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创业 新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051764 上传时间:2017-07-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益创业 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公益创业 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公益创业 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公益创业 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公益创业 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益创业 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益创业 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行政视角看公益创业在我国的发展公益创业:公共服务提供的新思路整体讲写的比较乱,有时间找我,给你讲一下写作的基本规范。行政管理 102320036 陈俐帆摘要:公益创业是近十多年来,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公益活动方式,并以其兼具社会公益性和企业盈利性的独特魅力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如今,公益创业已为不少国家的社会公益事业带来了久违的春天。中国,作为一个强调民生的发展中国家,正需要这种新鲜力量缓解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困局,但目前,无论是学界还是政界,都尚未将公益创业纳入重要命题,公益创业的成长急需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在推进公益创业的发展中该扮演何种角色和承担何种责任,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

2、关键词:公益创业 发展意义 政府责任“公益创业”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狄兹(J.Gregory Dees)于1998年发表的一篇名为“The Mean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的论文中,“公益创业”正是“Social Entrepreneurship”的中文译意。阿苏迦(Ashoka: Innovators for the public)基金会的创始人Bill Drayton是全球公认的“公益创业”首创者,该基金会用实践活动贯彻并宣扬了公益创业的实质,以推动教育、环保、医疗、扶贫、助残等社会领域的发展为目标,无国界地选择一些对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创新思想的人,为

3、其提供种子基金帮助其将优秀的想法付诸实践。这一创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引起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随着各国政府对社会服务投入的减少,许多非盈利组织面临有限资源的激烈竞争、商业市场运作规律的不适应等困境,公益创业的诞生给这些组织带来了希望的曙光,而效仿的结果也证明了公益创业的确是解决社会公益事业困境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中国,公益创业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尚存不少空白。随着公益创业在西方国家的蓬勃发展,我们应当看到这一新生力的强大之处,剖析其精髓,找到与我国实际国情相吻合的思想,借其力量、巧妙应用,为当前处于停滞状态的社会公益事业增添新的生命力。一、公益创业概述(一)公益创业的涵义

4、与特质公益创业是近十多年来在西方国家迅速蹿起的一种新型社会公益活动方式,学术界对其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J.Gregory Dees 将公益创业定义为: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个人或社会组织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利益的创业活动,是一种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公益创业强调创业的社会利益的兼顾以及非盈利组织的创业。公益创业的特质是:“1.选定一项使命来创造和持续社会价值;2.发现和不断寻找新的机会来实现这项使命;3.不断创新、调整和学习;4.对服务对象和行为结果高度负责。”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是我国目前最出名的公益创业研究基地,首获中华慈善奖,并得到了胡锦涛主席的

5、肯定。该创业研究中心在总结了国外公益创业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对公益创业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进一步阐释,指出公益创业包括志愿公益活动、创建非营利性组织、兼顾社会效益的企业以及产学研一体化这四个方面。概之,公益创业是社会非盈利组织和盈利性商业机构的有效融合器,在把握好公益性和盈利性融合平衡点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运用企业运作模式经营组织实现自给自足的新路径,积极开拓资源,勇于创新,并对环境具有灵活调试性。公益性是公益创业的首要特质,明确的社会改进目标是它运行的起点和动力,并贯彻始终。商业性是公益创业的另一大特点,虽是盈利性机构,但它不同于市场上的大多企业和一般创业群体,因其盈利目的并非创

6、造利润,而是实现资金的循环使用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不给政府增加压力,完全自顾自暇以达到改善社会,改善民生的目标。(二)政治活动是公益创业的助推器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期,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初始难免存在不少市场失灵现象,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政府会对市场进行适当干预以扭转失灵局面。由于 “政府包办、包管”的惯性仍在延续,即使政府一直努力缩小经济活动范围,还市场该有的发展空间,但政府越位、越权的现象始终无法根除。一方面,政府对市场经济干涉过多,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过多地消耗在了市场中,对社会公益事业难免顾及不足,另一方面,所谓“干的多、错的多”,政府对市场经济干涉得越多,政府失灵就越易

7、出现。公益创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一,公益创业的目标是改进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问题,改善民生,弥补政府在社会问题处理中的不足或无力,比如,某些政治权力不可或不便强行规制的民间问题、政治权力无法深入的区域、政府无暇面面俱到而弱化了关注的领域,公益创业都能够以新兴力量实现关注和支持。其二,公益创业能在政府失灵时充当柔化剂和调节器,公益性与商业性的二重性使其本身具有双头导向,是沟通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的良好桥梁。因此,公益创业是随着政治活动的变化而产生的,政治力量是其带动力,由于政治权力对社会资源的分配以及政治权力的活动范围发生了变化,导致了不少新问题的出现,同时,市场和政

