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历书 解码老黄历 组图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0510163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闲话历书 解码老黄历 组图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闲话历书 解码老黄历 组图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闲话历书 解码老黄历 组图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闲话历书 解码老黄历 组图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闲话历书 解码老黄历 组图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闲话历书 解码老黄历 组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闲话历书 解码老黄历 组图(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闲话历书 解码老黄历 组图上世纪 30 年代印制的故宫日历闲话历书历书,旧时称“皇历” 、 “通书” 、 “历日” 、 “时宪书”等,在民间已流传 1000 多年的历史。历书主要内容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古人把每一天的宜忌都记在日历上,作行动指南。封建时代,历书是由皇帝委任京城钦天监颁布的,传说唐文宗李昂曾下令,历书必须由皇帝本人钦定,并只许官印不许私印,从此历书就成了“皇历” 。唐宋时,每年年末,皇帝就把新历书赐给文武百官,受赐者要上表谢恩。敦煌出土文献中即有几种历书的抄本。大约到唐太和九年(公元 835 年) ,才有了木板刻印的皇历。现存的一部最古老的印刷历书是

2、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 年)印刷的,藏于英国伦敦。清乾隆时为避弘历名讳,历书更名为“时宪书” 。清末,市面上贩卖所谓“大本新皇历” ,扉页上刊印当朝帝后生辰忌日,日历以外的部分谓之“序” ,有的序多于正文,甚至将三字经 、 百家姓 、 朱子治家格言附上。民国以后,历书上印有当代伟人像,文明结婚仪式图等。日历部分的表头上有火车表(仅站名顺序)和诸神、佛圣诞日期表。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文化的日益进步,历书的封面与内容,也在不断革故创新。新中国成立后,历书剔除了封建迷信色彩,除按照历法规律排列年、月、日、节气及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属相、年龄对照表外,还刊载一些袖珍型的新春联、农田农事、法规科技、公

3、市制度量衡对照、生活常识、保健养生等内容,集天文历法、民俗民风、地理历史、旅游观光等多方面知识于一体。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册“历书” ,出版于 1949 年,首次采用了公元纪年,其封皮为公历一九五零年农家历,夏历庚寅年 ,图案为马拉犁杖耕田,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该农家历首页上刊登了国旗、国歌、国旗制作说明。1951 年的“农家历”首页,首次出现了国徽图案,内容有民歌、谚语、二十四节气等内容。新历书融合了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和艺术性,贴近百姓生活,是专供于广大群众查考公历与农历及相关信息,独具民俗文化价值的科普之书,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着指导意义。历书一年一个样,它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史迹,也是社

4、会发展的物证标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自 1978 年创刊历书后,每年均出版发行。 1979 年历书封面是四位天真活泼的童男童女,一女孩手托盛装金穗白棉的花篮,另一女孩左手挎着装满苹果的竹篮、右手挟抱着一只小猪,一男孩双手抱着一只小绵羊,另一男孩双手抱着一只大公鸡,他(她)们笑容满面地骑坐在腾于浪花上面的巨型鲤鱼背之上,这幅画寓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与“年年富余,岁岁欢乐” 。内页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摘录着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庆二十九周年的祝酒词、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三则重要文献。还有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 建设大寨县的六条标准 ,封三是精选的 12 副新春联,封底是属相年龄对照表

5、,全册 34 页,书价 1 角。 1987 年历书封面是嫦娥奔月图;1989 年历书封面是白娘娘与小青青图, 1992 年历书封面是如来佛 ;1993 历书封面是一幅寿星、财神与仙童图,这些历书封面图画新颖别致,颇有年画风格,增加了民俗文化内涵。农历、公历与二十四节气人类生活与生产总离不开时间和空间,自己怎样才能记住,向别人怎样才能表述清楚,以致准确的记录某一事件,某一现象,都须有固定方法,这就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问题。辛亥革命后的 1912 年,公历(阳历)成为我国正式历法。此后,传统历法一般称为农历或夏历。称夏历,是我国古称华夏;称农历,是农民曾长期根据该历法所附载的 24 节气指导

6、农业生产。然而,节气和农历是不同的两码事。节气就其所代表的太阳黄经来说,是地道的阳历,只是形式不同于阳历。而农历是一种带有阳历成分的阴历,是一种阴阳历。农历历日适用于一般记事,而 24 节气适用于农业生产。农历与节气协调并行,为我国古代、近代到中华民国成立前一直采用,对农业生产、民风民俗、纪年纪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竺可桢曾指出,西方国家早在公元前 46 年就已有了系统的太阳历,所以,他们没有 24 节气的需要,而我们的旧历则主要以阴历(月亮历)为主,阴历与阳历在时间节点上不能重合,阴历系统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才有了用 24 节气作为补充手段的需要。所以说,节气是一

7、个用以辅佐阴历、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现在很多人对阴历、阳历模糊。阴历是以月亮的朔望周期来定月,无月为朔,满月为望,即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然后把 12 个月(闰年 13 个)拼一起叫一年。阴历是月的集合,十五月圆,在天文学上有月的意义,而没有年的意义。阳历则按照季节定义,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再分成大致相等的 12 块,每块叫一个月。阳历的特点是年的意义,相反月就没有意义,只是年的均分。所以阴历、阳历都有缺陷,而且至今无法完善,很难说谁更科学。在中国古代,对于阳历的天文知识了如指掌,才制定 24节气以跟地球公转位置对应,因而出现节气与阳历日期匹配,而与阴历无法对应的现象。若有人说阳历更

