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自然地理学中科院考博重点答案(详细)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056959 上传时间:2017-07-19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4.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自然地理学中科院考博重点答案(详细)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7年整理】自然地理学中科院考博重点答案(详细)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7年整理】自然地理学中科院考博重点答案(详细)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7年整理】自然地理学中科院考博重点答案(详细)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7年整理】自然地理学中科院考博重点答案(详细)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自然地理学中科院考博重点答案(详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自然地理学中科院考博重点答案(详细)(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1、 蒸腾作用调控因子1.光:光促进气孔的开启 ,蒸腾增加 . 2.水分状况:足够的水分有利于气孔开放 ,过多的水分反而使气孔关闭 . 3.温度:气孔开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但温度过高失水增大也可使气孔关闭 . 4.CO2 浓度: CO2 浓度低促使气孔张开 ,蒸腾增强 .2、耐性定律和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 :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能耐受的范围, 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生态上的最高点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3、生态系统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4、养分利用效率及其两大组分之间的权衡5、生物多样性概念及层次生物多样性 是指在一定

2、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 (动物、植物、 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等的总称。 或者说,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它包含三个主要层次:1. 遗传多样性2. 物种多样性3. 生态系统多样性(一)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 也称 基因多样性 :是 指存在于生物个体内、单个物种内以及物种之间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丰富,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强, 进化潜力就大; 反之,遗传多样性贫乏的物种在进化中的适宜性就差。(二)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是指某一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度或物种的总数目。物种多样性越丰富, 生态系统越稳定; 当生态系统丧失某些物种使多样

3、性降低时, 就可能导致系统功能失调,出现不稳定现象,甚至使整个系统瓦解。(三)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是指生物圈内生境、 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和生态学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二、1、垂直地带性与纬向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异同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关系复杂。垂直地带不是水平地带的浓缩 ,这是因为: 第一 ,温度的纬度变化缘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 温度的垂直变化是因海拔愈高接受地面长波辐射愈少所致。 第二 ,降水量的纬度分布与垂直分布遵循完全不同的规律。 第三 ,山地地貌的复杂性导致气候特征趋向复杂化,使得垂直带中出现一系列纬度地带不可能具有的特征。2、 SR与净第一性生产力密

4、切正相关的原因?净第一性生产力是绿色植物呼吸后所剩下的单位面积、 单位时间内所固定的能量或所生产的有机物质, 即是总第一性生产量减去植物呼吸作用所剩下的能量或有机物质。 然而, 净第一性生产力、 部分的有机物质变成碎屑在一年的过程中丢失掉( L) 、部分为消费者所啃食( G) ,剩下的参加到单位面积土地的植物重量的年增加中( B) 。因此,国际习惯上测定净第一性生产量方程式为: Pn= B+L+G。SR没查到是什么一、1、行星环流及其成因2、 全球降水分布特征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1、从时间分布看:全年多雨区:赤道两侧全年少雨区:两极地区、沙漠地区、内陆地区全年湿润区:南北纬 40 60大陆西岸

5、夏季多雨区:南北纬 30 40大陆东岸冬季多雨区:南北纬 30 40大陆西岸2、从空间分布看:与纬度位置的关系:由赤道向两极降水逐渐减少与海陆位置的关系: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与地形的关系:山地地区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3、 水量平衡原理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数量表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全球或任一区域水量都应保持收支平衡。 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整个水分循环的三个最重要的环节。在全球水量平衡中,它们同样是最主要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是水量平衡的三个重要因素。三、河流的补给(一)河流补给的形式雨水、冰川和积雪融水、地下水、湖泊和沼泽,都可以构成河流的水源。(二)各种补给的特点1.降水补给 雨水

6、是全球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来源。 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降水量及其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2.融水补给 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这类河流在春季气温回升时, 常因积雪融化而形成春汛。 高山冰川的融水补给时间略迟, 常和雨水一起形成夏季洪峰。3.地下水补给 河流从地下所获得的水量补给, 称地下水补给。 地下水是河流较经常的水源,一般约占河流径流总量的 15 30。地下水补给具有稳定和均匀两大特点。4.湖泊与沼泽水补给 湖泊、 沼泽水补给量的大小和变化, 取决于湖泊和沼泽对水量的调节作用。湖泊面积愈大,水量愈多,调节作用就愈显著。一般说来

7、,湖泊沼泽补给的河流,水量变化缓慢而且稳定。5.人工补给 从水量多的河流、湖泊中,把水引入水量缺乏的河流,向河流中排放废水等,都属于人工补给范围。4、冰川主要类型及特点冰川是指发生在陆地上, 由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的, 通常处于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 冰川是极地气候和高山冰雪气候的产物。通常按照冰川的形态、规模及所处的地形条件把冰川分为 山岳冰川(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 、大陆冰川、高原冰川和山麓冰川。冰川分布的高度受着雪线高度的严格制约。 任何地区如果地表没有高出雪线就不可能形成冰川 。雪线: 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限。 气温、 降水量和地形 是影响雪线高度的三个主要因素 。5、

8、湖泊成因及类型地面上洼地积水形成比较宽广的水域称为 湖泊 。 湖盆是形成湖泊的必要地貌条件, 水是形成湖泊的物质基础。1. 湖泊的成因分类( 1)内力作用形成的湖构造湖 火山口湖 堰塞湖( 熔岩堰塞湖 与 山崩堰塞湖 )(2) 外力形成的湖泊河成湖 (牛轭湖 ) 风成湖 冰成湖 海成湖 岩溶湖2. 湖泊的其它分类 按照湖水的来源 ,分为 海迹湖 和 陆面湖 两大类。 依 据湖水与径流的关系 ,分为 内陆湖 和 外流湖 。 根据 湖水的矿化程度 ,分为 淡水湖 和 咸水湖 。 按 湖水温度状况 ,分为 热带湖 、 温带湖 和 极地湖 等。 以 湖水存在的时间 久暂,分为 间歇湖 、 常年湖 。6

