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19575931 上传时间:2017-11-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包括比色法、可见及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本章主要讨论可见光区的吸光光度法。利用可见光进行分光光度法分析时,通常将被测组分通过化学反应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然后进行吸光度的测量。例如:测量钢样中 Mn 的含量,在酸性溶液中将 Mn 氧化为 MnO4-,然后进行吸光度的测量。与化学分析法比较它具有如下特点:(一) 灵敏度高分光光度法常用于测定试样中 10.001%的微量组分。对固体试样一般可测至 10-4%。(二) 分析微量组分的准确度高例如:含铁量为 0.001%的试样,如果用滴定法测定,称量 1g 试样,仅含铁 0.01mg,无

2、法用滴定分析法测定。如果用显色剂 1,10-邻二氮杂菲与铁生成橙红色的1,10-邻二氮杂菲亚铁配合物就可用吸光光度法来测定。Fe2+ + 3(1,10-phen) Fe(1,10-phen)3 2+(三) 操作简便,测定快速(四) 应用广泛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许多有机化合物都可直接或2间接地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可用来研究化学反应的机理、溶液中配合物的组成、测定一些酸碱的离解常数等。8-1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一、 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当光束照射到物质上时,光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了反射、散射、吸收或透射(p241, 图 9-1) 。若被照射的是均匀的溶液,则光在溶液中的散射损失可以忽略。当一束由红

3、、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的白光通过某一有色溶液时,一些波长的光被溶液吸收,另一些波长的光则透过。当透射光波长在400-700nm 范围时,人眼可觉察到颜色的存在,这部分光被称为可见光。透射光和吸收光呈互补色,即物质呈现的颜色是与其吸收光呈互补色的透射光的颜色。例如:CuSO4 溶液由于吸收了 580-600 nm 的黄色光,呈现的是与黄色呈互补色的蓝色。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颜色,见 P294,表 9-1。物质吸收了光子的能量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激发态) ,这个过程叫做物质对光的吸收。M(基态) +h M *(激发态)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3当照射光光子的能量 h 与物质的

4、基态与激发态能量之差相等时,即 E= h,才能发生吸收。不同的物质由于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能级差,所以吸收不同波长的光。物质对不同波长光吸收能力的分布情况,称为吸收曲线,也称为吸收光谱。吸收曲线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每种物质的吸收曲线,一般都有一个最大吸收峰,最大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叫做最大吸收波长 max。由 P242,图 9-3 可以看出:不同浓度的 1,10-邻二氮杂菲亚铁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情况不同,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 510nm,即吸收的是绿光,呈现的是相应的互补色橙红色。当溶液浓度增大时,吸光度增大,但最大吸收波长 max 不变。在吸光光度法分析中,一般都在最大吸收波长处

5、测量吸光度。二、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1、 朗伯-比耳定律1729 年波格(Bouguer)建立了吸光度与吸收介质厚度之间的关系。1760 年朗伯(Lambert)用更准确的数学方法表达了这一关系。1852 年比耳(Beer)确定了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及液层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光吸收的基本定律,称为朗伯-比耳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液层厚度为 b、吸光物质的浓度为 c 的单一均匀的,非散射的有色溶液时, 溶液的吸4光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成正比。A = lgT lgI0/I = abcA:吸光度,A =lgI 0/I ;T :透光度,TI /I0;I 0: 入射光强度; I: 透射光强度;a 称为

6、吸光系数;b:液层厚度(光程长度) ,b 的单位为 cm ; c 为吸光物质的浓度, 若 c 的单位为 g /L,则 a 的单位为 Lg-1cm-1。当 c 的单位为 mol/L,则此时吸光系数称为摩尔吸光系数,用 表示,单位为 Lmol-1cm-1,它表示 1mol/L 吸光物质,溶液的厚度为 1cm 时溶液对光的吸收能力。则 A=bc = M a在分光光度分析的实际工作中,不能直接取 1mol/L 这样高的浓度测定摩尔吸光系数 值,而是在适宜的低浓度下测量吸光度 A,然后通过计算求出 值。例:铁(II)浓度为 5.010-4g /L,与 1,10-邻二氮杂菲反应生成橙红色的配合物,该配合物

