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动力(杨神斌)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308413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动力(杨神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动力(杨神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动力(杨神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动力(杨神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动力(杨神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动力(杨神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动力(杨神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兴 趣 是 学 好 语 文 的 动 力嬉子湖中心学校 杨神斌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以语文老师的说为主,学生只是听众或观众,无需张嘴说,动脑想,其结果是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及参与意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了学习机器。老师上起课来也迸发出授课的激情,只好照本宣科,久而久之,语文教学成了填鸭式,老师喂什么,学生吃什么 ,不管到胃里,舒不舒服,只管机械地授受就是了。老师口才练好了,学生仍然不会说,不愿说,自然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洞无物。因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不可忽视,那么怎么才能使学生学好语文呢?我认为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动力。从事语文教学我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

2、激发“说话”兴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对知识有真正兴趣。 ”这些说明了“兴趣” 与 “实践 ”之间的关系。毛泽东同志也指出:“兴趣是一切实践的源泉,而实践又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因而学生如果没有“说”的兴趣,不可能大胆的有质量地“说” ,提高 说的能力便无从说趣;说不自然写得也不好;学生一旦焕发了“说 ”热情,掌握了“说”的能力,也就拥有了一把打开语文世界的钥匙,从而开启世界知识的大门。2对“ 说 ”兴趣的 产生, 还源自学生对“说”的正确认识。说话能力是一种语言综合能力,它

3、不仅指一般的技能技巧,还包括说话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知识结构及其它有关因素,语言的发展对思维的发展特别有利,口头表达的过程是一个将自己思维语言迅速转化为口头表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扩建选词造句,而为口头表达出来,像闪电一样迅速。也就是说思维与表达几乎同时实行。因而培养我们的学生大胆地“ 说” ,口齿伶俐,口若悬河地“说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地“说”,不仅 可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灵活性、广阔性,还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的流利性和逻辑思维的严密性,这些都对学生的作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提高阅读兴趣心理说认为“兴趣是个体的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带有倾

4、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的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 ”兴趣是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的心理能力。对某门课程有兴趣,学生往往会自觉投入时间和精力,反复钻研而不知疲劳。兴趣是爱好的前提,爱好是兴趣的发展和行动,爱好不仅是对事物优先注重和向往的心情,而且表现某种实际行动。学好语文、写作,最需要首先产生兴趣,进而兴趣上升到爱好。但现在学生普遍认为语文课上得太枯燥,老是在字词句上打滚,碾来碾去,实在没有什么意思。老3师对此却另有一番苦衷,拼音、错别字广

5、,防不胜防,除了反复巩固,不断扩大以外,好象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于是语文课就上成基础训练课。为了保基础,阅读被挤走了,作文就搞得名不符其实。作文在考试中占重要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却被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突出阅读是最好办法。阅读有趣的故事,欣赏优美的文章,组织他们讨论,发表他们的见解,开发他们的心智,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世界、了解世界,阅读之美,阅读之乐,就逐渐消除他们对语文的冷漠感。阅读具有整体性,它能使零碎分散的词语通过优美的作品得以凝结起来,共同表现那些极其优美的风景,极具激动人心的场面给学生的整体性的美学感受。通过阅读,呼唤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回归实在是投一石可击三

6、鸟的好事。三、培养写作兴趣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非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这也说明走进了生活,人活得才有意义。但真正的生活体验只靠单纯的观察并不能完全浸透到文章中,还需要用心去感受。所以语文老师要带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去切实地体验感受一番。带领学生登山,才能体会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 众山小” 的豪迈;带领 学生走进田野,学生才能感受到“迟 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的暖暖春意;带领学生走进农田,学生才能领会到“足蒸暑七气,背灼天光 ”的艰辛。爱心、善意、坚强、自信等这一切一切的体验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我在作文4教学中就作了这样的

7、尝试:春天到了,我准备让学生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其实初中生要写好这样的作文是有难度的,若只在课堂上指导他们写,就更难写好了,虽然他们生活在农村,大自然的美景随处可见,可是他们缺乏认真观察事物,用心体验生活的能力。于是我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带领学生春游了家乡小有名气的松山。那天学生兴趣十足,在游览过程中,我向学生介绍所见的各种景物,如这是什么草、什么树、什么花;那是什么火、什么鸟、什么兽。登上山顶后,我指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景物,如:从下到上,由近而远,东南西北等,并指定景物让他们分别作描述,中午在山上进行了野炊,那真是群情激昂,其场面也不差于欧阳修的“太守宴” 。事后我又叫他们说出感受, 这时

8、他们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后来课堂上,我略作指导,学生写出了文情并茂的作文。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是生活的需要,是“以人为本” 的体现,也是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让写作教学回归生活,我们就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经受认识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而且在情感心理的充盈中获得精神的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学是内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一切活动就毫无意义。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写作教学,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格塑造能力,就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生活,在对学生观察、认知、表达生活的指导中完成对学生 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只有写作教学真正融合了生活,学生才能真诚地、自由地表达,师生才能真正沟通,人格塑造才能收到5理想的效果。当学生有丰厚的生活积累,当写作不再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当学生面对写作不再大倒苦水了,而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时,不但“作文难” 会离我 们远 去,而且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学生的妙笔生花。而关键就是要挖掘生活素材,去贴近生活,回归生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写作也因此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本能。总之,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要求,而“兴趣” 又是一切实践活动的源泉。教学是一项双边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我认为活化课堂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