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第一框题走近法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0767293 上传时间:2017-09-1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9.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课第一框题走近法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七课第一框题走近法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七课第一框题走近法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七课第一框题走近法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七课第一框题走近法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课第一框题走近法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课第一框题走近法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七 课 第 一 框 题 走 近 法 律第一部分 单元分析本单元包括第七课 “ 感受法律的尊严 ” ,第八课 “ 法律护我成长 ” 的主题探究活动。1、本单元设计依据:初中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 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 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是贯彻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 代表民族未来的青少年一代, 如果不懂得宪法和法律,不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 就无法承担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重任。 其次是帮助青少年逐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 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 是法制不断健全的社

2、会。它要求人们必须知法、守法,时时处处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办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平经济、 道德经济, 更是法制经济。 必须通过思想品德教育, 着力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再次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法律行为规范, 养成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 做到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 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 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 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使广大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为 “ 四有 ” 新人。 最后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达成本课程教育目标

3、的需要。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等几个有机结合的部分。当代青少年学生,如果不懂得法律知识,很难得到全面发展。 在基础教育阶段,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无疑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实现本课程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 因此, 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要让他们知道: 法律是保护人民权利的武器, 是真正为了人民的, 也是能够为民所用的; 法律是保护包括中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的有效工具,它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方面有特殊的规定;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需要提高全体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应该从青少年开始,就加强法制教育,这样才能

4、使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提高。 为了让中学生掌握保护自己权利,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远离违法犯罪,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2、课程标准“ 成长中的我 ” 部分: “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 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 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 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了解家庭保护、 学校保护、 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 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5、, 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 我与他人的关系 ” 部分: “ 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 ”“ 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 部分: “ 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 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3、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出要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能力目标要求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 理解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规则, 能遵纪守法,初步具备运用法律保护的能力。知识目标要求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

6、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4、内容及结构分析 :本单元设立 “ 践行道德,依法维权 ” 主题探究活动和感受法律的尊严法律护我成长两课。“ 践行道德,依法维权 ” 主题探究活动是一个将道德和法律结合起来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综合运用两课教材的基本知识, 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基本的道德,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遵守国家法律,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 成为一名知法、 守法、 用法的好公民。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7、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三、教学难点 :法律的三大特征四、教学重点 :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五、教学方式 :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六、教学过程(一)导入: 请大家阅读一则案例。有一位父亲因为离婚把怨气发泄在了儿子身上, 他经常打骂儿子, 有时还不让孩子上学,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还理直气壮地说: “ 孩子是我的,我有权这样做。 ”你是

8、否赞同这位父亲的说法?为什么?在现实学生活中,一些人对法律的无知和法律观念的淡薄, 导致了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因此我们要自觉学法、 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律。(二)新课新学: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板书)第一框 走进法律(板书)板块一:众说纷纭话规矩教师:请阅读两则材料并思考:这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材料一 : 1823年,在英格兰一所大学的一场足球比赛中,一位队员突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他跳起来用手接住队友的传球, 直奔对方球门, 把球扔了进去。双方对这个进球是否有效争执不下, 因为当时没有规则可依。 后来, 为了防止出现类似的问题, 英国足协制定了 “ 不许用

9、手触球和持球跑动 ” 的足球比赛规则, 并成为全世界通用的规则,一直延续至今。材料二 :撑杆跳比赛刚刚设立时,有一次国际比赛,一位日本运动员拿着长杆,跑到横杆前, 突然将长杆插在地上, 并两手抓住杆子爬了上去, 到了横杆高度时跳了过去, 全场都一下子目瞪口呆, 因为在当时的撑杆跳比赛规则中, 没有规定是否允许爬杆, 只是说用杆。 这样的比赛成绩算还是不算? 假如体育比赛当中都是这种场景,那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学生:说明游戏也得有规则。教师:的确如果游戏没有了规则,最终也就没有了游戏,游戏因规 则而存在。这个道理折射到我们人类的生活中,也是一样的:人类生活必需得有规则。 (板书)教师:请同学们观

