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045413 上传时间:2017-07-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3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3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3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3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3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3 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作者:谭业辉,王楠娅,杜琳,郑春荣,高素君,李薇【摘要 】 目的:探讨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HAL)的临床特征。方法:应用 MICM 分型方法,对 143 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筛选出 13例混合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约占同期诊断的急性白血病的 9.1%,在 13 例患者中BLy+/My+双表型 9 例,TLy+/My+ 双表型 2 例,T+BLy+/My+双表型 2 例,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多明显增高,平均84.15109/L。接受治疗的 12 例患者中,首次化疗达 CR 1 例,PR 1 例,2 例死亡;余 8 例有 2 例继续接

2、受治疗,均进行了第2、3 疗程而仍未缓解。结论:HAL 属特殊类型的白血病,其诊断有赖于对细胞形态学和免疫分型的综合判断。整体预后不佳,肿瘤负荷、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均是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目前没有明确的缓解率较高的化疗方案。 【关键词】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骨髓形态学;细胞化学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HAL)是近年在细胞形态学基础上,结2合免疫分型,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技术而逐渐得到认识而确立的一种少见类型白血病 。其特征为急性白血病中髓系和淋系细胞同时受累,具有淋系和髓系细胞双重特点。报道显示,理论上,HAL 可进一步分为双表型、双系列型和双克隆型(包括系列转换型),主要区别

3、在于白血病细胞的抗原表达特性和细胞来源不同。也有作者把细胞形态学或细胞化学支持 AML 的 HAL 称为 Ly+AML,而细胞形态学或细胞化学支持 ALL 的 HAL 称为 My+ALL2 。实际工作中对HAL 的诊断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其临床意义和预后尚不完全清楚。我们通过分析 13 例 HAL 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征及治疗疗效,对混合细胞白血病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从 2002 年 1 月2006 年 8 月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血液肿瘤科住院就诊的 143 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通过形态学及免疫分型方法筛选出 13 例混合细胞白血病,其中男 9 例,女4 例,年

4、龄 17-70 岁,平均年龄 35 岁。1.2 骨髓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 治疗前骨髓涂片按 FAB 标准分型,细胞化学染色包括:过氧化物酶(POX),糖原染色(PAS) ,非特异性酯酶(NE)。31.3 免疫分型检测 用流式细胞仪对相应系列抗原进行检测,所应用单克隆抗体均购置于武汉博士德公司。B 淋系列包括:CD10,CD19,CD20,CD22;T 淋系列包括:CD2,CD5,CD7 ;髓系系列包括 :CD13,CD33,CD14,CD64;干祖细胞标志采用:CD34,HLADR 。荧光阳性细胞 20%为相应抗原阳性。1.4 染色体检查 采用 G 显带方法。1.5 基因检测 应用反转录聚合酶

5、链反应对PMLRAR、BCR/BLE、CBF/MYH11、AML1ETO 基因进行检测。2 结果2.1 临床特点 143 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混合细胞白血病共13 例, 占 9.1%。其中男 9 例,女 4 例。11 例有发热临床表现(84%);5 例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和肝大(38%);9 例脾肿大(69%);7 例有明显的胸骨叩痛(54%) ;各有 2 例患者出现牙龈肿胀,出血和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13 例患者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多高于正常 (1.2-395)109/L,其中白细胞超过 100109/L 者 6 例,平均白细胞计数为 84.15109/L;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为 103g/L(75-

6、142)g/L ;4平均血小板计数为 62109/L(19-100)109/L ,4 例血小板低于 50109/L。2.2 骨髓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特征及 FAB 诊断 13 例患者均行骨髓形态学检查,9 例骨髓增生极度活跃, 4 例明显活跃。依据形态学分型,7 例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其中 1 例中可见少量粒系原始细胞;1 例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M2 型,1 例诊断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1 例诊断为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3 例镜下明显可见淋、粒两系病理细胞混合存在,从形态学即诊断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13 例患者中有 12 例行细胞化学染色,其中 11 例行 POX 染色, 5 例为

7、100%阴性,5 例为弱阳性,1 例为 80%强阳性。2 例形态学诊断为 M4,M5 者行 NE 染色:均为部分阳性,能够被 NaF 抑制。2.3 染色体及融合基因检查 13 例中有 5 例行染色体检查,9 例行融合基因检查,仅有 1 例异常,为 t(8;21)(q22;q22),伴有基因检查 AMLETOmRNA 阳性。2.4 免疫分型检查 13 例患者全部行免疫分型检测。结果显示,BLy+/My+ 双表型 9 例,TLy+/My+ 双表型 2 例,T+BLy+/My+双表型 2 例。在髓系和 B 系双表达的 9 例患者和T+BLy+/My+双表型 2 例患者中,其 B 系抗原表达如下:CD

