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赏析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9583002 上传时间:2017-11-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赏析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赏析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赏析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赏析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赏析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赏析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赏析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赏析1. 鲁迅雪雪写于 1925 年 1 月,1925 年 1 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式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作者在全文描述了三种雪:一是尚未化为雪的“暖国的雨”;二是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三是孤独、自由、奋飞向上的“朔方的雪 ”。用大量的篇幅描写被化妆、快速融化的 “雪罗汉”。通过描写北方的雪则是对北方局势的不满,并认为要像北方的雪一样通过奋斗来争取自由。作者以生花的彩笔,描绘了“江南”和“朔方”迥然不同的雪景,表现了对明媚春天的无限向往,对美好事物的缅怀,以及对冷酷现实奋勇抗争的精

2、神。 雪中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渗透在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所创造的意境之中。文中蕴藏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令读者如品香茗, 似嚼橄榄,回味无穷。就艺术特色而论 ,它的构思尤其精巧、含蓄 ,如巧匠编织,天然精妙2. 臧克家星星本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运用暗喻手法,以口语般的浅白语言和告白式的亲切口吻,来表达纯真的诗情。从诗作表面看,它所描绘的是宇宙天空的景象,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这些形象的意蕴,但我们如从暗喻的角度出发,去揣摩诗人的艺术构思,便豁然开朗了。我们从诗作精炼朴素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描写中,看到了诗歌所描绘的一切与现实世界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理解了诗歌的内涵。星星暗喻人民,它多的不可

3、胜数,彼此密密地挨近,但谁也不排挤谁,个体融入集体之中,团结才更有力量;它虽然渺小,甚至没有名字,但它有自己存在的方式和价值,无数的它汇成“白茫茫的银河” ,伟大的事业正是由民众的参与而成就.作者以“星” 比“人”,以“星”喻“人”。同样的星辰人海,星星却能在自己的位置发光,我们人们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样的密集,星星都不相互排挤,我们人们为什么要为名利你争我夺、相互排挤?为什么不能象星星一样和睦相处、共建和谐社会呢?星星默默无闻却很伟大,我们自然应该“扬起脸来”,敬仰它们,学习它们,感悟人生,发光发热,奉献社会,和睦相处,共建和谐社会。作者用温柔的笔触,寥寥几笔就描画出默

4、默无闻却自信着自己,团结一致而集结成浩瀚银河的可爱的星星们,委婉而真诚的表达着诗人对人性的 思考,结尾又希望读者与之一起抬头,向着茫茫星星,向着苍苍人民,致以诚挚的赞美。3. 矛盾香市香市是茅盾写的一篇独具江浙农村生活气息的“乡土文学”。 全篇通过“我”真切的见闻感受,描写了别有异趣的家乡“香市” 。 通过目睹儿时故乡“香市”的繁荣和今日 “香市”的变化,就可以管中窥豹,把大革命失败后江南农村的冷清萧条、破败凋敝的景色全部浓缩进去。这就让主题深刻多了。这是茅盾式的“大题小做” 。 作品主要采用今昔对比的写作方法。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追忆往昔香市的热闹场面,第二部分描述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

5、通过今与昔、冷落与热闹的对比来表现主旨。文章写往昔香市热闹情景采用场面描写方法:先总写一句,然后依次写庙前、庙后和声音,层次十分清楚。写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采用反衬手法:重兴香市中的武术班,技艺比往昔香市的杂耍高明得多,票价也极低,但看的人很少,这就更加鲜明地反衬出重兴香市的冷落。文章开头说往昔香市的主角是农民,结尾说重兴香市是由镇上的小商人发起,农民差不多没有来,这一今昔香市主角的转移,充分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从而也就突出了文章中心。4. 闻一多死水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1925 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本诗通过

6、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 ,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 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 。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全诗 5 节 20 行,每一行都是 9 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

