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生上颌尖牙曲断片影像学指标与治疗预后的相关性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969593 上传时间:2017-07-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阻生上颌尖牙曲断片影像学指标与治疗预后的相关性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阻生上颌尖牙曲断片影像学指标与治疗预后的相关性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阻生上颌尖牙曲断片影像学指标与治疗预后的相关性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阻生上颌尖牙曲断片影像学指标与治疗预后的相关性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阻生上颌尖牙曲断片影像学指标与治疗预后的相关性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阻生上颌尖牙曲断片影像学指标与治疗预后的相关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阻生上颌尖牙曲断片影像学指标与治疗预后的相关性(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查询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阻生上颌尖牙曲断片影像学指标与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摘要】 目的:对影响上颌阻生尖牙治疗时间长短的影像学指标进行了相关性评估. 方法:选取了 25 位存在阻生上颌尖牙患者矫治前后的全颌曲面断层片,记录了 31 颗阻生尖牙与牙合平面的距离、倾斜角度,牙尖与邻牙的关系和牙根弯曲的发生率. 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得出积极治疗时间长短与上述影像学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最后,将治疗前后的曲面断层片进行对比,判断牙根吸收和边缘骨缺损的发病率,并与治疗时间做相关性研究. 结果:治疗时间和阻生牙的倾斜度呈负相关(r=-0.76, P 0.001) 、和阻生牙到牙合平面的

2、距离呈正相关(r=0.59, P 0.01) ,疗程长短与治疗后的牙根吸收率有较弱的关联性(r=0.34, 0.01 【关键词】 上颌阻生尖牙 全颌曲面断层片 相关分析 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发病率为 1.7%2.2%1 ,腭侧异位的上颌尖牙明显多于唇侧. 但是关于唇腭侧比例的文献报道从 12 到19 差异很大2. 根据患者口内情况的不同有多种治疗方法. 采用正畸治疗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埋伏牙骨粘连、邻牙牙根吸收等并发症或者矫治装置脱落导致治疗失败. 因此,在治疗方案确定之前,以下诊断条件和影像学指标需要考虑:患者年龄;牙齿及牙周健康;排齐阻生牙所需间隙是否足够;第一前磨牙代替阻生尖牙的可能性;X 线

3、片中阻生牙的位置;患者对正畸治疗的配合度;手术的禁忌证. 其中,影像片给出的信息对于治疗方案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3. 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查询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本实验中我们研究了曲面断层片上影像学指标与阻生牙正畸治疗时间长短的相关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0/2005 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25(男 9,女 16)例上颌尖牙阻生患者,年龄 1028(15.54.9)岁,阻生牙全部通过正畸导萌方法重新排入牙弓. 1.2 方法外科导萌术前在全颌曲面断层片上测量以下指标:尖牙与牙合平面的距离和成角4:距离为从尖牙牙尖到牙合平面(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的连线)的垂直距

4、离. 倾角为阻生牙长轴与牙合平面的交角. 牙尖与邻牙牙根的位置关系:侧切牙远中,侧切牙中心,侧切牙与中切牙之间,中切牙中心,两个中切牙之间. 牙根近远中弯曲的发生率. 外科导萌术中记录暴露尖牙的唇腭侧位置. 去除带环和托槽矫治装置后立刻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观察牙根吸收情况及根尖的解剖学形态,与外科手术前的曲断片相比较,有些病例可以观察到牙根变圆钝,有些是形态学上的不同,记录为阳性结果. 并没有精确牙根吸收的数据,只是一个有与无的定性指标. 有无边缘骨的缺损同样通过去除矫治装置后的曲面断层片上判断,比较牙槽嵴顶与对侧尖牙和邻牙之间的差别,得出一个有与无的结果,如果存在骨缺损分数为正值,相反为负值.

5、 以月份记录有效治疗时间,从外科暴露手术开始,到阻生牙完全排入牙弓结束. 所有测量值在 1 mo 后由同一医生再次测量取平均值记录并进行统计学描述. 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查询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统计学处理: 用 Pearson 相关分析方法求得以上影像学指标与有效治疗时间之间的相关系数 r 值, P 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1 颗阻生尖牙全部通过正畸治疗重新排入牙弓中,其中 6 个病例为双侧阻生,19 个单侧阻生(表 1). 右侧 18 颗(58.1%) ,左侧13 颗(41.9%). 4 颗位于唇侧位,仅占 12.9%(表 1). 治疗时间为 12.326.2 (18

6、.23.1) mo. 尖牙与颌平面成角为 33.680.3 (55.512.8). 与牙合平面的距离为 5.822 (11.43.6) mm. 牙尖的位置大部分在侧切牙和中切牙之间(图1). 6 个病例中发现牙根弯曲(19.4%). 在治疗结束后的曲面断层片中,4 个病例发现牙根吸收(12.9%) ,12 个病例出现边缘骨缺损(38.7%). 表 1 单双侧阻生尖牙的性别分布及阻生牙唇腭侧位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有效治疗时间长短与阻生尖牙的倾斜度成负相关(r=-0.76, P 0.001) (图 2) ,与阻生尖牙到颌平面的距离成正相关(r=0.59, P 0.01) (图 3) ,而与牙尖的位置

7、(r=-0.05, P 0.05) ,术后牙根弯曲的发生率(r=0.11, P 0.05) ,及边缘骨缺损的发生率(r=0.18, P 0.05)之间没有相关性. 3 讨论 3.1 发病率阻生的上颌尖牙的矫治是许多临床研究的目标. 我们的研究结果同之前的结果在一些方面是一致的,比如女性相比于男性更易发病5, 支持了基因是阻生牙的病因之一的假设. 在易患侧的观点上研究者们有所不同. Ferguson 等6发现左侧的发病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查询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率高,而 Stahl 等7的研究发现两侧发病率较平均. 本实验中右侧的发病率略高于左侧, 这一现象可以归结于是随机因素造成的.