7、在波长 508nm,比色皿厚度为 2cm 时,测得 A=0.19,计算该配合物的 a 及 。解:a=A/bc=0.19/(25.010 -4)=190Lg-1cm-1=A/bc=0.19/(25.010-4/55.85) =1.1104 LmoL-1cm-1或 = M a55.85190=1.110 4 LmoL-1cm-1通常认为 104 的显色反应是灵敏的,10 3 则是不灵敏的。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5吸光度具有加合性,即体系总的吸光度等于各组份吸光度之和(设各吸光物质之间没有互相作用) 。A 总 =A1+A2+.An=1bc1+2bc2+. nbcn在吸光度的测量中,有时也用透光率或透光度

8、表示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透光率以 T 表示: T=I/I0 , 则吸光度与透光率之间的关系为 A=lgI0/I=lg1/T 。2、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原因根据朗伯-比耳定律,当吸收池厚度保持不变,以吸光度对浓度作图时,应得到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该直线称为标准曲线或工作曲线。在相同条件下测得试液的吸光度,从工作曲线上就可以查得试液的浓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偏离线性关系的现象,特别是在溶液浓度较高时,常会出现标准曲线向上或向下弯曲产生负偏离或正偏离(p244,图 94) 。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因素可分为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两大类。(一) 物理因素(1)单色光不纯朗伯-比耳定律的基本假设是入

9、射光为单色光,但目前光度分析仪器中,用单色器分光,用狭逢控制光谱带的宽6度,因而投射到吸收溶液的入射光,常常是一个有限宽度的光谱带,而不是真正的单色光。由于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不同,因而引起了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见P245,图 9-5。详细推导见 P244-245。(2)非平行光或入射光被散射若入射光不垂直通过吸收池,就使通过溶液的实际光程大于吸收池厚度。此外,入射光发生散射,实测吸光度增大,导致偏离朗伯-比耳定律。(二) 化学因素(1) 粒子间相互作用朗伯-比耳定律的基本假设,除要求入射光是单色光外,还假设吸收粒子之间无相互作用,即彼此是独立的,因此稀溶液能很好地符合定律。随浓度增

10、大,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大,因此高浓度时吸光度与浓度间的关系就偏离线性关系。(2) 平衡效应、酸效应、溶剂效应溶液中有色化合物的平衡移动会使最大吸收波长发生变化,使工作曲线产生弯曲。溶液的酸度、溶剂会对有色化合物的形成、分解等产生影响,而使吸收光谱的形状和最大吸收波长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偏离。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7 8-2 目视比色法及光度计的基本部件一、 目视比色法用眼睛比较溶液颜色的深浅以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称为目视比色法。常用的目视比色法是标准系列法。这种方法就是使用一套由同种材料制成的、大小形状相同的平底玻璃管(称为比色管) ,于管中分别加入一系列不同量的标准溶液和待测液,在实验条件相同的情

11、况下,再加入等量的显色剂,稀释至一定刻度,然后从管口垂直向下观察,比较待测液与标准溶液颜色深浅。若待测液与某一标准溶液颜色深度一致,则说明两者浓度相等,若待测液介于两标准溶液之间,则取两标准液平均值为待测液浓度。目视法的主要缺点是准确度不高,受主观观察影响较大。对于颜色不稳定的有色溶液,标准系列不能久存,需在测定时配制,比较麻烦。但其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对于准确度要求不高的常规分析很方便实用。二、 光电比色法、分光光度法光度法与目视比色法相比,具有下列优点:a) 用仪器代替人眼测量,消除主观误差,提高准确度。b) 当溶液中有其他有色物质干扰时,目视比色法无法进行而光度法可选择适当的单色器和参比

