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通论13-14连词介词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9483890 上传时间:2017-11-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通论13-14连词介词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8通论13-14连词介词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8通论13-14连词介词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8通论13-14连词介词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8通论13-14连词介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通论13-14连词介词(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科技大学课程教案(章节、专题首页)授课教师: 骆美婵 职称: 助教 单位: 外国语学院课程名称 古代汉语章节、专题 连词 介词 语气词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介词与连词以及古代汉语语气词与词头、词尾。介词与连词是两种纯虚词,学习本章,要让学生了解一些主要古汉语介词与连词的使用方法,以及一些介词、连词古今用法的差异。培养学生具体分析文言语句中介词与连词使用方法的能力,从而提高其阅读理解古籍的能力。让学生了解一些主要古汉语语气词的使用方法和其表达的语气,了解一些词头、词尾的用法。培养学生理解文言语句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的能力,从而提高其阅读古籍的能力。 教学重点“于”的用法 “以

2、”的用法 “而”的用法 “之”的用法 句尾语气词 句中语气词 句首语气词 发语词 词头 词尾教学难点“于”的用法 “以”的用法 “而”的用法 “之”的用法 “也”的语气 “矣”的语气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习题湖南科技大学课程教案(分页)授课教师: 骆美婵 职称: 助教 单位: 外国语学院课程名称 古代汉语授课内容一、介词介词是一种虚词,它一般不能单独使用,而是经常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结合成一个介词结构,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者补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同现代汉语的介词结构之不同:现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有时还可以用作定语。例如“朝南的房子冬天

3、暖和” ,句子中的介词结构“朝南”作定语,而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就不能用作定语。即:区别 1: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既可以作状语,又可以作补语,如“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 ;而现代汉语的介词结构除了表示处所的以外,一般只用作状语,有时还可以用作定语,如“他在中国的家”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是不能用作定语的。区别 2: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总是放在介词的后面,而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例:“何以战?”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名词作宾语可以放在介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所特有的。区别 3: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但是,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经常可以省略。如 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

4、以遣之。 1、于(於、乎)二、介词“于”和“乎”“于”是最单纯的介词,也就是说,它的介词性质是最纯粹的,不象其它的介词“由、自、从、为、与” ,这些还多少带有一些动词性。古汉语中介词“于”也可写作“於、乎” 。 “于 yu 鱼部”和“於 wu 鱼部”上古并不同音,作介词用时,它们的用法完全相同。 “乎 hu 鱼部 ”与“于”古时音近,也经常作介词用,其用法与“于”也完全相同。(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如: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韩非子五蠹 )(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如: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利泽施乎万世

5、。(庄子大宗师)(3)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4)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即表示被动。如: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 (荀子王霸 )练习:说明下列句中介词“于(乎)”的用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论语季氏将伐颛臾)颜成子游立侍乎前。(庄子齐物论)有志乎古者希矣。 (韩愈答李翊 书)先民有言:“ 询于刍荛。 ”言博问也。 (荀子 大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 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 (史记商君列传)2、以(1)引入行为动作凭借的工具、材料与依据。如: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 (左传鞌之战 )

6、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荀子劝学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五蠹 )(2)引入行为动作凭借的资格、身份或地位。如: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西门豹治邺)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史记陈涉起义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魏策四)(4)引入行为动作的时间。如: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 )练习:说明下列句中介词“以”的用法。杀人以梃与刃(孟子)君若以德绥诸侯, 谁敢不服?(左 传僖公四年)以资政殿学士行。 (指南录后序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 华 山之阳名

7、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韩说(yu)以太初三年为游击将 军。(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注意:“以”的用法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以”字结构在句子中的位置。除第四种表示时间的只能作状语外,其它三种既可以作状语,又可以作补语。二是为了强调宾语,介词以的宾语可以前置。有时因为宾语在前面出现,又可以省略。在古代汉语中, “以”字主要用作介词,但有时也可以用作连词,它的作用相当于而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子申以归。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3、为介词“为”读音是“wi” ,经常与它后面的宾语一起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对象、目的、原因等。(1)引入行为动作的对象。如: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8、。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苦为河伯娶妇。 (史记西门豹治邺 )(2)引入行为动作的目的。如:魏其锐身为救灌夫。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4)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练习:说明下列句中介词“为”的用法。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攻宋。 (墨子公输)淮阴人为余言,韩信为布衣 时,其志与众异。 (史记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 为之不流。( 史记项羽本纪) 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近王,必掩口。 (韩非子内储说 下)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二、连词连词是用来联结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古代汉语的连词有许多,

9、有些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下面是几个较为重要的古汉语连词。1、与“与”作连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 ,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如: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离骚 )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 (汉书刑法志 )“与”也经常作介词用,常和它的宾语一起作谓语中心语的状语,引入行为动作伴随的对象,这时“与”前后的成分并不并列。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 ) 夸父与日逐走。 (山海经 )注意:1、连词的前后成分词性必须相同,否则是介词。2、介词可以用副词等成分加以修饰,连词不能。3、连词的前后成分是并列的关系,而介词则是偏正关系。4、连词的前后成分不

10、能省略,而介词可以省略。5、连词的前后成分可以互换。而介词不能。练习:说明下列句中“与” 的用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论语子罕)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吾与汝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左传吕相绝秦 )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鸿门 宴)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徐宏祖游天都)2、而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三种:(1)连接联合结构,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之间的联系。既可以是顺接,也可以是逆接。如: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韩非子五蠹)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触龙说

11、赵太后)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2)连接偏正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3)连接主谓结构,即连接主语和谓语,是一种逆接,或是一种假设。如: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练习:说明下列句中连词“而”的用法。执其手而与之谋。 (国语勾践灭吴)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 察今)吾恂恂而起。(柳宗元捕蛇者 说)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夸父逐日)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说苑奉使 )3

12、、则连词“则”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相承,可理解为“就” 、 “便”等。如: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晁错论贵粟疏)(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可理解为“那么” 、 “那么就”等。如: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民贫则奸邪生。(晁错论贵粟疏)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韩非子五蠹) (3)表示假设,可理解为“如果” 、 “假如”等。如: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庄子逍遥游 )(4)表示发现,可理解为“原来已经” 。如: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5)表示让步关系,可理解为“虽然”

13、 、 “倒是”等。如: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 (国语吴语 )练习:说明下列句中连词“则”的用法。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史记秦始皇本纪)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 天论)德则不竞,寻盟何为?(史记 高祖本纪)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孙丑上)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4、之“之”本来是个指示代词,由于它经常用来复指,因此发展成了连词。连词“之”主要有两种用法:(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或修饰关系。如:是炎帝之少女。 (山海经精卫填海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这种连词“之”不少语法书把它叫做助词,译为“的” 。这个连词“之

14、”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但是,现代汉语的“的”同它前面的词或词组结合成一种名词性的词组,叫“的字结构” ,可以用作句子的多种成分。 “的”的附着性是很强的。而“之”字是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中心语不能没有。 “之”和“的”语法作用实际上并不一样。(2)插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其变成偏正结构。如: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 )汤之问棘也是已。 (庄子逍遥游 )练习:说明下列句中连词“之”的用法。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史记留侯世家)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邵公谏厉王弭谤)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五蠹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思考与练习】将 一文的第一、第二两段中的介词、连词摘录出来,并说明它们的词性和语法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