8、以往文献中唇腭侧错位比例报道为 13.917.4. 我们研究的结果为 16.7,证实腭侧有较高的发病率. 3.2 角度和距离同样用 Torsten Grande 方法描述阻生尖牙位置形态的学者报道与牙合平面的角度平均为 70.44 ,而我们的结果是平均 55.5,比他们的角度小. Stewart 等8所做的尖牙距牙合平面距离的对比研究发现,单侧异位的平均值为 13.9 mm,双侧的为 15.6 mm. 我们的研究值更低为 11.4 mm. Stivaros 等9研究证明阻生牙牙冠的倾斜度对治疗计划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Zuccati 等10的研究结果显示阻生牙到牙合平面的距离与治疗时间之间

9、有相关性. 这些与我们的实验结果相符合. Stewart 等8的试验得出阻生牙到牙合平面的距离为 14 mm 是治疗时间长短的分水岭. 虽然我们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这样一个界值,但是也明显观察到距离越远正畸治疗时间越长的规律. 另一方面,应该考虑到曲面断层片所呈现的只是一个二维图像,如果加入垂直高度的测量,阻生牙到牙合平面的距离值会增大. 随着三维影像技术在口腔领域的深入应用,阻生牙的真实位置被更加准确的测量,就可以进一步确定它与治疗时间的相关性. 3.3 疗程研究中平均的治疗时间为 18.2 mo,比文献报道22.325.8 mo11的治疗时间短. 这是患者与口腔正畸医生和外科医生出色的合作以及

10、患者平均年龄仅为 15.5 岁的优势. 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查询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3.4 并发症我们的研究方法不允许评估牙根吸收的多少. 唯一采用的指标是吸收的发生率,12.9%的结果与其它研究相似. 积极治疗中有很多边缘骨缺损的现象发生,发生率为 40.7%. Stewart 等8发现在积极治疗阶段,伴随与颌平面距离的增加骨缺损现象有明显的增加. 但在我们的结果中并没有这样的关联. 根据国际上的文献,本研究中的高发生率可以归结于很多病例采用外科开放暴露. 然而,主要的原因肯定是这一区域的骨不完全矿化. 用来评价副作用的 X 线片是在去除矫治装置时拍摄的. 我们推测这些解剖结构矫治后

11、将会产生重建. 这一结果有可能在今后的跟踪对照片中得以证实. 上一页 1 2 下一页3.5 没有关联的两项指标曲面断层片中尖牙的位置和牙根近远中的弯曲与治疗时间没有关联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首先由于仅有 31个病例,研究的可信度受到了限制. 但最主要原因是曲面断层片有限性. 正如前言中提到的,曲面断层片是二维影像,只能有一小部分区域是准确对焦的,这意味着在此区域外的异位牙会有明显的变形. 因此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这些因素来确定位置. 此外,同样由于照相技术的限制,尖牙周围的区域大部分受到变形的影响. 所以仅根据曲面断层片来确定阻生牙的位置是不正确的. Ericson等2和 Fox 等12都证明

12、了这一点. 但是,大多数的作者还是认为可以使用曲面断层片来诊断尖牙的异位. 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查询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本试验中 31 颗阻生的上颌尖牙全部成功排入牙弓,治疗时间的长短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 通过曲面断层片所提供的影像学信息可以粗略预测正畸治疗的成功率和治疗时间,主要基于以下两项指标:倾斜角度和到牙合平面的距离. 考虑到治疗过程以及尖牙的重要作用,重新排齐阻生尖牙所产生的如牙根少量吸收或边缘骨缺损等副作用临床上是可以接受的. 【参考文献】 1 Ericson S, Kurol J. Radiographic assessment of maxillary canine

13、eruption in children with clinical signs of eruption disturbanceJ.Eur J Orthod,1986, 8(3):133-140. 2 Ericson S, Kurol J. Radiographic examination of ectopically erupting maxillary canines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87, 91(6): 483-492. 3 Stivaros N, Mandall NA. Radiographic factors affecting

14、the management of impacted upper permanent caninesJ. J Orthod, 2000, 27(2): 169-173. 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查询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4 Grande T, Stolze A, Goldbecher H, et al. The displaced maxillary canine-a retrospective studyJ. J Orofac Orthop,2006, 67(6):441-449. 5 Chaushu S, Chaushu G, Becker A. The use of panoramic

15、 radiographs to localize displaced maxillary caninesJ.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1999, 88(4):511-516. 6 Ferguson JW, Parvizi F. Eruption of palatinal canines following surgical exposure: A review of outcomes in a series of consecutively treated casesJ. Br J Orthod,1997, 24(3):

16、203-207. 7 Stahl F, Grabowski R. Maxillary canine displacement and genetically determined predisposition to disturbed development of the dentitionJ.J Orofac Orthop,2003, 64(3):167-177. 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查询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来我主页查询8 Stewart JA, Heo G, Glover KE, et al. Factors that relate to treatment duration for patients with palatally impacted maxillary canines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