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古文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300589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古文第六单元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上册古文第六单元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上册古文第六单元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上册古文第六单元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上册古文第六单元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古文第六单元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古文第六单元复习资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八年级上册古文资料第六单元小石潭记一、 基础知识(一)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 “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二) 文言词语1 词类活用【西】向西。【空】在空中。【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凄】使凄凉。【寒】使寒冷。2 古今异义【小生】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也指年轻人。今:指戏曲中扮

2、演的年轻人的一类角色。3 一词多义【以】 全石以为底(把 ) 卷石底以出(而 ) 以其境过清(因为 )【为】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 ) 【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凄清)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知其源(能)4常规词语【篁(hung)竹】竹林。【珮(pi)环】玉制装饰物。【尤】格外。【清冽】清凉。冽,寒冷。【以为】作为。【卷(qun)】弯曲。【坻(ch)】水中高地。【屿】小岛。【嵁(kn)】不平的岩石。 【蒙】覆盖,遮掩。【络】缠绕。【缀】连结。【参(cn)差(c)】长短高低不齐。【披拂】随风飘动。披,开,分散。拂,摆动。 【许】表约数

3、,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依】依靠。【澈】通透,有“照”的意思。【布】散布,铺开。【佁(y)然 】呆呆的样子。 【俶(ch )尔】忽然。 【逝】去,离开。【翕(x)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势】姿态。【差(c) 互】参差不齐。【源】源头。【环合】环绕。【寂寥】静寂。【悄(qio)怆(chung) 】忧伤的样子。【幽邃(su )】幽静深远。【境】环境。【过】过于,太。【乃】于是,就。【余】我。【隶】随从。【从】跟从。(三)翻译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

4、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2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

5、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阅读探究1 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2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3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石奇、水清、树绿。环境清幽,景物奇美。4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隔篁竹,伐竹取道。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6、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6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描绘了什么?水清鱼乐。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鱼影、日光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 ,却又无处不在写水 。7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8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鱼静态的句子: 佁然不动。 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9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动静相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

7、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 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 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10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 11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12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衬托水的清。 13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

8、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315“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比喻。试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闻水声,如鸣珮环。

9、 皆若空游无所依。 似与游者相乐。比喻: 闻水声,如鸣佩环。16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大意。第一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石潭概貌。第二段:小石潭的水清鱼乐 。第三段:写潭的水源。第四段:潭周围景色及作者的感受。第五段:交代同游者。17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发现小石潭 潭中景物 小溪源流 潭中气氛 (闻声见形) (水石树鱼) (溪身岸势) (气氛 感受)18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凄悲凉。三、迁移拓展19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情?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当看到鱼儿时心情变得欢快起

10、来,后来又看到小石潭这么美的景色被埋于荒远,加上凄清的自然环境的触发,于是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而产生愤懑不平的心情。这种心情是特定环境与作者经历结合的产物,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志文人普遍的心情。20本文历来被誉为精品,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作者敢于选择被遗弃于荒野的无名小潭作为表现对象,有过人的艺术胆量。 情景合一,形成了凄清的艺术境界,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能。 手法高妙。移步换形,以鱼衬水,以景衬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记承天寺夜游一、基础知识 1* 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2* 文言词语 解

11、除去,脱,。 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3*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 (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皎洁的月光照进了窗(门户)户,(我)高兴地起来走动。 (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我的好友,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漫步。 月光照在院子里,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一样清闲的人罢了。二、理解探究 (一)整体把握

12、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二)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4 兴奋 喜悦 转忧、孤寂 宽慰、乐极 难言之情 (三)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13、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4、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

15、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14. 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三、拓展延伸 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53. 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游恒山记【译文】十一日,天空无云,风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过一样。我拄着拐杖开始攀登恒山,向东走,一路尽是低矮的土山,没有爬山的辛劳。走了一里,转向北再走,所见之山都是煤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