8、20阳性 7 例,CD19 阳性 6 例,CD10 阳性 5 例,CD22 阳性 6 例。5髓系和 T 系双表达的 2 例患者及 T+BLy+/My+双表达的 2 例中,T 系抗原 CD2,CD5, CD7 均为同时阳性表达。13 例患者均有髓系抗原表达,具体表达情况为:CD13 阳性 9 例,CD33 阳性 10 例,CD117 阳性 7 例,CD14 阳性 5 例,CD64 阳性 7 例。干细胞表达标志为 CD34 表达 2 例,HLADR 表达 3 例。2.5 治疗与转归 13 例患者有 12 例接受治疗,在诱导缓解阶段, 首次化疗 3 例按急性髓系白血病方案,应用DA (柔红霉素,阿糖

9、胞苷)化疗; 5 例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应用VDCLP或VDCP(柔红霉素,长春新碱,阿糖胞苷,地塞米松)方案化疗;4例应用兼顾淋、髓两系的化疗方案,主要为VDP 或 VP+DA方案。首次化疗后 1 例达到完全缓解, 1 例为部分缓解。首次化疗即达 CR 的患者为一 17 岁女性,形态学诊断为 ALL,初诊时白细胞计数为:1.2109/L,1 年后中枢神经系统复发,获得部分缓解的是一40 岁男性,初诊时白细胞 78109/L,获得 PR 后放弃治疗。此 2例患者均为 BLy+/My+双表型白血病。2 例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因分别出现脑出血和肿瘤溶解综合征而死亡,这两例患者初诊时均为高白患者,均具有

10、肝脾及浅表淋巴结肿大,一例为髓系伴有 T 系表达,伴有 t(8;21)(q22;q22)染色体异常;另一例为髓系伴有 B 系表达,未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余 8 例有 6 例放弃治疗; 2 例继续接受第2 疗程化疗,第 2,3 疗程结束后仍未缓解后放弃。63 讨论本组 13 例患者发病时初诊时骨髓增生程度均为明显活跃及极度活跃,原始细胞的比例均在 80%以上,白细胞计数多明显增高,而贫血、血小板减少不明显。6 例高白患者均具有肝、脾、淋巴结肿大及胸骨叩痛等髓外浸润等表现,2 例死亡的患者均为高白患者 ,均在第 1 疗程化疗中死亡。与其他类型白血病相比,混合细胞白血病高白细胞及肝脾肿大发生比例较高

11、,提示肿瘤负荷大,疾病进展快,可能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原因3-7 。本组 5 例进行染色体检测,1 例出现 t(8;21)及AMLETOmRNA 阳性,在首次化疗第 4 d 死亡。提示此核型异常在本疾病中可能为不良预后因素。本组 2 例缓解患者,均为 BLy+/My+双表型白血病,不伴有T 系表达,提示 BLy+/My+双表型白血病可能较容易缓解。患者初诊时白细胞较低,提示肿瘤负荷可能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但该患在 1 年后中枢神经系统复发,说明长期疗效仍不理想。此 2 例患者因均未行染色体检查,故无法判断其是否存在提示预后良好的染色体异常核型。综合以上分析,与其他类型白血病相比,急性混合细胞白血

12、7病第 1 疗程缓解率低,预后不佳,可能与免疫分型、肿瘤负荷、染色体核型等多种综合因素有关。关于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原发耐药的问题未见报道。【参考文献】1李艳春,张 文,朱俊芳.15 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4,17(1):22-24.2Pui C H,Raimondi S C,Head DR 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childhood acute leukemia with multiple myeloid and lympoid markes at diagnosis and at relapseJ.Blood,199

13、1,78(55):1327-1331.3王书杰, 汪 玄,葛昌文,等.12 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与疗效分析J.白血病淋巴瘤,2005,14(4):201-204.4商宝文, 李建远 .血液病检验与临床 M.北京:国家专利文献出版社,1997:87.5Carbonell F,Swansbury J,Min T,et al.Cytogenetic findings in acute biphenotypic leukemiaJ.Leukemia,1996,10(8):1283-1287.86Saikevych I A,Kerrigan D P,McConnell T S,et al.Mult

14、iparameteranalysis of acute mixed lineage leukemiaJ.Leukemia,1991,5(5):373-382.7朱惠玲.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11 例临床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04,16(3):141-142.8Selle B,Bar C,Hecker S,et al.ABL.specific tyrosine inhibitor imatinibas salvage therapy in a child with 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ositive acute mixed lineage leukemia (AMML)J .Leukemia,2002,16(7):1393-13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