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论文文化理念与中学英语词汇教学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446772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文化理念与中学英语词汇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文化理念与中学英语词汇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文化理念与中学英语词汇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文化理念与中学英语词汇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文化理念与中学英语词汇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文化理念与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英语教学论文文化理念与中学英语词汇教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文化理念与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摘 要:本文拟从文化意识与词汇教学的关系出发,对学生学习词汇所遇到的问题经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通过文化因素的导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词汇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及世界意识。关键词: 文化意识 教学措施 具体方法1 引言我国在 2001 年 7 月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其课程目标中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其具体内容有低到高大致为,对

2、英语学习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文化差异;能体会交际中语言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具有较强的世界意识 1。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从词汇这一环节起教师就要注意适时介绍西方文化知识,将其融人词汇教学,引导他们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从起点处就向学习者输送英文素养,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最终达成有效流畅的交流。词汇教学中适时介绍文化知识对学习者词汇能力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进行词汇教学时切不可只注重词语知识,忽视其文化传承,也不可将词汇知识与文化含义分割介绍。要做到适时融合,否则将会造成事倍功半甚至负面迁

3、移的后果。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英语词汇教学中西方文化介绍只是给他们提供了零散的英语文化信息,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相当于“授人以鱼” 。这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意识的培养。能力的培养老师这种融文化知识于词汇教学中的思路和方法恰似“授人以渔” 2。多年以后学生可能忘记了老师所讲授的具体文化知识点,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下所培养起来的跨文化意以及随之而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伴随他们终生。这正是我国英语教学目的之所在。2 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文化是包括实物、文学、艺术、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而语言则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文化的载

4、体。因此,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般说来,文化决定语言,语言反映文化。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要素,因而它不仅受到文化的制约,而且也能生动地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3。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体现的非常突出,涉及的面也最为广泛。了解词汇层面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既有助于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把所学词汇得体地运用于实际语言交流中 4。当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所使用的牛津英语教材,在编排体例上突破了传统模式,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态气息,体现时代精神。整套教材中,语言知识,技能和跨文化意识能有机结合,紧密联系,相互渗

5、透,相互补充。从根基上向学生输送英文素养,使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为日后准确得体自如地运用词汇知识表达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兴趣是人们力求认知事物和从事活动的意识倾向。在外语学习中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他们探究、学习、获取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动因 5。学生刚接触英语时,都有一种好奇心和兴趣。而现在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有的孩子甚至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习,简单的口语,等他们到中学时那种新鲜感全无。再加上随着所学语言知识的增多、内容的加深,尤其是现在使用的牛津英语教材,词汇量相当大,每一单元都有 60 到 100 个新单词,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学生因学习滞后而产生厌学情绪,他们在英语学

6、习中求知情趣淡化、主动性弱化、学习能力退化,从而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素质和英语知识水平的形成和发展。在多数情况下,尤其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学设施的滞后,教师在讲解单词时,还是老方2式:即读音、拼写和词义。至于词义,大都停留在介绍词的字面意义,很少会探讨一些单词背后的文化背景,即单词的起源、适用环境及要考虑到的一些风俗习惯等;因为应试教育,教师比较重视语法,课堂上会花不少的时间讲解语法知识、语法结构,解释每个单词、词组在句中所起的作用,有时也会涉及到一些简单的构法。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觉得英语学习枯燥乏味,没有乐趣可言,进而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尽管不少学生会死记硬背许多单词的基本意义,

7、但却分不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个单词,用它的哪一个意思。久而久之,学生会变得急功近利,不少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考试,除了分数之外不少学生无法说出完整准确的词组或句子,甚至有把“浓咖啡”说成 strong coffee,把“力大如牛”说成 as strong as bull,把“凡人皆有得意时 说成 Every person has a happy day,而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black coffee,as strong as a horse, Every dog has its day。这些都属于日常的语言表述,这是在词汇学习时没有停留思考、没有进行对比对照、没有进行文化差异分析所造

8、成的。据调查,学生在词汇学习上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学习遗忘现象普遍。由于英语与汉语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及学生过程中记忆不得法等,许多学生都感到花了大量时间记单词,效果却不理想。对学过的、背过的单词,有时不能回忆其音、其形、其义,不能有效地运用它们。2词汇学习方式单一。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缺乏学习策略等,常常孤立地、机械地去学习、记忆单词。由于脱离了一定的语境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生在现实生活交往中或模拟语境中难以理解和运用已学过的单词。如在面对短语“black tea”和句子“Can you give me a hand?” “It rains ca