12、溶液8消除干扰c) 分析大批试样方便光度计的基本组成: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光源:可见区测量一般用钨丝灯,可发出波长为 320nm-2500nm 的连续光谱作为光源。在近紫外区测量时采用氢灯或氘灯产生 180-375nm 的连续光谱作为光源。单色器:将光源发出的连续光谱分解为单色光的装置。单色器分为棱镜或光栅(分光光度法)以及滤光片(光电比色法)等色散元件。棱镜及光栅色散能力较强,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单色光,且可方便地改变测定波长,所以分光光度法的灵敏性、选择性和准确度都较光电比色法高。吸收池:亦称比色皿,用于盛吸收试液,能透过所需光谱范围的光线,可见区测定可使用玻璃比色皿。紫外区测定须选用石英

13、比色皿。检测器:测量吸光度时,并非直接测量透过吸收池的光强度,而是将光强度转为电流进行测量。这种光电转换器件称为检测器。有光电池和光电管两种。检测器要对测定波长范围内的光有快速、灵敏的响应,且所产生的光电流与照射到检测器上的光强度成正比。8-3 显色反应和显色条件选择一、 显色反应和显色剂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9在光度分析中,将试样中被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叫显色反应。显色反应可分为两大类,即配位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而配位反应是最主要的显色反应。与被测组分生成有色物质的试剂称为显色剂。同一被测组分常可与若干种显色剂反应,生成多种有机化合物。选择显色反应的一般标准:(一) 灵敏度高灵敏度高

14、的显色反应有利于微量组分的测定。摩尔吸光系数 的大小是显色反应灵敏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当 值为 104-105 时,可认为该反应灵敏度较高。例:P250,从 Cu2+与四种显色剂反应的 值判断,除氨外,其它几个显色反应的灵敏度都较高。(二) 选择性好一种显色剂最好只与一种被测组分起显色反应,但这种试剂实际上非常少,可以通过掩蔽干扰离子或选择显色剂与被测组分和干扰离子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的吸收峰相隔较远而获得好的选择性。(三)显色剂在测定波长处无明显吸收,这样,试剂空白一般较小。(四)有色化合物的组成要恒定,化学性质要稳定,这样可以保证在测定过程中吸光度基本不变。二、 显色条件的选择10显色

15、反应能否满足光度法的要求,除了主要与显色剂的性质有关系外,控制好显色反应的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显色条件包括显色剂用量、酸度、显色温度、显色时间及干扰的消除。(一) 显色剂的用量M(被测组分)+R(显色剂)= MR(有色化合物)为了使显色反应尽可能进行完全,加入适当过量的显色剂是必要的。但也不能过量太多,否则会引起副反应,对测定反而不利。在实际工作中,显色剂的适宜用量是通过实验求得的。固定被测组分的浓度和其它条件,分别加入不同量的显色剂,测量吸光度,做吸光度 显色剂用量曲线。一般有三种情况,见 P251,图 9-12,其中(a)最为常见。在 a-b 范围内曲线平直,吸光度出现稳定值,因此可在a-

16、b 间选择合适的显色剂用量。(二) 溶液的酸度溶液酸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可从金属离子、显色剂及有色配合物三方面考虑。大部分高价金属离子都易水解,显然,金属离子的水解,对于显色反应的进行是不利的,故溶液的酸度不能太低。显色剂多是有机弱酸,溶液的酸度影响着显色剂的离解,并影响显色反应的完全程度。此外,许多显色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11剂本身就是酸碱指示剂,溶液的酸度对显色剂本身的颜色会产生改变。溶液的酸度对有色配合物的组成及稳定性也有影响。因此,某一显色反应最适宜的酸度可通过实验来确定。固定待测组分及显色剂浓度,改变溶液 pH值,测定其吸光度,做吸光度-pH 关系曲线,曲线平坦部分对应的 pH 值为适宜的酸度范围。(三) 显色温度合适的显色温度也必须通过实验确定,做 A-T 曲线。(四) 显色时间有些显色反应较慢,需放置使其显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