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一讲解材料题精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0769348 上传时间:2017-09-12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选修一讲解材料题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选修一讲解材料题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选修一讲解材料题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选修一讲解材料题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选修一讲解材料题精选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选修一讲解材料题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选修一讲解材料题精选(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梭伦改革说明 梭伦改革这个单元较简单,由于复习的最多,而且还有一个绝对的优势就是梭伦改革属于世界古代史, 所以材料特别少, 来来去去就是那么几则材料所以题目也特好把握材料一 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 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 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 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 其中有的无辜被售, 有的因故卖身, 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 逃亡异地 , 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材料二 梭伦改革对雅典公民的财产等级划分和政治权利分配等 级 等级名称 财产资格 分享的政治权利第一等级 500 斗级 年收入

2、500 麦斗以上 可以担任一切官职第二等级 骑士级 年收入达 300 麦斗 可以担任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第三等级 双牛级 年收入达 200 麦斗 可以出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 日佣级 年收入 200 麦斗以下 有选举权无被选举权材料三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 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 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我手执一只大盾,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材料四 公元前 6 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 后来, 克里埃尼图斯开办作坊, 生产葡萄酒并销往海外市场。 5 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

3、 280 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材料五 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雅典: “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 这个城市已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 , 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之外, 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除这种困扰” 。(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项措施?该项措施主要解决哪一问题?结果怎样?解负令。贵族以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农民,使平民沦为六一汉,直至债务奴隶。 使平民从债务奴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的公民。( 2)梭伦曾经写诗描述他的改革措施: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信息,谈谈梭伦改革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意义,他是否真正做到了“一视同仁”?打破了贵族依靠血缘

4、门第特权世袭垄断政权的局面, 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 为雅典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 但是, 改革没有带来真正的平等,下层平民参加国家管理的机会因财产资格而受到限制, 故梭伦并未真正做到一视同仁。( 3)根据材料三,指出梭伦改革的原则和特点?公平原则 折中特点( 4)据材料四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怎样的政治权利?担任低级官吏(或除执政官外各级职官选举和任职资格)( 5)根据材料五你认为危险的境地 ” 是指什么 ?你是如何理解这位历史学家所主张的 “ 高压力量 ” ?含义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尖锐 含义: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一步到位,废除贵族专制

5、统治。(补充一些知识点: 1. 梭伦改革的目的: 缓和矛盾 维护统治 整顿秩序 2. 梭伦改革的特点及原则:特点是中庸或折中 原则是公平 3. 梭伦改革的性质: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改革)二、 商鞅变法材料一 、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 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 及得用, 刑公子虔, 欺魏将卬, 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 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材料二 、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

6、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材料三 、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1) 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谈谈你对这一标准的认识。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忽略了对商鞅变法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因此不能全面的评价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2) 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指出评论者的基本立场。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作用,但是其基本立场是否定商鞅变法。( 3) 材料三评论商鞅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着眼于变法取得的政治、 经济两方面的实际效果, 看到了变法为秦

7、统一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二不同的是肯定了变法所建立的新秩序。( 4)材料二中庶人是指哪个阶级?举上述材料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反映了变法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 5)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运用生产力或实践的标准;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等。三、 孝文帝改革1 材料一 魏主(北魏孝文帝)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于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材料二材料三 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 , “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 “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

8、下。 , 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材料四 孝文帝诏曰: “ 代人 (鲜卑人) 诸胄, 先无姓族, 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 ,其穆、 陆等八姓, 皆太祖以降, 勋著当世, 位尽王公, 灼然可知者。 ” “高祖崩,(元) 禧受遗辅政。 虽为宰辅之首 , 而潜受贿赂。 禧性骄奢, 贪淫财色。 , ”(士族) “衣被绣绮,车乘鲜丽。犹远有简娉,以姿其情。由是昧求货贿,奴婢千数,田业盐铁,偏于远近。 ”(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北魏旧都平城北受柔然的威胁;气候恶劣,生产条件差。( 2)阅读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改革后的社会情况,并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反映了改革后

9、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疆域辽阔,民族融合;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同时统治阶级追逐奢华享乐之风滋长,腐化之迹可见。看法:改革应该学习先进文化,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有所鉴别。2 材料一 ( 485 年孝文帝下诏) 富强者并兼山泽, 贫弱者望绝一廛 (屋舍) ,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谨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官职)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 (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 , (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 , 诸宰民之官

10、(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材料三 ( 490 年)王欲(京师平城)之内,颇为少雨,关外诸方,禾稼仍茂。苟动之以礼,绥之以和,一岁未收,未为大损。( 1)据材料一分析均田制推行的原因,并指出北魏均田制的实质。抑制土地兼并,让百姓丰足,巩固北魏统治。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封建土地国有制。( 2)据材料二归纳均田制的内容。成年男女可以获得土地露田,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可以获得更多土地,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

11、方,各级官吏可以获得土地。( 3)据材料三指出均田制实施的作用。能否消灭“富强者并兼山泽”的现象?恢复农业生产,增加了粮食;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不能。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四、 王安石变法1、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后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争论。材料一 ( 范仲淹 ) 国家专以词赋取士, , 求有才有识者, 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材料二 ( 苏轼 ) 自唐至今, 以诗赋为名臣

12、不可胜数, 何负于天下, 而必欲废之 ?( 王安石 ) 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 , 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举。 ,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 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 司马光 ) 神宗罢赋、 诗及诸科, 专用经、义、 论、 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各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

13、;王安石:主张考经义 ( 时务策 ) ;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2)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 ( 主持编纂 三经新义 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 ) ;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3)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2、 材料一 :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 ,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 , 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

14、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材料二 : 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注意的问题, 就是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 , 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 也证明了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材料三 : 今介甫为政 , 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 纷纷扰抚,莫安其居 , 材料四: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1)材料一所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什么?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 不误农时 (或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实行方

15、田均税法是为了减少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符合这一特点的许多措施中既有成功的,又有埋伏着失败隐患的。请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特点:重视商品货币作用。措施: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 减轻了农民负担, 保证了生产时间。 农民负担仍很沉重, 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学生无论选什么,只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正确分析,即可得分。)(3) 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 每项各举条 ) ?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

16、、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 4)结合所学史实评价材料四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苏轼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苏轼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骤至富强,最后“得天下”,这是客观的;秦在农民战争打击下灭亡, 这是秦施暴政的结果。 苏轼把秦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商鞅变法,这是错误的。苏轼借此从某种程度上反对王安石的变法。( 5)如果通过时间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平衡各阶级的利益,减少变法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认识,解决内部纷争。(答出一方面或言之成理就可以得满分。)五 宗教改革1 材料一 面对教皇和皇帝组织的围剿,路德慷慨陈词。他说: “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 ” (见右图)据材料一,概括马丁路德慷慨陈词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材料二 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加尔文宗教改革是如何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 3)指出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 1)因信称义(或信抑上帝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