8、府的失灵以及非营利组织的无能力表现,都为公益创业这个具有显著经济时代特征的新模式积累了充分的萌生条件。(三)公益创业的主要类型就我国实践情况来看,按公益创业的直接牵引力划分,可将公益创业分为企业自发模式、政府推动模式和学校推动模式。1、公益创业的企业自发模式的成功案例:联想是国内首家采用公益创业思想进行慈善事业的企业。2007,联想打出“让爱心更有力量”的口号,开启了第一番聚焦民间公益创业组织的选拔活动,筛选出16个公益组织为其投放了300万的资助资金。此后,联想又在环保领域和青年公益创业领域内开展了活动计划,为选拔出的组织提供资金和技术双重支持,帮助这些公益创业群体提升运作效率和持续发展能力

9、。浙江的南都基金会推行了“新公民学校”计划,挖掘公益组织为运营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提供扶助,投入种子基金和办学经验,为这些专门收纳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重塑可持续发展能力。NPP公益创投基金是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下设立的,旗下集合了摩托罗拉、麦肯锡等国内外一流企业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大型专项公益基金。NPP不仅为国内公益组织提供基金援助,各参与企业还就自身擅长的运营、管理、募款等方面提供免费咨询和培训,增强受助组织的生命力。壹基金携手汇源集团在北京宣布战略合作,消费者每购买一瓶汇源果汁,将会有一元钱以汇源代捐的形式捐赠给壹基金,所有善款将用于双方共同关注的儿童、教育等领域。2、公益创业的政府推动模式的

10、成功案例:在上海浦东新区政府支持下成立的NPI,由民间力量主办,通过专业机构的知识和管理力量孵化公益创业组织并培养公益创业人才,目前NPI已成功孵化了“多背一公斤”等多个公益组织。3、公益创业学校推动模式的成功案例:首获“中华慈善奖”的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与滴水恩公益创业项目、江西省师范大学成立的“江西省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管理培训学校等。二、公益创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现实意义(一)弥补政府失灵,改善社会性公共服务的供给情况公共服务是指政府为满足公民生存、生活、发展等社会活动的需求,通过政治权力配置公共资源而提供的服务,主要可分为四类:第一,基建类公共服务,

11、如水、电、气,交通与通讯等;第二,经济型公共服务,如政策性信贷等;第三,安全型公共服务,如国防、消防、警察等;第四,社会性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福利机构、社会保障等。公益创业的主要焦点聚集在社会性公共服务领域。虽然公益创业在国内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但已有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进行了尝试,国内外的成功实践向我国政府投射了一个明显的结论:公益创业在社会性公共服务领域有着很强的改造能力和发展潜力。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主要供给者的政府,由于客观能力的有限和自身固有缺陷的不可避免,无法在社会公共事务的承担过程中面面俱到,而公益创业组织灵活的结构和“专攻”的力量,使之有精力、有能力关注政治权力的死角和难角。民间流

12、动资金和企业闲散资金都是可观的投资来源,公益创业组织能够在坚持社会价值的前提下,变传统公益组织的薄弱生命力为商业化运营下的强大自我生存力,将企业的专业管理模式应用到组织中形成自给自足的循环运作系统,既不给政府增加财政负担,节约了社会成本,又能凭借自身良好的灵活性,通过创新化路径高效提供比政府更细致、更人性化的社会性公共服务,满足目标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二)刺激公益事业发展,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我国的公益事业并不发达,据统计,我国各种慈善组织所掌握的资金仅占GDP的0.1%,美国已实现占比9%。一方面,传统的公益组织存在诸如结构规划不科学、缺乏效率意识、工作专业性不足等缺陷,制约了公益事业的发展

13、。另一方面,无论是企业还是民众个人,回馈社会的意识在道德中是缺位的,公益事业缺乏外部支持力。公益创业的兴起能够对企业产生示范作用,使企业明晰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改变“公益事业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传统观念,看到实现社会价值和企业价值双赢的可能性,激发企业对公益创业的尝试意愿。此外,公益创业还能为具有投身公益事业愿望的企业提供机会,资金有限的企业可以通过无偿为公益创业组织提供技术和知识传递来实现“公益心”。企业对社会责任承担度的提升是政治权力无法掌控或强迫的,公益创业的出现恰能对企业的承担意愿起到刺激作用,进而带动公益事业的发展。公益创业对个体而言,是创新的平民化,是个人与社会一体化观念的强化,

14、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既是权力也是责任,民生问题并非只有政府能够解决,社会成员有义务也有能力形成自下而上的有效变革。概之,第一,公益创业能够帮助公益事业利用企业的运营方法提高效率,扩大社会影响力,树立公益品牌的公信力,进而广吸社会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第二,公益创业能增强企业团体和社会个体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激活其社会责任的承担思想,潜移默化地积淀为价值体系,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意识和道德水平。同时,弘扬创新精神、集体观念和公益理念,为社会精神文明注入新鲜血液,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些单靠政治权力的强制性无法有效实现的政治期望,能够随着公益创业的出现得到逐步推进。(三)增加就业机会,稳固社会安定如

