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针对2008年高考研讨会材料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308165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针对2008年高考研讨会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关于针对2008年高考研讨会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关于针对2008年高考研讨会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关于针对2008年高考研讨会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关于针对2008年高考研讨会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针对2008年高考研讨会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针对2008年高考研讨会材料(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2008 年高考研讨会材料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 许富生一、2007 年高考回顾1、2007 年高考回顾2、2007 年高考试题特征稳中有变体现了高考的选拔性原则与高中新课程改革接轨的步伐加快,特别体现在对人类古代文明史的考查力度上。二、2008 年高考新变化及备考策略1、2008 年高考新变化2008 年高考历史和文综考试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没有根本变化。但结合高中课程改革要求可在第二轮复习中注意以下几点:以文明史观梳理历史线索如:中国传

2、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学习要点和解析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诸子: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的思想主张 百家: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中国传统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文化 儒家 汉代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之主 思想 建议流思 的演 宋明发明为理学: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张、明朝陆想的 变 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演变 明清时期的新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东

3、亚和东南亚思想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既要了解儒家思想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其特征,也要了解其他学派思想对其演变和发展的影响;并能从历史背景和现实影响的角度,分析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思考: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何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了怎样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主要有哪些代表性的思想主张?1、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形成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在

4、剧烈的动荡中不断进步。经济上,井田制的崩溃;政治上,周王室的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这一切促使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意义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

5、动作用。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转型时期,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的局面?其实质及影响是什么?传递了哪些时代信息?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形成 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等。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仁政”学说、 “民贵君轻” “性善论”等。荀子的思想人定胜天思想、 “性恶论” 、 “礼法论”等。从孔子创立儒家提出学说,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特点 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地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 “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

6、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思考: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早期儒家思想具有什么特点?3、汉代儒家主流(正统)思想地位地确立背景 诸侯王国威胁中央政权、匈奴的威胁使统治者认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汉武帝时期,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政治上进一步开拓大一统国家的需要;董仲舒的“罢黜面家,独尊儒术”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董仲舒的民想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学说;“三纲五常”学说是为人处世的标准,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提出“限田” “薄赋” “省役”的主张。

7、意义 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思考:汉仅儒家学主流思想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对早期儒家有何发展?其历史作用如何?4、宋明时期儒家发展为理学背景 社会形势发展变化与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儒家独尊地位动摇而出现危机,佛、道、儒“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理学的概念 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用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的儒学。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宋代形成理学,

8、即道学,吸取了佛、道中的有益内容,完成了理论化、思辨人的过程而形成新儒学。北宋有程颢、程颐,他们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仁是万物俱生的;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提出“理气论”和“心性论”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陆九渊提出“心学” ;到明中期,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为“阳明心学” ,其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明清两代,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理学从哲学方面发展了儒学,为专制等级制度制造理论根据,因此成为官方哲学。影响 一方面是积极的,对人的人格、气质、品行、立志、责任感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一方面是消极的,它所规定的“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规范,这是维护君

9、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人性,压抑思想进步。消极影响是突出的。思考: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等这种变化?5、明清时期儒学的传承与创新背景 政治上,中央集权化与专制制度的加强,严重地阻碍了历史发展和进步;经济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和萌芽产生和发展;思想上,理学走向“极端” ,引发人们的思考与批判。主张 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 ,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黄宗羲强列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天下这害尽归于人” ,因而提倡“法治” ,反对“人治” 。他反

10、反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才能“天下治矣” 。王夫之认为“气”是物质实体, “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他还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的辩证法思想。影响 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造成了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与基础,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但在君主专制强化、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传统儒学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被统治阶层重视。树立多元和开放竟识,认识世

11、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a. 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的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b. 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c. 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化,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将多元化的理念运用到历史高考中的探索与尝试在近几年也有所体现,如1999 年全国高考中“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题、2005 年上海高考中“明治维新评价”题、2005 年全国高考中民族主义的双重作用题等。重视历史问题的新结论,关注相关的学术观点如:a. 清代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b. 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一次广泛的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

12、动。c. 中国抗战的作用: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也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d. 对近代民主政治有充分反映,肯定了民主政治在人类文明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和法国的共和制作了全面的阐述。其中美中在 1868 年通过的有关叛国罪的修正案,对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有重要保障作用。e. 克服了以往扬革命抑改革的成见,将改革与革命并列。f. 一战爆发的原因,增辑对市场的争夺,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世界怀大国的出现和科技成果在军事上的运用等综合因素。g. 对罗斯福新政作了全面肯定,认为它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动,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干预经济进代,

13、同时“使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转变” 。h.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明确指出南宋时“南方正式成为中国经济重心的所在”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i. 对明清盛世经济实力是这样概括:“当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远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其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j. 洋务运动中安庆军械所制造的实用蒸汽机问世,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洋务运动对中国早期近代化起到了不少的推动作用。k. 中国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的标志,并为社会主义业化开辟了道路。l. 全球化的成因中,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的发展扫除了障碍。m. 明

14、清这际进步思想家的评价,肯定他们对君主专制批判的同时,认为进步思想家的观念是“倡导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并提出了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2、后段时间的备考策略专题归类,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结合热点和主干知识,整理 2008 年高考的重点知识如: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城镇面貌变迁、民族融合、中外交流、民俗风情、社会民生、宗教文化、文物遗址、周年大事等。2008 年现实热点问题的历史链接和周年大事一、国内现实热点问题的历史链接一、国共两党的发展历程及两党关系1、现实热点近年来国共关系发展迅速。2005 年 4 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国民党大陆访问团首次对大陆进行访问。这是继国共两党重庆

15、谈判 60 年后,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之后,国共两党又成功举办了两岸经贸会谈。在国共两党关系迅速发展的同时,2007 年 1 月以来台湾的民进党无视各方警告,肆无忌惮地推动了“入联公投”进行分裂活动。2、历史知识链接1905 年孙中山联合各革命团体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1913 年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1919 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 年 8 月中共杭州会议初步决定与国民党合作,1923 年 6 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确立了合作的方针。1924 年国民党“一大”改组了国民党,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并共同领导了国民大革命。大革命失败后,1927 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1931 年至 1935 年,国民党连续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反革命“围剿” ;华北事变后,中区发表“八一宣言”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 年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 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的序幕,国共初步实现了合作。1937 年 9 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合作宣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共同进行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后,国共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