7、”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全诗 5 节,每节都是 4 行,每行都是 9 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 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形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5. 徐志摩再别康桥再别康桥让我看到了一颗诗人的心-一颗坦露的真诚的赤子之心。还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对美的自然、美的人生、美的梦想的眷恋与追求。怎么能说这些没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呢?康桥对于徐志摩而言,不只是风光宜人,景物清新的求学之地,更是徐志摩精神的家园, “康桥” 被他称为“难得的知己”, “生命的泉源”“精神的依恋之乡” 。康桥的自然风光开启了诗人的心灵,诗人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的晚钟声,听河里倦牛刍草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和

8、谐在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诗人的性灵。他在自然的“真美” 与“纯美” 中,追求生命的“ 真”“善”“美” ,生命的“真”“善”“ 美”间接的反映到艺术作品中,艺术形式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应该说,没有对自然、对生命、对艺术的挚感真情,没有一颗坦露的热烈的赤子之心,也就没有再别康桥 。诗中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正像是喃喃自语,又像是浅回低吟,平时内心充溢看惊喜欢畅,正因为来时的惊喜欢畅,让诗人走时充满了眷恋与惆怅。所以轻轻的走时不可能正如轻轻的来,话不正谈,偏反差说,在反差中,恰恰流露了难以抑制的真情,古人讲以乐景写哀情,以情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 诗经有云:“昔我往

9、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与此同理,走的时候偏偏回想起来的情景,在感情两极的对照反差之中,诗人的内心则需读者去补充想象,在“轻轻的”重叠与反复之中,曲折迂回,缠绵悱恻。诗的第二节,转入了对康桥自然风光的描写,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浪,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夕阳西下,却又彩乡辉煌。真让人目眩神迷。 “新娘” 既娇羞默默,又光彩照人,诗人眼中的康河,就象是他心中的新娘,神秘、华美,撩拔着诗人的情感,吸引着诗人渐渐的走进康河,走进自然。诗的第三节写道:“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 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一尘不染的康河,自由欢快的水草,让诗人心甘情愿和康河融为

10、一体。只做一条水草,就心満意足,其乐无穷。实际上自然的纯美,让诗人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尘世的苦病、烦闷、束缚、压抑、枯燥,全都远去了,剩下的只有这纯净、安宁和自由。所以诗人沉浸在灵魂的安宁和自由中,要放声歌唱,追寻梦想了。“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节诗行一般理解为晚上泛舟回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我认为这一节诗,实虚兼有,合二为一,既是实景,也是虚情,情景交融。寻梦,而且是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诗人在这里的梦不是一般意义的梦,而是人生的梦,艺术的梦,爱情的梦,他远离了束缚他的一切,在这梦一般的世外桃源里,拥抱生活,

11、拥抱美。诗歌的第四节,陡然一转,由梦境回到了现实,现实的自己已经不能放歌了。笙箫是可以吹奏的,可诗人的笙箫只能是悄悄的了。康桥也为诗人沉默了,也体察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诗歌通过一系列的铺排蓄势之后,诗人的别离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和第一节诗在重复中又有了变化。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结句变成“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轻轻的是无声,悄悄是无声加无言,无言是内心的感受。情感的内涵更多,悄悄的来时,欣喜兴奋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是压抑的喜悦,走时悲伤难过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是压抑的哀伤,感情的两个极致并列在一起,诗人内心的感受,需要读者自己去慢慢领会。诗的第一节是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

12、云彩。理智的告别,淡淡的忧伤;诗的最后一节,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挥一挥衣袖,动作比轻轻的招手力,可却是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来就不可能带走,把不可能的事偏说成可能的,语言的不合常情,恰恰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康桥是诗人生活的梦,爱情的梦, 艺术的梦,诗人像呵护自己的情人一样,不忍心打扰她,同时诗人也清楚,康桥带走了诗人的一切。带走了诗人的灵魂,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梦想,这美好的一切,永远地留在康桥。总之, 再别康桥打动读者的是诗人内心流淌出来的真情,艺术家只要有一颗坦露的赤子之心,他的作品就是有思想性,就不是矫揉造作的形式堆砌起来的浮华与空洞。我们喜爱徐志摩,