8、科学,那是对历法的无知。农历并不完全是阴历,专业术语是“阴阳历” 。纯阴历每 12个月一年,比阳历每年少 11 天之多,所以若干年会出现一月在暑天的情况。经反复观测天象和实践检验,终于订出 19 年 7 闰法,与公历每年只差 2 小时左右。故农历有时是 12 个月,有时是 13 个月,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着严格的科学规律。广大农民熟知农历,民俗节日多以农历为根据,与农历偕行的还有朔望、12 生肖等,特别是加入 24 节气,巧妙将阳历历法融入其中,极大方便了农耕。24 节气,是表示四季天气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的。我国古代,节气简称“气” ,即天气、气候的意思。24 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

9、就有认知,以后不断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已完全确立。公元前 104 年的太初历 ,正式把 24 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每运行 15 度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 360 度,共 24 个节气,每月 2 个,第一个为“节气” ,第二个为“中气” ,交替出现,各历时 15 天,现统称“节气” 。24 节气反映太阳的周年运动,在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前后不差 1 至 2 天。24 节气赋予 24 个生产生活内容,成为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便于记忆,人们除编了众所周知的节气歌外,还整理了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

10、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24节气已流传到世界各地。农历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准确、巧妙、谐趣,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农历历书,旧时称皇历、通书、历日、时宪书等,在民间流传千年。内容为节气日期,吉凶禁忌、生肖运程等,把每天宜忌都记在日历上,作为行动指南。新中国成立后

11、,袖珍型历书剔除了迷信色彩,除排列年月日、节气、节日及属相年龄对照表外,还刊载新春联、农田农事等,集天文历法、民俗民风、地理历史等于一体。 新年收藏话历书历书,也称“通书” 、 “宪书” ,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在过去,每年岁末几乎家家都买年历书,这些历书中不但有一年的节气交节时刻表、出身年份对照表,还有气象农业知识、民间小病小痛卫生疗法、生活常识、对联等知识,对农业及农村的生产、人们的生活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除了上述内容,在新中国的历书中,还反映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镇反运动、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整风运动、大跃进、四清运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等。可以这么说,

12、历书也是历史的一种见证。收藏品中就有历书收藏专题,我收藏的这些历书年代最早的是津浦铁路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发行的日历画。画的上半部分有火车图案,下半部分为全年日历、星期表、节气表和电报韵母表等,虽有破损,但不失历史的风貌。还有自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我基本都集藏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本历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 1950年阴阳合历通书” ,该历书中首次用了公元纪年。1952 年的历书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周年来在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1953 年历书表述的内容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和 1950 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

13、国婚姻法”等。这些内容对当时老百姓的生活都产生过很大影响。俗话说“物以稀为贵” ,年代久远的年历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书,如今已不多见,因而显得弥足珍贵。在藏市中,一本品相并不完好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书也在百元以上。而上世纪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的历书因为是那个特殊年代的见证,也反映了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因此,其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当下,历书也成为藏家收藏的目标,历书的收藏近 10 年来增值迅速。据古籍收藏专家分析:精品历书价格将稳中有升,清代、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文革”时期的历书收藏价格还会进一步增值。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书这个特殊藏品将会以其独特的魅力,显示出它独特的

14、收藏价值。轩辕历书序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古老国家,历法使用的历史很悠久。从最早的伏羲太阳历到夏代的太阴历(夏小正)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先民们在战国时期总结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甘石星经 ;汉武帝时编撰了“太初历 ”;隋唐时僧一行撰写了 大衍历 ;北宋时沈括概括了“十二气历 ”;元代郭守敬总结出了 授时历 ;辛亥革命以后我国开始使用公历记年,但农历始终是民间广泛使用的记年方法。农民以中国传统的农历安排农事,民间修房、乔迁、出行、婚嫁、出殡等等都以农历择日,以求吉祥。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的主要内容,是伴随农业生产的实践发展起来的。为了不误农时,先民早在原始农业时代就注意天文知识的积累,他们观测日月星辰,发现

15、其规律,从而定出一年的季节编成原始的历法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是紧密联系于农业生产的历法内容,属太阳历范畴,是我国历法的独创特征,时至今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仍以之为参考。中国古代历法在易的思想指导下形成阴阳合历,以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为基础,安排大小月,设置润月,使历法阴阳协调,月份与四时相适应。置闰也是古代历法的重要内容,在汉武帝时代,落下闳、邓平等人治太初历,使闰月的设置与二十四节气结合,从此闰月的设置有科学准确的规律可依。 羲皇故里天水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发祥地。伏羲作历度、定节气、造甲历。 古微书上说:“昔伏羲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天水作为易文化的发祥地,有深刻的天文背

16、景。 易传?系辞上说:“ 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具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 周易 折中 说:“ 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也” 。 “卦以地六,侯以天五” 。 “天以六为节 ,故每一卦必是六爻 ”。 “每爻代表五日,合三十日” 。 “据象推理 ”是伏羲八卦思维模式的具体形式。综观殷代卜辞,参考秦简归藏等易书,先秦易学家都重视“时、空、象、数”, 可以说易学与天文是一对孪生兄弟。 通历记载:“太昊始有甲历” 。 春秋内事 有“ 伏羲氏建分八节以应天气 ”之说,始有四时八节。可见,伏羲创立“ 太阳历”, 并通过全年测量日影长短变化绘成先天太极图,是因“ 太阳画出来的图”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 至今,在天水三阳川仍保留着伏羲和先民们观测日影的“早阳寺、正阳寺、晚阳寺”, 它是人类最早观测日影的天文遗存。明代天水学者胡缵宗在卦台记中说:三阳者:“朝阳启明,其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