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培训资料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19456629 上传时间:2017-11-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髓灰质炎培训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脊髓灰质炎培训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脊髓灰质炎培训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脊髓灰质炎培训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脊髓灰质炎培训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脊髓灰质炎培训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髓灰质炎培训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脊髓灰质炎本词条由北京市卫生局 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目录疾病简介疾病症状发病原因诊断鉴别疾病治疗疾病预防相关资料展开疾病简介疾病症状发病原因诊断鉴别疾病治疗疾病预防相关资料展开疾病简介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及病毒携带者,其中隐性感染者及无症状的患者由于不易被发现且数量较多,故为主要传染源。本病病毒主要是经口侵入,但在病前 3-5 日至发病后 1 周左右亦可经呼吸道由飞沫侵入人体。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感染能产生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新生儿由于从母体内获得抗体而不易患病,生后 3-4 个月抗体降至最低水平。最好在生后 3-4 个月应用疫苗。脊髓灰质炎一

2、般多发生于小儿,部分患者可发生驰缓性神经麻痹,故又称“小儿麻痹症” 。但成人亦可发病。感染后不发病但能通过感染而获得免疫力者,医学上称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者远比发病者多,约占流行期的 90%以上,而出现麻痹的病例仅占其中的极少数,一般少于 1%。然而,一旦发生麻痹,往往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者甚至终生残疾。疾病症状1.前驱期:发热、纳差、多汗、乏力、烦躁,可伴咽痛、咳嗽,或恶心,呕吐、腹泻等。持续 1-3 天。如到此为止即为顿挫型。2.瘫痪前期:前驱期热退后 1-6 天,体温再次上升(双峰热)。出现头痛、肌肉痛、感觉过敏、多汗、颈项强直等。3.瘫痪期:热退后出现不对称性驰缓性瘫痪,以单侧下

3、肢瘫最为常见,瘫痪特点为近端大肌群受累较远端肌群重,感觉存在。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可有颅神经麻痹,或有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等脑炎表现-4.恢复期:瘫痪后 1-2 周,瘫痪肢体肌群由远端开始而后近端逐渐恢复。5.后遗症期:严重受累的肢体出现萎缩或畸形,而至跛行或不能站立。发病原因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myelitis virus)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呈小的圆球形,直径为 2430nm,呈圆形颗粒状。内含单股核糖核酸,核酸含量为 20%30%。病毒核壳由 32 个壳粒组成,每个微粒含四种结构蛋白,即VP1VP4。VP1 与人细胞膜受体有特殊亲和力,与病毒的致

4、病性和毒性有关。1.抵抗力 脊髓灰质炎病毒对一切已知抗生素和化学治疗药物不敏感,能耐受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 70%乙醇及 5%煤酚皂液。0.3%甲醛、0.1mmol/L 盐酸及(0.30.5)10-6 余氯可迅速使之灭活,但在有机物存在时可受保护。加热至 56 30min 可使之完全灭活,但在冰冻环境下可保存数年,在 4冰箱中可保存数周,在室温中可生存数日。对紫外线、干燥、热均敏感。在水、粪便和牛奶中可生存数月。氯化镁可增强该病毒对温度的抵抗力,故广泛用于保存减毒活疫苗。2.抗原性质 利用血清中和试验可分为、三个血清型。每一个血清型病毒都有两种型特异性抗原,一种为 D(dense)抗原,存

5、在于成熟病毒体中,含有 D 抗原的病毒具有充分的传染性及抗原性;另一种为 C(coreless)抗原,存在于病毒前壳体内,含 C 抗原的病毒为缺乏 RNA 的空壳颗粒,无传染性。病毒在中和抗体的作用下,D 抗原性可转变为C 抗原性,失去再感染细胞的能力。加热灭活的病毒即失去 VP4 和核糖核酸,而成为含有C 抗原的病毒颗粒。应用沉淀反应与补体结合试验可检出天然 D 抗原及加热后的 C 抗原。3.宿主范围和毒力 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天然宿主和储存宿主,猴及猩猩均为易感动物。病毒与细胞表面特异受体相结合并被摄入细胞内,在胞质内复制,同时释出抑制物抑制宿主细胞 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天然的脊髓灰

6、质炎病毒称为野毒株,在实验室内经过减毒处理的病毒株称为疫苗株。疫苗株仅当直接注射到猴中枢神经系统时才能引起瘫痪,而对人神经细胞无毒性。疫苗株病毒,特别是型病毒,在人群中传播时可突变为具有毒性的中间株。对野毒株和疫苗株的最可靠鉴别方法是进行核酸序列分析。原先存在于肠道内的其他肠道病毒(柯萨奇和埃可病毒等),可对口服疫苗株病毒产生干扰现象,使之不能定居于肠黏膜上及进入血液循环,从而降低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能力。 1诊断鉴别诊断依据1.从未服过或不规则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糖丸)。2.早期有发热、多汗、感觉过敏。随之出现不对称性软瘫,肌张力减低,腻反射消失,感觉存在。3.脑脊液、血液中查到特

7、异性 IgM 抗体,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 IgM 抗体比急性期升高4 倍以上者可确诊。4.从粪便、咽部、脑脊液、血液、脑组织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病毒。疾病治疗治疗原则1.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2.瘫痪前期尽量避免肌肉注射药物或手术,以免诱发瘫痪。3.瘫痪期应把瘫痪肢体放于功能位元,以免发生关节畸形。4.应用促进神经肌肉传导的药物,以促进瘫痪的恢复。5.对症处理。用药原则1.麻痹前期可根据病情酌情使用“A”中的药物,有条件者可用“C”中的丙种球蛋白。2.麻痹前期尽量不要肌肉注射药物,以免诱发麻痹。3.麻痹期者可选用“B” 中的药物 3-4 种。4.此期配合理疗、针刺、中草药等治疗可能提高疗效,减轻后

