上的优先的政治目标;其次,他把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了实践中,发起了共产主义媒介组织新莱茵报 ,为后来俄国和其它地区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仿效。正如历史唯物主义的批评者所经常提到的那样,马克思曾期望共产主义革命会在像英国、德国这样的国家发生,然而,他的理论却为列宁所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在沙皇俄国第一次成功地运用。104列宁生于 1870 年,他年轻时就追随他的哥哥成为一个革命者。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的理论原创性和策略天

9、才。列宁在指导俄国工人报刊宣传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党报理论,1899 年,当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时,列宁已经产生了党报的两大功能的思想。第一个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就是列宁后来提到的“集体的宣传者”和“集体的鼓动者” 。第二个是报刊的组织功能。1901 年,列宁写道,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者”和“集体的鼓动者” ,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宣传者与鼓动者的区别是,一个“宣传者”把许多思想传达给一个或一些人;一个“鼓动者”把仅仅一个或一些思想传达给一大群人。因此,鼓动是指向大众,以有限的讯息内容产生广泛的影响。宣传则指向少数有政治素养的个人,包含了复杂的理论讯息。它们之间的区分是在大部分

10、俄国人口都不识字的时期出现的,革命之后,布尔什维克的文化和教育措施取得了成效,这种区分就不再中肯了。后来苏联的媒介中“宣传”的字眼经常同“鼓动”一起使用。事实上,出现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新闻媒介中的一切信息都可以归结为“意识形态的” ,因为它们无不是以主观假定和价值判断为基础进行选择和传递的。然而苏维埃的新闻媒介相当独特,因为它响亮地、公开地宣布它的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和鼓动大众的宣传功能。而西方的新闻实践却以竭力把真实的目标和自利的渴望隐藏在公正的包裹之后为特征。列宁根据布尔什维克的宣传实践,十分强调无产阶级党报应该是坚持原则的、充满战斗性的机关报;在具体的宣传过程中,应善于把“激

11、烈的、奋不顾身的、无情的战斗同彻底的原则性结合起来” ,应善于战斗,善于进攻,善于追击。此外,列宁认为,无产阶级的办报方针是“灌输”马克思主义。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对此作了详尽的论述。列宁提出这个原则的理论根据是:自发的工人运动不能产生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只能从外部灌输给工人。对列宁来说,有效的党和有效的媒介是不可分的。为了促进布尔什维克的媒介作为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的有效性,列宁对媒介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指导原则,它们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1)党性;(2)群众性;(3)真实性;(4)公开性。党性是苏维埃新闻学中最重要的原则,它断定社会意识及其表达手段如传播具有阶级性。但是在英语中没有合适的

12、词与俄文相对应,最接近的只有“偏向”即 词。列宁首次在 1894 年使用这个概念,把它定义为直接地、公开地根据确定的社会集团的观点来评价事件的一个保证。苏维埃新闻学公开宣称它的意识形态义务。在列宁看来,新闻工作者的绝对的自由不过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神话。1917 年之后,党性原则对苏维埃新闻媒介提出了具备自我认同和听命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组织共产党的自觉意识的要求。苏维埃媒介对党和国家机器的结构上的“从属”导致了在它们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个独特的“论坛”的角色。作为“论坛” ,苏维埃新闻媒介成了党组织的一个平台,向人民告知行政事务,更像是古代社会的小镇传令者。“联系群众”或者“接近性” (英语中也没有适

13、当的词与俄文相对应。通称的群众性原则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论断派生出来的。从这点出发,产生了苏维埃新闻媒介的一个独特特征:工农通讯员制度。群众性原则对苏维埃媒介的文风和新闻价值结构有重大影响。它要求媒介对105大众而言是“可接近的” ,要反映大众的“天才的首创精神” 。列宁就要求“更少一些文学的句子,更多一点面包、煤炭等日常小事的报告!” 。一项对苏联媒介的调查显示,在 40 年代末期,不是事件(是社会过程(当作新闻和有新闻价值。事件直到它们与社会建设的过程联系在一起才被看作新闻。在西方人看来,在新闻中贯彻党的路线很可能要与列宁主义的另一重要原则真实性或客观性相冲

14、突。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介绍一下在苏联术语中客观主义概念和客观性概念的区别。客观主义,相当于英文中的“公正” ,暗示了要远离被报道的事件和主题,对苏维埃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另一方面,对事实及其与客观现实的联系的分析不能依靠主观的愿望,客观性乃是列宁主义新闻方法论的一个基本要求,党性和客观性调和的可能性,是以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既是工人阶级革命性的意识形态又是科学性的世界观的论断为前提的。实际上,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者是从一个特定的价值系统出发报道事件,他们没有歪曲事件但是给了它一个特殊的理解框架,尽管他们必须站在确定的事实的基础上。在列宁看来,真实不仅存在于报道的事实性精

15、确方面,而且存在于在党的政策启发下报道解说的深度,以及对事实总体上的报道中。一句话,对于苏维埃新闻工作者来说,相对于他们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客观主义”对手, “客观性”和“党性”相结合,一方面使他们的新闻更真实,而同时也使他们对“现实”更富有表现力。“公开性”一词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中期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它意指在急需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官僚政治下的意见的交换。列宁在他的著作怎么办中第一次使用了这个词。列宁所使用的同报刊有关的公开性有两个意义:积极的和批评性的。积极的公开指报道经济竞赛和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典型。批评性的公开,或者建设性的批评、自我批评,指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消极现象的揭露以有助于保

16、持成功的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的革命势头。公开性的口号在苏联19851991 年的改革进程中为世界所熟知。列宁的上述见解,后来直接转变成了苏联新闻政策的重要内容和新闻模式的理论基础。不过,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的苏联领导人,再没有一字不易地重申它们。7联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与苏维埃政权立即推出了自己的新闻政策。这一政策有两大核心内容。其一是剥夺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查封反革命报刊,并没收其财产。1917 年 11 月,列宁签署了关于出版问题的法令 ,取缔一切参与公开反对或不服从苏维埃政权的任何报刊。1918 年 2 月,成立了报刊法庭,该法庭有权对反革命报刊实行罚款、封闭、没收等处分。到 1919 年 5 月,全国所有的媒介机器都掌握或控制在布尔什维克手里。其二是恢复已停刊的布尔什维克报刊,创办中央和地方的苏维埃报纸和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