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623023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摘 要:语文课程“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仅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统一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着眼于学生的认识和在认识领域,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意义和价值,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则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内在意义和价值,它的教育价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

2、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力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着力解决“为什么而学,将会怎么去学”的问题。语文课程“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仅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障。一、以文本为平台,着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语文课的知识才能得以体现,知识的

3、汲取又必须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去挖掘,那么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指什么呢?即指文中主要讲了什么事,并通过所讲的事情来反映某一问题,或歌颂了什么,或赞扬了什么,体现了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情感。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体味文章的内含,来有效地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时,教师要抓住张家界迷人的奇山秀水,让学生了解张家界景色的优美及资源的丰富,体会作者对张家界景色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增强环保意识。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要抓住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

4、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再如教学小英雄雨来 ,要抓住抗日小英雄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与日本鬼子斗争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勇敢机智地与敌人斗争的教育。又如教学丰碑 ,要通过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体会“晶莹的丰碑”的含义,感受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体验课文内涵,识记文章知识要点,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自我形成“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习意识。 二、以字、词、句教学为依托,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对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

5、的中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字、词、句作为学习语文的基石,基石墩厚才能垒起大厦,才能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如长城一文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句中的“才”字说明了古代劳动人民建造长城十分不容易。再如“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这里把长城比喻成“长龙” ,非常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长城的总貌。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不仅长城的长和气势雄伟、巍峨壮观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建造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用双手建造了这样伟大

6、的建筑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只有字、词、句把握的准确,理解的深刻,学生的情感才能融入文本,民族自豪感才能得到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才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人文性”是师生共同感受,是教学过程中的感受,是字、词、句理解后的升华。没有字、词、句的准确把握和理解, “人文性”的教学目标就无法实现,更谈不上统一。 三、通过质疑、讨论,以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古人云“学须有疑” ,有疑问才能体现思考。质疑过程是培养学生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感知后的知识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问题,并通过质疑

7、、讨论来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启发学生感知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教学再见了,亲人 , “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这么说?通过讨论学生了解到是志愿军战士说的,因为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也可以说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因为他们在与志愿军长期的并肩作战中结下了深情厚谊。为什么要选用“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做题目呢?通过讨论方知,这句话更能说明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依依惜别的深情。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动人的场面?通过讨论可知写了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依依惜别的三个动人的场面。再如“亲人”指的谁?志愿军为什么让大

8、娘停住送别的脚步?为什么永远不会忘记朝鲜阿妈妮?小金花和妈妈是怎样救出侦察员老王的?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怎样高的代价?等等问题都应在讨论中解决,并在讨论中进行想象,想象大嫂到前沿阵地为志愿军挖野菜,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想象小金花的妈妈救侦察员的情景,通过讨论使学生感知到这篇文章写得情感真切、强烈,体味课文通过对依依惜别场面的描写,盛赞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伟大的。文中 运用了典型人物及典型事例,采用多种句式,表达的情感淋漓尽致,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这些情感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的渗透,并不是教师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让学生在感知、体验文本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点拨,让学生在合

9、作、探究的过程中自我感受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有效地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四、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现代语文教育理论认为,读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语文知识、文中情感和学生受到的情感熏陶,是学生读书读出来的。只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才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想,才能得到更多的收获,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长城一文,之所以对长城的描写比较具体,是因为其中包含了很深的感情。在指导学生朗读长城雄伟壮观和结构特点的部分时,要求学生读出轻重缓急,表现出长城的气势。在指导学生朗读由看到的长城展开联想的部分时,要求

10、学生带有赞叹的情感。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时,要学生带有自豪的语气去读。让学生在表情朗读中,把心放到课文中,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了解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表达了“工具性”和 “人文性”的统一。再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中,教师要抓住前三段中表达志愿军战士无限感慨的句子进行指导。对三个感叹句和反问句,要指导学生正确断句,找准重音和尾词,语调上扬。例如: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课文最后三段要指导学生读出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无限眷恋之

11、情,感知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教师在创设读书的情景之后,学生读书的兴趣浓了,读书的情感生发了,文中所蕴含的感情自然流入学生的情畴。 “人文性”教育在学生的朗读中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发挥。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所负载的科学文化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情意的内涵,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不仅可以获得语言的知识,提高理解语言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思想认识,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上接 168 页)才会产生探究的愿望。教学分数的认识中,我以分西瓜的故事引入新知,唤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让学生

12、想想,师徒 4 人平均分,可以吃 1/4,猪八戒却想吃 1/8,它的想法是聪明,还是愚蠢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 了,有些同学拿起了准备好的纸片,又画又剪彩。在操作探索中发现了 1/41/8 的道理,无须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3、以数学知识的价值,增进对应用数学的信心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地应用。教学中我常常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展示生活这个在舞台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实际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学习“圆的认识”时,我提问在生活中哪些是圆的?学生说了很多,又追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正方形的车轮,椭圆形的车轮又是怎样的前进的

13、?在一次次的探索中让学生明白车轮要做成圆形的真正的原因。数学来源于生活,同学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感受着数学,经历着数学,体验着数学。4、造悬念设疑问,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心理学家,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索反射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只有有了疑问和惊奇人们才可能做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在教学中我竭尽全力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经常制造一些悬念,设计一些疑问,促进学生的思考。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地激趣、质疑,萌发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和强烈的思考探索欲望。5、主动探究,体验数学有趣如果让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很有趣,就一定会喜欢上数学。几 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兴趣这个内驱力的巨大能量。兴趣是孩子

14、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驱向是在探索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它是认识欲望,是学习者参加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自学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萌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信心地参加到学习探索的活动中去。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活动下面的个三角形各露出了一个角,你能猜出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学生会试探性地说:只露出一个直角,它是直角。当拿出角验证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了喊了一声:“耶,我猜对了。 ”只露出一个钝角,它一定是钝角三角形。又猜对了,同学们激动起来。学生以次类推,胸有成竹地说:“只露一个锐角,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肯定吗?”我追问一句。同学们陷入了沉思。 “不一定!”有人忍耐不住,喊出来。当我把只露出一个锐角的直角三角形高高举起时,再没有人喊是锐角三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