8、遗症。疾病预防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效果良好。自动免疫最早采用的为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Salk 疫苗),肌注后保护易感者的效果肯定,且因不含活疫苗,故对免疫缺陷者也十分安全。被动免疫未服过疫苗的年幼儿、孕妇、医务人员、免疫低下者、扁桃体摘除等局部手术后,若与患者密切接触,应及早肌注丙种球蛋白,小儿剂量为 0.20.5ml/kg,或胎盘球蛋白69ml ,每天 1 次,连续 2 天。免疫力可维持 36 周。隔离患者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 40 天。第 1 周应同时强调呼吸道和肠道隔离,排泄物以 20%漂白粉拦和消毒,食具浸泡于 0.1%漂白粉澄清液内或煮沸消毒,或日光下曝晒二天,地面用石灰水消毒,接触者

9、双手浸泡 0.1%漂白粉澄清液内,或用 0.1%过氧乙酸消毒,对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应隔离观察 20 天。做好日常卫生经常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培养卫生习惯等十分重要。本病流行期间,儿童应少去人群众多场所,避免过分疲劳和受凉,推迟各种预防注射和不急需的手术等,以免促使顿挫型感染变成瘫痪型。卫生部办公厅文件卫办疾控发201160 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试行)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有效预防和快速处置脊灰野病毒输入疫情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维持我国无脊灰状态,我部制定了脊髓灰质

10、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二 0 一一四月二十五日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试行)1 总 则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消灭脊灰工作,通过各级政府及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的不懈努力,于 2000 年实现了无脊灰目标,并维持无脊灰状态至今。由于世界各国消灭脊灰工作进展不同,目前在我国周边仍有风险。此外,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及其产生的脊灰疫情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事件,也给我国维持无脊灰工作带来挑战。1.1 编制目的为快速应对、有效控制脊灰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脊灰疫苗衍生病

11、毒传播等事件(以下简称脊灰相关事件),最大限度地减轻脊灰相关事件造成的危害,维持无脊灰状态,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1.2 工作原则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依法规范、科学防控;分级响应、有序应对;公开透明、维护稳定。1.3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相关预案。1.4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脊灰相关事件的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1.5 事件分级根据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将脊灰相关事件分为四级。级事件:出现广泛流行的脊

12、灰野病毒疫情。级事件:出现单例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或局限传播;或出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病例关联到两个及以上省份。级事件:出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病例局限于单个省份;或在外环境、健康人群中发现脊灰野病毒。级事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病例、携带者。2 组织管理2.1 组织机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统一指挥、协调脊灰相关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脊灰相关事件应急处置主要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县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和实验室检验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脊灰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技术专家组。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协助开展本地区的脊灰相关事件应急处置

13、工作。2.2 职责分工2.2.1 卫生行政部门职责(1)卫生部负责全国脊灰相关事件应急处置的组织实施、协助管理、技术指导、培训演练、物资储备、督导检查、效果评估和综合评价等工作。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2)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指挥、协助、管理辖区内的脊灰相关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制订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社会动员、技术指导、培训演练、物资储备、督导检查和风险评估等工作。(3)各地市级、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落实辖区内的脊灰相关事件应急处置各项措施,组织开展社会动员、风险沟通、督导检查等工作。(4)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必要时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2.2.2 医

14、疗卫生机构职责(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制订技术方案,开展督导与培训,汇总、分析和利用相关信息,开展风险评估和效果评价,完善网络实验室建设和质量控制,收集、鉴定各省(区、市)送检的病毒标本,开展脊灰病例的实验诊断及对省级检测结果的复核工作,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订技术方案,开展督导与培训,汇总、分析、报送和利用相关信息,开展风险评估和效果评价,加强网络实验室质量控制,收集、检测、送检本辖区的病毒标本,保障实验室生产安全。地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落实各项技术措施,开展督导培训、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汇总、分析、报送监测信息,协助开展调查处置,

15、采集、运送标本,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2)医疗机构职责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负责病例的报告、诊断和救治工作,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采集工作。负责本机构内有关人员的培训工作。(3)卫生监督机构职责负责对本辖区医疗卫生机构的疫情报告、疫情控制措施落实及消毒隔离制度执行等工作的卫生监督和执法检查。3 监测与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依据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WS2942008)和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方案,对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例进行常规监测,并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一规定和要求进行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病例或携带者、在外环境或健康人群中发现脊灰野病毒,应当

16、在 24 小时内报告卫生部和通报相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立即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病例或脊灰野病毒病例后,应当在 2 小时内报告卫生部。卫生部负责向有关部门和相关国际组织通报。4 应急处置4.1 分级响应发现脊灰相关事件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作出相应级别的应急反应。同时,根据事件发展趋势和防控工作的需要,适时调整反应级别,以有效控制疫情和减少危害。4.1.1 对级脊灰相关事件的应急响应:启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特别重大事件级别的各项应急响应措施。4.1.2 对级脊灰相关事件的应急响应:卫生部成立由主管部级领导任组长,成员包括卫生部有关司局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脊灰相关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疾病预防控制局,技术指导组办公室设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级脊灰相关事件应急响应后,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实行每日例会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