13、喜爱康桥,是因为我们同样慨叹美好的情感,美好的追求的消逝,同样留恋难舍生活中曾有过的纯真的、纯粹的梦。6. 钟鼎文脐7. 余光中碧潭碧潭的意境是蒙胧的,蒙胧的文字里潜藏着的是掩饰不住的淡淡的愁和深深的爱。为什么是“潜藏”的?因为意象,更准确地说是因为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大量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并且动用了化用诗句和嵌入动人传说的手段。诗中最多的意象是“水”。从“碧潭”到“小舟”下的“青琉璃”、“太湖”、“洞庭”直至“天河”。似乎满眼都是水,可是这些与水有关的意象所要表现和传达的恰恰是诗人心中那完整的思恋者的内心图画。“没带来的罗曼史”在“河的下游”,多么契合李之仪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

14、见君,共饮长江水”!而它的愁与思又刚好带来思恋者的“忧伤的侧影”在翠色的碧潭上的倒映,独自“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小舟下的翠色是琉璃是情思之愁的另一个牵动者。在中国古典意象群中,“拾翠”常与年轻貌美的女子联系在一起,和水边迤逦的风景联系在一起,也和美好的回忆联系在一起,如果把这些美好使人产生的怀念和向往之情嵌入本诗,那么“青琉璃”不正是一语双关?而“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和“如果蚱蜢舟再蚱蜢些”所要表现的就变成了“如果碧潭的水不那么翠,我的愁就不会如现在这般深,忧伤也就少得可以用碧潭的水照见,如果没有那些美好的回忆,那么即使是回到蚱蜢舟,哪怕更小一点的蚱蜢舟上,我的忧伤都会消失不见”,这

15、不正是一个活脱脱为情所困的角色?有了“翠”引起的情思,回忆起“笑声在水上飞”也就显得自然了,涵义也就更明显而生动。水在诗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未到此结束,诗人用“划去太湖,划去洞庭/听唐朝的猿啼/划去潺潺的天河”拓宽了时间与空间,使意象放大,意境也随之变得开阔,而表露的爱恋的主题与更深一层的爱因此得到巩固并且变得深刻。因为水所载的本不限于愁,“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荡不尽的恨皆由爱的深而又深所衍生。水意象的扩大无疑是通过承载爱情之舟的意义将爱提升了,与此同时,对并不在眼前的情人的思念又一次加深。“载去西施岂无意?”一诗人对范蠡和西施同舟顺流而下离开越国之事如此感叹。范蠡西施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是流传

16、广泛的,诗中把自己和“你”同舟暗借范蠡西施之舟时写道“这小舟该多轻”,这表现的正是诗人对情人的思念了。待到在天河“就覆舟”时,那蚱蜢舟载不动的愁与相思之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美丽的交通失事”。何谓“美丽的交通失事”?表面写的是牛郎织女爱情不能修成正果,但尚能彼此隔河相望,用云中锦、月下笛诉说自己的一片痴情,且“从上个七夕,到下个七夕”,永不会分离,实际上又何尝不是诗人内心痴情的再现?由此一点也足见诗人用情之深了。答题1. 鲁迅离婚中爱姑败诉的真正元因?鲁迅是怎样把一场家庭婚姻纠纷,开拓成一处社会悲剧的?离婚是一篇描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妇女悲剧命运的短篇小说。小说主人公爱姑在婆家受尽虐待和凌辱,被另有新欢的丈夫所抛弃。她忍无可忍,毅然反抗,历数自己所受的屈辱,控告婆家的压迫和虐待,斥责丈夫的卑劣行径。但是这种大胆的反抗在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压迫下仍然以失败而告终。作者通过爱姑的悲剧,旨在说明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远远没有完成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农村封建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