10、察图片并思考:请把在图中所看到的用讲故事的形式讲出来?这幅图说明了什么教师:对,有了交通规则,人们如果不自觉遵守,道路一片混乱,要使交通秩序井然,不仅要有规矩,还得守规矩。社会生活也是如此,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人们各行其是, 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 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 所以,社会生活中,我们必须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板书)板块二:你说我说辨规矩1. 生活中规则有很多种,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板书)教师:看图片思考:上述行为中分别受到什么规则的约束?学生:图片 (一 )是道德;图片 (二 )是法律;图片 (三 )是纪律。教师: 通过刚才的回答我们可以发现, 调节我们的行为规则有很

11、多种, 如: 道德、纪律、 法律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为我们提供行为准则或者行为模式, 对我们的行为有规范作用。教师 : 阅读下面材料 ,归纳道德、纪律、法律分别是怎样产生又如何维护的?材料三: 近代有一位著名的西方游记作家, 记述过澳洲土著人这样一件事。 大酋长有个最为宠爱的儿子, 名叫瓜阿有。 一天, 瓜阿有与村里一名青年发生了冲突,瓜阿有佣卑劣的手段诬告了这个青年, 并使他走兽遭受到了人身迫害。 这位青年的亲属知道后都悲愤异常。 到了晚上, 这位青年的兄长堵在酋长的家门口, 指着闯祸的瓜阿有大声责骂。随后,其他亲属也跟着来骂,他们叫骂的话大致相同,结尾都是: “ 走开!我们, “ 你出

12、境!逐你离开这个村庄! ” 当天晚上,瓜阿有就悄悄的离开了。酋长自知理屈,过了三天才敢出门。尽管他不想让爱子出走,但却无能为力。因为人们的行动是根据传统习俗,只要 “ 走开 ” , “ 我们驱逐你,走开 ” 这类词一经公开出自众人之口,就具有法律的力量,连酋长也不能抗拒。材料四: 初一四班班委会结束了, 班长公布了班委会通过的班级公约, 内容如下:初一四班班级公约1、 上课认真听讲,完成当天作业。(表现良好的同学将获得一份意外的惊喜喔!)2、 每个人各司其职,主动承担自己的职责。(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的爱护班级。)3、 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奉献。 材料五:观看录像人民代表大会。学生: 1、道

13、德,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 2: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在局部适用的准则。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87 页的三幅图,说说各图说明了什么问题?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则,与道德、纪律、规章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特征呢?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1: 第一幅图说明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 第二幅图说明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3.:第三幅图说明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具有最为显著的特征: 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板书)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

14、具有普遍约束力。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并说明: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 因大肆收受、 索取巨额贿赂, 一审被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胡长清不服, 上诉至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于 2000 年 3 月 1 日裁定驳回上胡长清的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复核。 6 天后,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胡长清死刑,同时下达执行死刑的命令。学生: 说明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任何人不论其功劳多大, 职位多高,都不能违法,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教师: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填写教材第 88 页上的表格板块三、实力比拼用规矩比较项目行

15、为规范如何产生 适用范围或对象 靠什么发挥作用社会道德学生守则国家法律通过刚才的填表,我们知道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是多种多样的,没有道德、法律、纪律, 将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 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混乱不堪, 违法乱纪现象得不到制裁,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尤其离不开法律这种规则。板块四、明白事理守规矩教师: 看教材第 88 页,小郑的案例,并思考以下问题:1. 舞迷夫妇的行为对么?为什么?2. 最后执法部门依照什么规则阻止舞迷夫妇的行为?3. 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4.这个案例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 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 不可

16、以做什么, 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 法律既为人们的提供了一个模式, 一个标准或方向, 又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1、法律具有规范作用 板书 刑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做斗争, 以保护国家安全, 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的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护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一条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欧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些法律条文的规定说明了我国法律有什么作用?正是法律的规范作用使人们知道了怎么做是对的, 怎么做是错的, 从而约束了舞迷夫妇的错误行为, 最终保护了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