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理诗中悟学习之道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12881 上传时间:2017-07-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哲理诗中悟学习之道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从哲理诗中悟学习之道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从哲理诗中悟学习之道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从哲理诗中悟学习之道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从哲理诗中悟学习之道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哲理诗中悟学习之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哲理诗中悟学习之道(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哲理诗中悟学习之道哲理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备受文学爱好者的青睐。它以质朴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精彩的议论,鲜明的形象,通过比喻或象征等手法,揭示某种人生感悟、社会哲理,促人联想,启人心扉。那些哲理名句,常常被人们铭记、征引,乃至被视为诗文创作的楷模。一、观书有感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字元晦,是我国南宋时代的大理学家,曾开设白鹿洞书院授学。本诗乃读书时偶有感悟而发:半亩大小的一方池塘,清澈如镜,天光云影尽映其中,惹人喜爱。若问它为什么如此清澈,正是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流来的缘故。虽为观书有感,乍看来却很难看出与读书有何关系,

2、作者用的是比喻的手法。优美的文章就好像清澈见底的半亩方塘,但是怎样才能让文章称得上优美呢?关键在于有没有生活。我们无论写什么样的文章,其素材、观点、情感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的能动的反应。如果失去了生活这个“源头活水” ,文章就会干巴巴的空洞乏味,而且面目可憎。所以,写起文章得心应手,文如泉涌的同学,必定是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对生活比较敏感的人。马马乎乎、大大咧咧的人,我们只能称之为“生活的漏斗” ,他只能写一些干巴乏味的文字,抒一些无病呻吟的情感,谈一些空洞造作的见解。这样的文章,又有谁会喜欢呢!请关注生活吧,它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从生活汲取养料,搜集素材,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作品来

3、。二、题西林壁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就其中的每一种事物来说,也是复杂变化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看庐山,从远、近、高、低等几个角度去观察,结论就“各不同” ;那么,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跳不出“此山”的圈子,就不能高瞻远瞩,总揽全貌,也就必然不能认清事物的真相了。学习也是一样。首先,思考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其角度、方法往往不是唯一的。当我们从某一个角度,用某一种方法而难以为继时,千万不可钻牛角尖儿,换个角度或方法,往往会受到奇效。所谓“穷则思变” ,就是这个道理。其次

4、,在社会生活当中,尤其是在文学领域,我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结论) ,也往往因为角度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正如 2000 年高考作文试题所言:“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 “仁者”可以见“仁” , “智者”亦可以见“智” ,岂可一概而论呢?最后(这也是相当重要的) ,认识某一事物,分析某一问题,要能总揽全貌,把握整体。如果在看问题时只就问题而论问题,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你的理解很可能是狭隘的、片面的。比如我们常讲,对字、词、句的理解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阅读文章首先是整体阅读,说的都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为“当局者”失去了角度,更无所谓高度, “旁观者”居于矛盾冲突之外,更客观、

5、更冷静,更能把握全局。在山中看山,就如同管中窥豹,永远也不可能看到山的全貌。三、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本诗的重点在后两句,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浮云遮望眼” ,结合当时的现实,可以理解为暗指那些阻挠变法革新的顽固分子。诗人登高抒怀,含蓄而又坚定的表现了自己高瞻远瞩,不畏艰险,锐意革新的远大抱负。本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荀子劝学中也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看来站得高,比起站得不高还真有优势。在学习中,如果你比别人站得高,当然也就会比别人看得远,看

6、得深,看得全面。可如何方能站得高,绝不像爬上山顶,登上楼顶那样容易。你的知识积淀要比别人厚,你掌握的方法要比别人好,你的头脑要比别人灵活,你的眼光才能比别人锐利,你看问题的角度才能比别人新,你的思想才能比别人深刻。登高望远,实际上是在利用客观条件为我服务。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在学业上,你要想站得高,就必须善于学习,善于积累,善于总结。积成知识之山,蛟龙自能生焉。否则,所谓“登高”不过空谈一句而已。四、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一首专门谈论学习的哲理诗。前两句诗说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不遗余力,要活到老学到老,不可中

7、途懈怠;后两句旨在说明要了解一事物,光凭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门学科知识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频率翻倍地增长,每个人要想在较短时间内全部获取它们,简直不可想象,只能是尽可能的获得。人生短暂,知识却浩如烟海,确实应该把知识作为一生的追求,随时随地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方能做一个博学之人。孔子曰:“朝闻到,夕死可矣。 ”但是,仅仅满足于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注重知识的实用性。社会需要的不是指挥纸上谈兵的书呆子,而是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建设人才。赵括自幼饱读兵书战策,不可谓不博学,结果又如何呢?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学生,一定要引以

8、为戒!五、论诗三十首(其二十一)元好问窘步相仍死不前, 唱酬无复见前贤。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意可怜。这是一首论述诗歌创作的诗,对我们大家写文章多有启发。无论写诗还是为文,都要求写出自己的个性,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不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表现个人的特性的作家,永远也写不出流传千古的佳作。很多同学写作文就有一种不好的趋向。他们盲目地模仿别人优秀作文的篇章结构、语言风格技巧甚至是思想感情,形成一种公式化的作文程式。这种文章,在高考中也许会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但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合为文之道的。艺术的东西讲究的就是一个“真”字,失去了“真”便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敢说真话,敢抒真情,勇于表现个性,才是值得

9、提倡的。不仅写文章,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因循守旧,把陋习当作典范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多有存在。先贤圣哲怎么说过、怎么做过,我们便可以说、可以做,否则便是“大逆不道” ,予以诛伐。这种弊端陋习而今可以休矣!古代的文化遗产,先贤圣哲的谆谆教诲不是不能学,关键是态度问题。我们要“扬弃” ,我们要“拿来” ,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到自己需要的营养而加以利用。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对于别人的观点、言论也不要鹦鹉学舌,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动辄“这是老师说的” , “XX 就是这样讲的” ,只能说明思想的贫乏。总之,我们反对盲目模仿,反对沿袭陈规陋习,我们提倡表现个性和创新精神。 “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

10、意可怜。 ”这句话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世界丰富多彩,哲理诗自然也就多种多样,诸如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都有许多优秀的哲理诗,值得我们欣赏和研究。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也最为人们所熟悉。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虞世南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启迪深思。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

11、来非一朝” (咏史 ) ;白居易的“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放言 ) ;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己亥岁 )等。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 ;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画菊 ) ;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已亥杂诗 )等。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也同样是异彩纷呈,对人们的写作很有借鉴意义。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题张司业诗 ) ;陆游的“纸上

12、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示子聿 ) ;郑板桥的“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题画竹 ) ;张问陶的“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 (论诗绝句 )等。描写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的。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离思) ;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 )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等。其实,哲理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久唱不衰,就在于后人在吟唱引用中赋予了更多更深的意蕴。下面仅举几例,谈谈与我们学习相关的诗句,以期共同受益。陶渊明有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13、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时不我待,要惜时勤读。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后两句哲理明显: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宋代哲学家朱熹,写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再如朱熹的泛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次日中流自在行。”这首诗就想象地把学习中的积累的重要性和作用简明透彻地告诉大家。让我们感受古诗,品味古诗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14、鼓励人们不断追求进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歌颂生命力之顽强,教我们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的奋斗。 )“山外青山楼外楼。 ”(教育我们不要骄傲,不要自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告诉人们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迷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面临困难,身处绝境,依然相信会有转机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花开堪折只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及时努力。 )要懂得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要知道思亲: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要珍惜朋友之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