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效应”理论在针刀治疗冻结肩中的运用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055278 上传时间:2017-07-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鲶鱼效应”理论在针刀治疗冻结肩中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鲶鱼效应”理论在针刀治疗冻结肩中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鲶鱼效应”理论在针刀治疗冻结肩中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鲶鱼效应”理论在针刀治疗冻结肩中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鲶鱼效应”理论在针刀治疗冻结肩中的运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鲶鱼效应”理论在针刀治疗冻结肩中的运用【摘要】 将“鲶鱼效应”理念运用于针刀疗法治疗肩周炎。提出抗议松解喙肱韧带是针刀治疗肩周炎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 肩周炎;针刀疗法;鲶鱼效应冻结肩是肩周炎中常见的一个类型,通常所说的肩周炎又多半指的是冻结肩。冻结肩起病急,疼痛剧烈,肩部肌肉保护性痉挛,致肩关节活动受限。急性期一般持续 23 周之后进入慢性期。1 “鲶鱼效应”理论在肩周炎治疗中运用针刀疗法是目前对冻结肩保守治疗中疗效肯定,疗程较短,患者较易接受的治疗方法。针刀治疗一般首先要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但很多病史较长或粘连较严重的患者往往没有很明确的压痛点,主诉往往只有“整个肩及上臂都痛,不是外

2、面痛,而是里面痛,说不清具体哪一点,肩关节活度受限” 。此时我们就要根据临床经验,第一次先以喙肱韧带、喙突处、冈上肌抵止端、冈下肌和小圆肌的抵止端为治疗点,一般选 23 点,其中喙肱韧带为必选点,因为它就是笔者所说的“鲶鱼效应”中的鲶鱼。2 治疗方法患者坐位或者侧卧位,患侧肩部皮肤充分暴露,紫药水在敏感痛点或经验治疗点处定点,局部消毒、铺洞巾,混合仿史氏液2(2利多卡因 5ml,维生素 B122mg,确炎舒松 20mg、生理盐水10ml),其中一半混合液注入肩关节腔,另一半混合液分别注入各治疗点,医者施术加压刺入针刀,针刀到达病灶后,用切开剥离法或纵行疏通剥离法,剥离 35 针,当针下有松动感

3、时出针,最后创可贴敷盖。每隔 7d 治疗 1 次,35 次为 1 疗程,大部分患者一个疗程就能基本治愈。绝大多数患者经第一次针刀治疗后即会自觉患侧肩臂疼痛好转,患肩活动度有所改善。最为重要的是患者隔 7d后来院进行第二次治疗时往往就能很明确的指出最明显的压痛点,将这些痛点作为治疗点进行针刀松解,并辅以适当的手法牵引拔伸、旋转以恢复肩关节的活动度。往往经第二次针刀松解后,患者会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患肩的活动度也明显改善。以后根据病情的轻重,还需 13 次的针刀松解,查漏补缺,巩固疗效,一般一个疗程治疗不超过 5 次。3 体会笔者在临床中深刻认识到,松解喙肱韧带是针刀治疗肩周炎的重要一环。喙肱韧带为

4、一坚韧的纤维束,贴于肩关节囊的上面,起于喙突水平部的外缘,向下经冈上肌及肩胛下肌之间,其纤维至关节囊并与大、小结节间的肱骨横韧带相连其近侧纤维在外旋时紧张,有约束肩关节外旋的作用。肱骨内收内旋时将喙肱韧带和关节囊挤压在喙间隙之间,造成不同程度的挤压冲击和磨擦,加之多轴位的肩关节活动,使肩袖组织慢性磨损、肩关节囊变性,导致肩关3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粘连,特别是喙肱韧带粘连缩短,不同程度地限制了肩关节活动。所以治疗肩周炎首先应松解变性挛缩的喙肱韧带使喙肱间隙增大。针刀操作时于喙突外侧纵行疏通剥离,若喙肱韧带变性硬化,针下可有明显的阻力感,此时可将刀口线掉转 90度,使刀刃与喙肱韧带纤维方向垂直,自上

5、而下依次切割、横行铲剥,针下变松为佳。冻结肩之所以难治,其实就是因为此病系多滑囊病变,病变累及盂肱关节关节囊、肩峰下或三角肌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滑囊等处。早期病变为滑囊充血、水肿和渗出后期滑膜腔粘连闭锁、纤维样变。初期疼痛影响了肩部活动,在以上受累组织间的纤维化和瘢痕的发展又进一步限制了肩部活动。这样恶性循环,客观上造成了病程的延长,加重了患者的痛苦,而病程的延长,锻炼的痛苦,短期治愈的渺茫又导致患者主观上不愿意配合医生进行主动的功能锻炼,因此大大降低了在院理疗和口服消炎止痛药的疗效,进一步的打击了患者的信心,从而导致进一步的恶性循环。松解喙肱韧带犹如在整个冻结肩治疗中放入一条“鲶鱼” ,经过这条“鲶鱼”的刺激,使得整个治疗互动起来,治疗改善了症状,使得功能练习成为可能,通过功能练习,使得深面的病灶和粘连点浮出水面,从而给医者治疗方向,通过进一步的治疗,又进一步改善症状和活动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