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宣5104139027唐诗宋词中的中秋与明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9973470 上传时间:2017-11-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文宣5104139027唐诗宋词中的中秋与明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黄文宣5104139027唐诗宋词中的中秋与明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黄文宣5104139027唐诗宋词中的中秋与明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黄文宣5104139027唐诗宋词中的中秋与明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黄文宣5104139027唐诗宋词中的中秋与明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文宣5104139027唐诗宋词中的中秋与明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文宣5104139027唐诗宋词中的中秋与明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程:唐诗宋词人文解读题目:唐诗宋词中的中秋与明月姓名:黄文宣学号:5104139027时间:2012 年 7月 11日唐诗宋词中的中秋与明月【摘要】“银色,月圆,嫦娥玉兔临飞天。爱恋,忆怀,中秋望月独伤怀。”又是一年中秋佳节,静谧的夜,明亮的月,丝丝的离愁,缕缕的别绪,月圆人不圆。一轮圆月高悬于天际,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然而“谁能见秋月,不起故山思(屈大均吹笛)”,虽与亲人共赏一轮圆月,但是只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那一轮圆月,永远成了团圆、相思的代名词,特别是在古代,交通的不便,信息的闭塞加剧了游子的羁旅情怀,人们睹物思情,“月”、“中秋”也成了诗

2、人、词人笔下的高频词汇,同时成就了不少与此相关的名篇佳作。深入研究“中秋”、“月”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唐诗宋词、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与真实遭遇、更好地重现历史都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关键词】唐诗宋词 中秋 明月第一部分 唐诗宋词与中秋佳节中 秋 起 源 :“中 秋 ”一 词 , 最 早 见 于 周 礼 。 中秋节,大致起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据 史 籍 记 载 , 古 代 帝 王 祭月 的 节 期 为 农 历 八 月 十 五 , 时 日 恰 逢 三 秋 之 半 , 故 名 “中 秋 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故又谓之月夕。晋

3、时就有中秋赏月之举,到了唐代嫦娥奔月、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广为传播, 到了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月饼等食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2008年,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放假3天。显然,中秋节已经成为了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此夜,家人团聚共品佳肴;此夜,游子仰天寄托乡愁。中 秋 习 俗 :中秋赏月:中国大约在魏晋之时,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到了唐代中秋赏月、吟诗交往颇为盛行。尽管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但随时代的发展,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大抵上充满了愉悦的气氛。描绘中秋节赏月的古诗词很多,例如,唐代诗人徐凝在八月十五夜中写到:“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

4、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月圆人亦团圆,正所谓“花好月圆人团聚”,这一夜,家人团聚,在庭院围成一桌,准备好美酒佳肴,吟诗作赋、共叙家常,共赏明月,共享天伦之乐。中秋食月饼:关于月饼的来历说法不一,但主要是八月十五月圆如镜, 民间吃圆形月饼以取亲友团圆之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 月饼也就成了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秋与唐诗宋词:唐诗宋词中有关中秋,月圆的诗句数不胜数,但大抵上来看有这样一个特点:唐诗中在中唐以前关于中秋节的描写大多是赏月、饮酒、神话故事等,也就是说是节俗、传说、交友、团圆等。气氛大都欢快、欣慰,是一年中不可多得的良辰美景。节日到来,皓月当空

5、,诗人当人不愿错过佳节,交往会客,饮酒赋诗,好不快意。白居易在郊陶潜体诗十六首之一中这样描写“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 皎然的南楼望月这样描写:“夜月家家望,亭亭爱此楼。” 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见盛唐人民生活的安逸、娱乐活动的丰富多彩。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中唐以后国力急剧衰败,在这一时期的关于中秋节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描写羁旅情愁、社会动荡的诗句。在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中写到:“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感。诗前两联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

6、夜色,其中“见羽毛”、“数秋毫”两句写得非常好,本应良辰美景,但无奈社会动乱,诗人漂泊无疑愁死满怀,在这团圆之夜却满心愁苦,寂寞空虚只好数秋毫。可见,中秋这个意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人民生活状况息息相关。宋代诗人所描绘的中秋节却都不仅仅停留在饮酒赏月层面,相反,他们更多所要表达的往往是“月圆人不圆”,借明月抒发惆怅、思乡之情。我们来看宋代诗人吕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诗中描写妻子独自一人,常年的等候,让她产生了怨恨,她恨夫君随意漂泊,不像明月,仰望便可相见;她又怨他像明月,暂满

7、还亏,如同她与夫君的暂聚又别,难得团圆。诗人吕本中常年漂泊在外,与妻子聚少离多。正值中秋佳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 ,他在远方思念着他的妻子,然而,诗人并没有直接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他借妻子之口说出自己的相思,而这则更使人动容。第二部分 唐诗宋词与明月月作为一个古老的极具文化意蕴的意象, 备受古代文人的青睐。那高悬于天空的明月, 容纳着无数人的憧憬和幻想、欢欣和离愁。“月到中秋分外明” ,明月是中秋节的灵魂。月如信使,传达人们的无限思念;月如知己,倾听人们的满心愁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阅读这些诗篇,我们仿佛触摸到了诗人的灵魂。总体上来看,“明月”在唐诗宋词

