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293986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5.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陕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陕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陕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陕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安市第一中学2014-201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二年级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 6 分,每小题 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文言之现代生命21 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来。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让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 “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

2、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而且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 “总而言之” “闻过则喜” “反之”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的印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明,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

3、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毛泽东、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二百篇经典文言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循序渐进,不仅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得到审

4、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获得文言阅读的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看似耗时多,效率低,实则事半功倍!而错过了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就将事倍功半,到那时文言的学习就真的会“时不我待”了!1下列对文言之“现代生命”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学习文言虽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但是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B中国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且薪火相传,代代不绝。C文言并非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因为它是体匿而性存。D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文言,只要培养

5、少数专业人员,使之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文言功不可没。B信息时代,人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民族文化的滋养。C许多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在现代汉语中大量运用,可见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D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言戴上了现代社会的面具隐身其后,并不是说汉语言的更新发展已脱离了其母体。B文言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可以说,没有文

6、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C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文言诗文,就可以达到循序渐进,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的目的。D中华大家庭虽然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差距巨大,但是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二、文言文阅读(20 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

7、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B.本文中长沮、桀溺为一介农夫,自然胸无大志。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5上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不超过 15 字) (2 分)6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环境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_(不超过 15 字) 。而另一方的观点(态度)却认为:_ (不超

8、过 15 个字) 。 (4 分)(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2 分,7-9 题,每小题 2 分;10 题,6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

9、、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

10、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由、光:人名,指许由、务光。希:稀少。木主:死人的牌位。爰:于是;就。徂:通“殂” ,死亡。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而去之 去:使离开 B天下宗周 宗:祭祀C我安适归矣

11、适:往,到 D余甚或焉或 通“惑”8对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B.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C.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D.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晃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 、 “以臣

12、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10.翻译画线句子(共 6 分)(1)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2)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每空 1 分)11、 (1)平时我们常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孔子对此也有谆谆的教诲: , 。 (2)孔子阐述“学”和“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13、, 。 (3)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_ _,_ 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四、现代文阅读(1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暮色孟子林孙继泉林子里静静的,是那种暮春午后特有的宁谧和安详。而且,在春日暖阳的烘烤下,林子里升腾着一股浓郁的柏香。林是孟子林,它铺展在鲁南邹城四基山下。此刻,我们已经在这片山林墓地上徘徊了许久,在这丛茂密的古柏下思索了许久。我们是专程前来拜谒孟子的。享殿正中绘有孟子像,存有几通从林里迁过来的石碑,再也没有别的了。享殿后面就是孟子墓。

14、这是一个状如小山的大土丘,墓的四周用一圈石墙兜住,墓顶上植满柏树,树下长满了茅草,几株苦菜开着黄色的或白色的花朵,还有一丛地黄,对生的紫色花苞像一只只小喇叭。“孟子墓很晚才被查证。 ”管理所副所长马登科向我们介绍说:“孟子逝于公元前 289 年,后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没人知道孟子葬于何处。1300 年后的北宋时期,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出知兖州府,他发誓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寻到孟子墓。他派人深入调查,多方了解,并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最后在四基山之阳找到了孟子墓。于是组织当地工匠铲除荆莽,砌石垒土,兴建堂宇,定期祭祀。 ”所以,孟子墓不同于皇陵、王陵和贵族陵墓,这儿没有那些珍贵的陪葬

15、物品和出土文物,没有任何色彩炫目的图片资料,有的只是一抔黄土,几缕清风。我们忽然动念攀登四基山,想站在山顶看一看孟子林,看一看孟子墓。山不高,一会儿就到达了山顶。从山顶上回望孟子林,林子像一方深绿色的毯子平铺在山坡上,看不到孟子墓,也看不到孟林中的惟一建筑享殿,它们全都隐进了这片黛绿中。“孟子为何葬于这片山坡?”我的理解是,选择山坡,能够正面与太阳相对,在北半球,只有带坡度的地面才能在一天中的某一个时刻与金色的阳光呈直角,才能得到太阳完完全全的照耀。下山的路上,我仔细揣摩自己的“猜测” ,越发觉得有了几分道理。孟子学成之后,率弟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他乘兴而去,却失望而归。孤独的孟子只有与日月相对,与上苍交流。他说些什么呢?他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些话,孟子说给谁听呢?他们是:齐威王、邹穆公、鲁平公、滕文公、梁惠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