9、ts and dogs”时,虽没有生词,但学生仍会产生歧义理解。在实际运用中,Chinglish 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3 词汇学习与运用主动性不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较强,很少主动地通过阅读课外读物、听广播、查词典、与同学交流等方式,去加大英语的输入量,丰富自己的词汇知识,提高词汇的运用能力 6。综上所述,词汇与文化水乳交融。在学习一个民族的词汇时,我们不可忽略词汇的文化内涵。只有把词汇和文化结合起来,词汇学习才更有意义。在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师更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克服文化障碍,注重文化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学生语言学习中最容易犯的错

10、误就是不分场合地搬用所学词汇,或者从中国人的社会文化角度去观察、对照英美语言文化。尽管语法正确,但在交际时往往会产生误会。在西方,招待客人时主人往往会问“Would you like some tea or coffee?” 作为客套,中国人却以“Dont trouble ”或“Its too kind of you”来回答。此类答案显然不符合英美文化的习惯。因此,英语词汇教学应注意中英文的表达方式以及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不能孤立地进行词汇教学,让语言和文化分离,而要把它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注重比较,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词汇差异以及在语言中的不同表现形式,理解其内涵,以排除自身文化的干扰

11、,不断纠正自己对词汇理解和运用上的偏差和错误。教师对个别词汇作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使学生学习词汇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化意识。例如, “tea”这个词在英语国家使用的频率极高,由 tea 派生出“tea-time,tea-break,morning-tea,afternoon-tea”等,在澳洲甚至可以指正餐以外的一餐。学生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就不能深刻了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3 问题与探索只有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学习者才能积极正确地对单词的意、形、义进行推敲和思考。要提高学生对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3.1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必须树立文化意识,

12、注重传授必要的文化知识,如英美文化背景、风俗和习惯等,使语言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容易理解掌握和接受,例如,自从 17 世纪初荷兰人把中国的茶叶介绍到了欧洲,茶就逐渐成为英国传统大众化饮料,自然也就引发出不少习语。英国人酷爱喝茶,因此“一杯茶”(cup of tea)就不仅仅是用来解渴的饮料,而喻指“令人喜爱的东西” 。Jazz isnt my cup of tea I prefer classical music(我不喜欢爵士乐,我喜欢古典音3乐。) 除了茶,面包和牛油是西方人的主食,没有了这两样东西,他们就活不成了。所以 bread and butter 就转义成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的“谋

13、生之道 ”。例如,I don t write just for fun its my bread and butter(我写作并非只为了乐趣,它是我的谋生之道。) 73.2 重视英汉词汇文化内涵对比。英汉文化的差异体现在英语词汇教学方方面面,在教学中进行英汉文化对比是一种生动、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理解英语文化习语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对重要词汇的文化背景进行必要的解释,并且与汉语进行比较,要求学生记忆一些与汉语内涵和外延不同的英语词汇。英语和汉语中的某些词语,其概念意义表面上似乎对应,但它们在指称的范围、表达的程度和隐含的褒贬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英语的“people”

14、和汉语的“人民”在概念意义上就有差异。英语的“people”只是指人的数量的多少,而汉语的“人民”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 8。 3.3 正确区分字面意义和涵义。词的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意义。从这个定义的解释看,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不了解词汇涵义,会使正常交际受阻,会闹了笑话而不自知或引起谈话者的一方或双方不快。例如:(1)英语中 green with envy 是什么意思?人们忌妒或羡慕时脸色真的变绿或发青吗?(2)英语中说 Patti was in blue mood;Patti(保尔)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

15、还是什么?在上列两句中,green(绿)和blue(兰)都不是指颜色,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 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在词典上,green 这个词有“(脸色)变绿”的意思,但 green with envy 是个固定词组,不过表示“十分妒忌”而已。blue 这个词与 mood 之类的词连用表现某种情绪时,表示“沮丧的” 、“忧郁的” ,例 2 之意为“保尔情绪低落” 。以上两个例子就涉及词的字面意义和联想内涵意义,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理解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时,遇到的障碍并非语言知识造成,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 9。所以只有对中英

16、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使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领会到词的涵义,并能正确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交际,才能真正达到词汇学习的目的 10。3.4 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现行的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3.5 密切关注英语词汇的新变化。现代生活日新月异,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事物、新现象也不断涌现,促进了语言本身的发展变化。据统计,互联网上每天大约要诞生 5O 多个新生词。若想掌握英语单词,跟上英语词汇本身的快速膨胀,就不能不了解英语词汇的起源、词族的逻辑发展、造词的思维方式、词汇应用的科学文化背景,以及现代英语词汇的构成法则 11 。随着现代英语的发展新词汇、新的表达法不断出现,旧词新义也更为普遍。这些词汇是一国文化的侧面反映。我们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