9、、厄尔尼诺现象及影响厄尔尼诺现象 ? 当洋流运动异常或大气环流变化而导致赤道东风和东南信风减弱时,赤道太平洋海面西高东低的温度分布将会被破坏, 赤道逆流增强, 西太平洋温暖的海水向东延伸,从而使东太平洋补充表层的下层冷海水减少,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形成厄尔尼诺。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引发气候异常? 当厄尔尼诺发生时, 热带中、 东太平洋海温迅速升高, 主要降水区由印度尼西亚地区东移至日界线附近, 直接导致该海域和南美太平洋沿岸哥伦比亚、 厄瓜多尔和秘鲁等地异常多雨。厄尔尼诺还会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热带风暴生成,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多。? 另一方面,厄尔尼诺事件又使热带西太平洋降雨减少, 造成南亚

10、、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大范围的严重干旱。 厄尔尼诺还会导致加拿大西部、 美国北部出现暖冬,使美国南部冬季潮湿多雨。 厄尔尼诺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东南信风减弱, 表层海水倒流, 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智利沿岸海域的海水不再上翻,海面温度升高,营养盐大幅度减少,从而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 以及鸟类的大量减少。厄尔尼诺是大气、海洋相互作用,导致生态平衡破坏而造成的:大气环流(东南信风)的改变,引起洋流(赤道洋流)的变化,从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使来自东南部海洋上的夏季风强度减弱, 造成夏季降雨带的位置偏南, 出现南方暴雨成灾、北方干旱少雨的异常现象; 长

11、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期偏晚; 东部地区秋季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雨分布; 容易出现暖冬; 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的热带气旋或台风数量偏少。7、冰期 间冰期旋回地质历史时期, 地球上曾发生过多次气候冷暖变化。 气候变冷以至于使陆地表面出现大规模冰盖和山地冰川, 这种发生强烈冰川作用的时期称之为冰期。 在距今约 6 亿多年前以来, 地球上共发生三次大冰期, 它们分别发生在 南华纪 、 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 相邻两次大冰期之间,是气候温暖的大间冰期。在大冰期中又可划分出若干次时间尺度为 10 万年以上的亚冰期和亚间冰期。 亚冰期期间气温比现代的平均气温低 8 12; 而亚间冰期期间的气温则比现代的

12、气温要高一些。亚冰期还可进一步分出几次时间长达万年左右的副冰期与副间冰期。 气候的大幅度冷暖交替变化以及因此而造成的冰川大规模扩展和退缩的循环变化, 就是冰期间冰期旋回。8、演替顶级每一演替系列都是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演替顶级就是这样的一个群落, 它们的种类在综合彼此之间发展起来的环境中很好地互相适合; 它们能够在群落内繁殖而且能排除新的种类, 特别是可能成为优势种的种类在群落内的定居。也就是说,演替顶级是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9、全球植被分布规律10、河流阶地类型及特点由于河流下蚀, 过去不同时期的谷底便相对高出洪水期水面, 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上,

13、称为阶地。阶地的类型 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二、1、中国自然地理域分异特征及原因所谓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 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 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一般公认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两类, 分别简称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后者又包括因距海远近不同而形成的气候干湿分异和因山地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带性分异两个方面。( 1) 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地域分异差异的各种原因及因素。地 带性分异因素 (太阳能 )。按纬度分布不均而引起的许多现象,沿纬度有规律的分布,这种地域分布因素称为地带性

14、分异因素 (或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 )。非 地带性分异因素 (地球内能 )。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的地球内能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或非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 )。( 2) 纬度地带性规律。自然环境要素及自然综合体按纬线展布,沿着经线南北更替的现象称为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3) 干湿度地带性。由于海陆相互作用降水分布有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的趋势,从而引起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以及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变化的现象。( 4) 垂直带性。 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 在高大山体上呈垂直的带状分异的体现,即自然带大体沿山体的等高线方向延伸, 并随山势的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其形成

15、的最基本原因是,高大山体的水热状况随其高度发生的垂直变化。( 5) 相互关系。 自然地带总是以热量分带为基础的纬度地带性与以干湿度分带为基础的非纬度地带性的综合表现, 即水平地带性。 任何地带性区域中都可以发现由非地带性分异形成的次级自然区域。 地理环境各成分的特征及整体景观特征都同时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 垂直地带性是叠加了地带性影响的非地带性。 在这里, 非地带性因素 (地势起伏 )起了主导作用,垂直地带谱的基带仍在地带性因素的控制之中。2、中国现代干旱气候分布特征及原因3、青高原降升对全球变化的影响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 引致和加强了东亚季风, 形成了水热同季的中国东部季风区;由于青藏高原

16、的隆升,青藏地区变成海拔高度大、气候严寒的环境;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 中国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 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西北内陆地区, 从而形成了西北干旱区;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 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原来的副热带干燥气候变为现在的鱼米之乡;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 中国东部地区季节变差显著增大。 总之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 中国的地带性规律受到干扰与破坏,而非地带性明显增强, 由原来的以热带湿润带、 副热带干燥带和温带湿润带为标志的纬向地带性分明的环境格局, 变为东部季风区、 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为标志的三区分异的环境格局。 (热力作用、动力作用)第三章 大气和气候1. 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有何特点?(1)太阳辐射 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高空大气只能吸收小部分太阳辐射, 大量的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 只能穿透地表以下很小的厚度。 因此太阳辐射主要在地表发生转化,并对地表的几乎所有自然过程起作用。(2)地球辐射 ,是由地球(包括地面和大气)放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