15、今,越来越紧俏的就业机会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问题。据2007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社会服务中非营利就业比例约为7%,比国际平均水平低1.6倍,说明公益创业领域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其一,它创新的经营模式在这个“自主创业”兴起的时期,对大学毕业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其二,基于对社会公益的追求理念,公益创业对社会残疾人、困难户、低学历等弱势群体有着良好的吸纳意愿。因此,公益创业为社会成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就业开辟了新的领域,减轻政府在解决社会就业难题上的工作压力和财政压力,能够缓解政府关于就业困难可能引发的社会动荡的担忧。另一方面,公益创业组织及时将处于闲置状态下的人力资源整合,为其提供创造劳动价

16、值的机会,既能增加对社会有价值的产出,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成员价值的实现形成正面力量,又能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三、我国政府应如何推进公益创业的发展(一)建立健全的公益创业专项法律法规体系公益创业在我国是一个新生力,尚未形成专门的法律或法规对其合法性、组织功能、体制结构、活动形式等进行有效定义,使公益创业的发展可能处于“寸步难行”或“肆意发展”的不健康状态之下。因此,我国政府应通过法律手段对公益创业组织的形式、规模、社会职能等方面进行规范,赋予它正式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扫除前进道路上一些不必要的客观障碍,为公益创业的萌芽形成保护膜。在制定了专项法律法规之余要注意到社会团体登记

17、管理条例中对公益组织的规模和资金能力的高门槛规定对公益创业组织应适当放宽,区别对待,鼓励其成立和发展,同时要规范对公益创业组织的资格审查机制;此外,通过对公益创业组织实行税收优惠、对捐赠个人或团体进行减税或免税、对无偿向公益创业组织提供技术、知识和经验传授的企业进行奖励等政策支持公益创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专项法律、法规对公益创业的发展进行科学引导和系统梳理,避免诸如接收投资款或资助款的渠道和方式不规范、组织解散的随意性、不法分子借“公益”之名谋私利等一系列负面行为的滋生,为公益创业孕育健康的成长轨迹。(二)政府加大对公益创业的支持力度和宣传力度政府加大对公益创业的服务采购力度能够间接为其提

18、供财政支持,公益创业以追求社会效益为创建动力,它所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质量一定有所保证,政府采购这些服务一方面为公益创业拓宽了发展出路,另一方面为公益创业的成长提供了有力后盾。在具体操作上,政府应将公益创业所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纳入政府采购法规定的政府采购范围,以合法的途径根据政府需要确定服务采购项目,建立对公益创业机构的专业化评估机制,促进相关工作的规范化、体制化。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对某些已成立并小有成绩的公益创业组织进行报道,让公众对这一新型组织有所知晓,或多开设诸如赢在中国、爱心总动员等公益创业节目,使公益创业逐步深入民众生活。支持公益创业比赛的开展,既能扩大公益创业的社会影响力,增强社会公信

19、力,又能维持公益创业参与者的积极性。通过举办公益创业组织的跨区域交流会、企业与公益创业组织结对子等活动增加公益创业的合作和交流机会,搭建信息沟通平台的同时也能够引起社会关注。(三)提高公益创业组织的专业化水平目前,我国公益创业组织仍以志愿者和兼职人员为主力军,尚未形成专业化的团队,无法良好贴合公益创业组织企业性和非盈利性的双重属性。公益创业组织需要兼备盈利性机构的经营管理能力并熟知社会公益事业运行模式的复合型人才,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公益创业组织在专业人力资源方面的匮乏程度相当高。因此,政府应重视公益创业人才的培养,利用高校、职专、企业培训机构等平台,形成政府、企业和学校的互动机制,兴起公益创业专

20、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努力提升公益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公益创业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政府扮演“指挥者”的角色,通过政策支持与引导,塑造公益创业人才培养的社会氛围,搭建企业和高校合作的桥梁;企业承担“授人以渔”的角色,为大学生和有意投身公益创业的社会工作者提供有效运作经验的传授;高校则为学生提供公益创业的专业教育模式。这一系列体系的搭建需要政府的统筹与支持,其一,引导各高校向发达国家的公益创业教育事业学习,比如被称为“硅谷之父”的斯坦福大学,为高校重视公益创业教育孕育良好的文化氛围,多一些“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不仅注重理论教学,更要开展公益社团、举办公益创业大赛、与企业共办公益

21、项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形成“学+用”的公益创业教育集群模式;其二,通过舆论宣传、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等方式激发企业参与公益创业事业的积极性,联想的“青年公益创业训练营”等投身公益创业的企业可以作为优秀宣传范例,政府通过对其实施政策优待对全社会范围内的企业形成示范作用,让广大企业看到公益创业具有的双赢性质,政策性信贷引起激励效应。参考文献:1王漫天,任荣明公益创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36(2)2张建文公益创业:就业新蓝海 和谐助推器中国就业20107:55563赵鹏飞等公益创业:一种创新的社会实践模式金融经济200920:1161184李筱婧利用公益创投促进公益组织发展理论与现代化20103:70725严中华等科技公益创业研究的现状与思考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24256韩寒公益创投开启企业公益新路径管理新论20099:53557曾德明等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探索金融经济20093:17188唐亚阳等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湖南大学公益创业教育为例企业导报20101:2442459卢紫捷等公益创业类社团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企业导报20106:20320410胡馨什么是“Social Entrepreneurship”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232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