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主要功能和媒介生态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20015013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众传媒的主要功能和媒介生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众传媒的主要功能和媒介生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众传媒的主要功能和媒介生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众传媒的主要功能和媒介生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传媒的主要功能和媒介生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简述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执行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关于大众传播功能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 在传播学研究史上,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做出较全面分析的是 H.拉斯韦尔。拉斯韦尔在1948 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提出了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的适应环境的变

2、化。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拉斯韦尔的观点被称为传播的“三功能说” 。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形态的基本功能,大众传播不仅具备这些功能,而且起着突出重要的作用。(2 )赖特的“四功能说”:美国学者 C.R.赖特在 1959 年发表的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在继承拉斯韦尔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四种社会功能:环

3、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警戒外来威胁,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政治、经济、生活)的信息需要。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解释与规定”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其含义与拉斯韦尔的“社会协调”是一致的。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代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在大众传播环境中进行的。这个功能,与拉斯韦尔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是相对应的,也有学者称为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提供娱乐。大众传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

4、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文学的、艺术的、消遣性、游戏性的内容等。(3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清华大学 2004)W.施拉姆在 1982 年出版的 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中,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施拉姆把环境监测、社会协调和遗产传承归入政治功能的范畴,而把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等归入一般社会功能的范畴。他的贡献是明确的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1 )政治功能包括:监视功能收集情报;协调功能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功能。(2 )经济功能包括:提供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

5、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3 )一般社会功能包括:提供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并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功能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的学习和社会化。这种划分没有明确的标准,也不见得十分确切。施拉姆分类法的重要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传播的经济功能不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施拉姆的这个观点已经为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现实所证实。此外,施拉姆提出了传播应用于个人的功能

6、:社会雷达;操纵;指导和教育;娱乐。(4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 1948 年发表的大众传播、通俗口味与有组织的社会行为中,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下述三项功能: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指的是大众传媒具有提高个人、群体和事物的社会知名度和地位、扩大其影响的作用。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这种地位赋予功能,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社会的普遍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拉式和默顿指出,大众传播的这项功能主要来自于它的公开性。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是指大众传播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

7、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大量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 (也可以说这一麻醉作用的负功能是传播的“应付环境”功能的异化。认识世界的目的,本在于行动及改造世界,若停留在认识上,就失去了认识在传播中的本来意义。 )总之,大众传播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普遍影响的社会信息系统,其功能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任何一种分类都不可能概括它所有的功能。大众传播既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也有消极的、负面的社会功能。传播学研究的任务,正在于找到正确发挥大众传播积极功能的机制和规律,而

8、最大限度地防止其消极功能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传媒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媒介生态”一词最早是麦克卢汉在 1968 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 尼尔M波兹曼认为媒介生态学是“将媒介作为环境来做研究” (“Media ecology is the study of mediaenvironments ”),即“是指在某一特定时空范围内,媒介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同质异质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通过竞争、淘汰、平衡、互动和发展而形成一种相 对平衡的结构与状态。 ”媒介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媒介、社会和 个人,及这三者闻的相互关系与作用。 “媒介与个人之间的互动构成了 受众生态环境;媒介系统与社会系统之

9、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媒介制度与 政策环境;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相互竞争构成了媒介的行业生态环境;媒介与经济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则构成了媒介的广告资源环境。从媒介生态学视角下分析大众传播的低俗化的原因生态系统的平衡需要“生态系统每个组成部分的内部或相互之间。 在长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通过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及适应而 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协调的动态平衡关系”这种平衡是靠系统内部的 自我调节来实现。若其内部某一部分或自身出现“偏差”或“异化” , 其它部分则会进行相应改变来维持平衡,一旦“偏差“过大,自我调节无法修复,系统也就不能恢复到正常有序状态,即出现生态失衡。 媒介生态系统基本构成要素是媒介、社会和

10、受众,以及这三者之间 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其中任何一方面发生变化。就会促使媒介生态环境 的变化,进而导致大众传播异化现象的出现。因此,大众传播的低俗化的产生,必定离不开媒介、社会以及受众这三个方面的生态环境的改变。l、受众生态环境遭受污染受众生态环境是由媒介与个人之间的互动构成的,它是媒介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的主要承担者,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手段向大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媒体收集、传播信息并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日益显著,媒体逐渐掌握了对信息的控制权。而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了消除对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感,对大众媒介的依赖日渐加深。当信息来源

11、被阻隔或中断,人们就会陷入恐慌,甚至丧失理性。2、媒介政策同媒介属性的冲突导致大众传播媒介低俗化媒介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媒介制度与政策环境,大众媒介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媒介制度与政策的约束。 虽然大众传媒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回避自身的政治属性。但不可否认 的是大众传媒确实有着自身的政治属性,西方的大众媒介自然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 CCTV 电视台的中心任务则一直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 。3异化的行业生态环境成为大众传播低俗化的温床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相互竞争构成了媒介的行业生态环境。所谓竞争,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经营者在市场上以比较有利的价格、数量、质量或者其他条件争取交易机会的行为。竞争是企

12、业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不仅能活跃市场,还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然而,竞争的展开也会带来副产品,即不正当竞争。它们反过来又阻碍了竞争的进行。不正当竞争指经营者采取不公正、不合理的手段争取交易机会的行为。不 正当竞争者的行为违背公平、诚实、信誉等道德规范的要求,甚至触犯法律。4、媒介的广告资源环境出现低俗化现象媒介与经济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则构成了媒介的广告资源环境。大众 传媒的经济属性,决定了其离不开广告传播,广告作为传递产品信息的 手段已经侵入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由于受众越来越多依赖于大众 媒介。而大众媒介因为自身经济属性,不可避免地充斥着大量的广告。 但大众媒介为追求经济利益,放弃了自我约束和行业规范,加上广告行 业本身的自律缺失和行业规范不力,大量充斥着性、低级趣味的广告被 纷纷搬上荧幕或出现在报刊杂志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