8、中主要用于表达诗人以下四个方面的感情。明月之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亮本身是皎洁、纯净、明亮的,这就决定了其能给人带来美感。新月如眉,有恬静之美;烟月迷蒙,有朦胧之美; 花月迷离,有典雅之美; 皓月当空, 有纯净之美。写景之诗中,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春 江 潮 水 连 海平 , 海 上 明 月 共 潮 生 。 滟 滟 随 波 千 万 里 , 何 处 春 江 无 月 明 。 江 流 宛转 绕 芳 甸 , 月 照 花 林 皆 似 霰 。 空 里 流 霜 不 觉 飞 , 汀 上 白 沙 看 不 见 。” 诗人凭借自己对月光细致入微

9、地描绘,将月夜如梦如幻、幽美恬静的美景展现在了读者眼前。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这样的描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诗,就利用了明月皎洁的特点,创造出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象。在这个层面上,月亮与花、鸟、林等意象是一致的,都是利用本身的物理特性,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明月之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代表思乡从本质上讲是由于明月的时空本质所决定的。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和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两句诗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

10、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旅居在外的游子、征战沙场的士兵常年累月无法回家。月圆之夜,自己与千里之外的亲人岁共享一轮圆月,却无奈不能相见。诗人往往通过明月寄托思乡之情,希望明月能将这一份牵挂传达给远方的亲人。另一方面,明月既然代表了团圆,则其就不可避免的与思乡之情联系在了一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 ”,朴实无华的诗句,却道出了无数游子那浓浓的家国之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份期许、一些祝福引发了多少人内心的共鸣?还有那“谁能见秋月,不起故山思?”这些诗句都描绘了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漫长的黑暗,难眠的夜,唯有永恒的月高挂于天际,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即便远隔天

11、涯也能与思念的人共享。在游子的心中,那故乡的明月永远是最美最明亮的,一轮圆月寄寓了游子对故园的无限怀念。明月之别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圆月给人完美、永恒之感,这与亲人不得已离别形成鲜明对比, “团圆之月”更加加剧别离之苦。白居易的江楼月中描述到“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这是白居易送给好朋友元稹的赠答诗。诗 人 独 自 在 嘉 陵 江 岸 驿 楼 中 , 见 月 圆 明 亮 , 波 光 荡 漾 ,想 起 了 曾 经 与 好 朋 友 一 起 欢 聚 步 月 的 情 景 , 面 对 此 景 , “月 明 人 别 ”无 法 与 好 朋 友 共 赏 美 景 , 心 中 不 免 生

12、 出 愁 绪 。 诗 人 李 冶的“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有异曲同工之妙。明月亘古如斯,不会因人间的别离而改变固有的形态,而世事却变幻无定,方才还两情依依,转瞬便人在天涯。“月圆”与“别离”怎能不使人伤感?张融的“欲识离人悲,孤台见明月”,就写出了离别后的孤独与寂寞。在这里,圆月已经有令人向往的团圆之意转换为了激发愁思导火索,往往别离之人不愿面对黑夜,不愿面对圆月,怕勾起内心的无限思绪。显然,月亮已经成了思念的伴侣。所谓“睹月思人”,寄离愁于圆月,诗人唯一能做的或许只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了,一份美好的祝福也许就是最好的安慰了。明月之恒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逝

13、者 如 斯 , 而 未 尝 往 也 ; 盈 虚 者 如 彼 , 而 卒 莫 消 长 也 ”。 人生起伏、世事变迁、聚散离别,人类面对时光的流逝而无能为力,唯有那亘古不变的明月跨越了千万年时光,俯瞰大好河山而永恒长存。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李煜虞美人中写到: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从曾经万人之上的皇帝到如今的阶下囚、亡国奴,难以适应的不仅仅是身份的改变、更是思想的转变。往事如梦, 只能在月明中;故国美好,只能在回忆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也引发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生的辩证思考。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客 亦 知 夫 水 与 月 乎 ?

14、 逝 者 如 斯 , 而 未尝 往 也 ; 盈 虚 者 如 彼 , 而 卒 莫 消 长 也 。 盖 将 自 其 变 者 而 观 之 , 则 天地 曾 不 能 以 一 瞬 ; 自 其 不 变 者 而 观 之 , 则 物 与 我 皆 无 尽 也 , 而 又 何羡 乎 ? ”。 的 却 , 我 们 看 待 事 物 要 用 辩 证 法 的 思 想 , 面 对 离 别 、 面对 人 生 的 不 如 意 , 我 们 只 需 坦 然 处 之 , 不 必 放 在 心 里 过 意 不 去 。 正所 谓 : “且 夫 天 地 之 间 , 物 各 有 主 , 苟 非 吾 之 所 有 , 虽 一 毫 而 莫取 ”, 乐 观 的 心 态 , 正 确 的 人 生 观 、 价 值 观 能 帮 助 我 们 更 好 地 享 受生 活 。 所 以 , 燃 起 生 命 的 热 情 , 收 起 心 中 的 愁 思 , 起 航 吧 , 成 功 就在 不 远 的 前 方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