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名言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0768862 上传时间:2017-09-12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3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代书法名言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历代书法名言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历代书法名言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历代书法名言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历代书法名言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代书法名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代书法名言(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代书法名言一 . 字如其人 立品为先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清 . 松年颐园画论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清 . 王妤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张沅石涛画语录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其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以身,德而熟之以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清 . 刘熙载艺概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唐 .张彦远法书要录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东汉 . 蔡邕石室神

2、授笔势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明 . 项穆书法雅言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清 . 刘熙载艺概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明 .项穆书法雅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清 . 刘熙载艺概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唐 . 孙过庭书谱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清 . 朱和羹临池心解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清 . 松年颐园论画笔性墨情, 皆以其人之性情

3、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 书之首务也。 清 . 刘熙载 艺概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宋 . 朱文长续书断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唐 . 虞世南笔髓论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清 . 刘熙载艺概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明 .项穆书法雅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清 . 刘熙载艺概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唐 . 孙过庭书谱品高者,一点一

4、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清 . 朱和羹临池心解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清 . 松年颐园论画笔性墨情, 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 书之首务也。 清 . 刘熙载 艺概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宋 . 朱文长续书断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唐 . 虞世南笔髓论览田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则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东汉 . 赵一,非草书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

5、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元 . 陈绎曾翰林要诀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军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苏轼书论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不可以为书。 清 . 刘熙栽艺概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宋 . 朱文长续书断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明 . 项穆书法雅言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明 . 项穆书法雅言故以道德,事功,文章

6、,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清 . 朱和羹临池心解书法名言二 . 临摹入门 循序渐进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清 . 周星莲临池管见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 南宋 . 姜夔续书谱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清 . 秦祖永绘事津梁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明 . 解缙学书法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

7、。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清 . 冯班钝吟书要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贴,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能如秋鹰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清 . 朱和羹临池心解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清 . 钱泳书学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贴,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贴中来,然后能成家数。清 . 冯武书法正转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清 . 梁章钜学字学书须步趋古人, 勿依傍时人。 学古人须

8、得其神骨, 勿徒其貌似。 清 . 梁谳 平书贴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清 . 梁章钜学字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清 . 周星莲临池管见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南精进。南宋 . 陈牺负暄野录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北宋 . 米芾海岳名言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家者,真迹也。一望知为何家之书,细求以本家所习前人法而不见者,仿书也。清 . 包世臣安吴论书学书时时临

9、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北宋 . 黄庭坚论书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清 . 王淑论书滕语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清 .包世臣艺舟双辑临书易失古人位置, 而多得古人笔意; 摩书易得古人位置, 而多失古人笔意。南宋 . 姜夔续书谱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晋 . 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 南宋

10、 . 陈牺负暄野录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唐 . 张坏灌六体书论学古人书, 须得其神骨, 魄力气格, 命脉, 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 清 . 梁谳 学书论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清 . 朱履贞学书捷要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清 . 郑板桥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明 . 沈灏画尘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清 . 王淑论书滕语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北宋 . 苏轼论书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

11、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清 . 梁谳学书论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清 . 朱和羹临池心解习古人书,必先专精议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清 . 王淑论书滕语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种习气,甚或至于不可响远。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长,于是自书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袭不蹈而天然入声,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传后世而无槐:而后成其为我而立门户矣。清 . 沈宗骞芥学画编只学一家,学成不过

12、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翰林粹言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键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清 . 梁谳学书论今之学书者,自当以唐碑为宗。唐人门类多,短长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门类少,蔡,苏,黄,米,俱有毛疵。学者不可不知也。清 . 钱泳履园丛话旧他拓本与拓手精,则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紧要在执笔得法,执笔不得法,纵令临古人墨迹,皆无是处也。清 . 梁谳学书论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氧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揩式。北宋黄庭坚论书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

13、得其能者。唐 . 张怀灌六体书论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专攻近体,可谓数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清 . 范公勉书法述要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道灵感物,不学说以今方新,学书以古方朴。 清 . 范公勉书法述要近世士人多学今书,不学古书,务取媚好,气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觉不及;岂古人心法不传而规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 宋 . 周行己浮止集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清 . 郑板桥学者贵于慎取,不可遂为古人所欺。清 . 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

14、此也。北宋 . 黄庭坚论书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处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清 . 恽寿平瓯香馆画跋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勿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南宋 . 姜夔续书谱用力到沉着痛快处,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觉刻划太甚,必须脱去摹似蹊径,自出机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优游笔端,然后传神。清 . 宋曹书法约言临摹古人,须食古而化,独自成家。明 . 李流芳若执着成见,凝滞于胸中,终不能参以活法运用,虽参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势。奔放驰骤,不越范围,所谓师古而不泥于古,则得之。清 . 朱和

15、羹临池心解作书须自家主张, 然不是不学古人; 须看真迹, 然不是不学碑刻。 清 . 冯班 钝吟书要可与谈斯道矣!东晋 . 卫铄笔阵图古人有言;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北宋 . 黄庭坚论书学书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四临摹,五用功,六识鉴。六要俱备,方能成家。清 . 朱履贞学书捷要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初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取其用笔,非规矩形似也。近世每临一家,止摹仿其笔画;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领会。要知得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清 . 朱和羹临池心解故思翁有“谬种流传,概行扫却”之说,最有功初学。若已入门庭,则当曰:与其过而弃之,毋宁过而存之。清 . 朱和羹临池心解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用笔近日尚有传,结字古法尽矣。变古法须有胜古人处,都不知古人,却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书耳。清 . 冯班 钝吟书要若分布少明,即思纵巧,运用不熟,便欲标奇,是未学走而先学趋也。明 .项穆书法雅言观能书者,仅得数字揣摩,便自成体。无他,专心既久,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供我国运用耳。清 . 朱和羹临池心解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 . 北宋 . 欧阳修试笔学书易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清 . 梁谳学书论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北宋 . 黄庭坚论书古之善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