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届建阳一中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举报
资源描述
第 1 页 共 15 页2007 届建阳一中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三)第Ⅰ卷(选择题,共 21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共 6 分,每小题 3 分)我国古代的咏花词的类型,虽然达到了逼真、 传神的艺术境界,但多 侧重于表现自然。更多的咏花词佳作侧重于表现感情。由感官向心灵开拓, 审美对象便由形象转向意象,由目接之景转为神遇之景, 诗境便由“ 物境”转为“意境” 。在创作上,追求表现审美主体心灵感受的“韵味”,通过超视听的心灵(或称“第六感官”)来把握对象。如陆龟蒙《白 莲》云“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醉时”,就体现了一种特有的韵味,诗人借此表达芳洁自赏而又寂寞凄清的心境,这首诗打动人的魅力在于此。钟嵘《诗品》中 说:“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在于此。其目的并非“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而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白 莲欲坠的形象究竟是怎样的无关紧要, 这里仅以此富有韵味的意象传出一种心境罢了。又如姜夔《 暗香》写寒梅云:“竹外疏花,冷香入瑶席。”又云:“ 千树压,西湖寒碧。 ”皆是幽冷心境的意象表现,有“得意忘象 ”之趣。如从形貌之似的角度去落实,往往是不可捉摸的,那样去鉴赏便要失去韵味,难免买椟还珠之讥。如司空图所云:“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乎已违。” 故我们读这类诗词,更不可仅仅注意花卉形象的描摹,诗人已不是着眼于“ 目击可图”之境,而意在“境外生境”。 “境外生境” 者,于“物境” 之外生出“意境”也。我们应力求通过品赏韵味进而领会意境,方不负古人。故司马光云:“古人为诗,贵在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 诗人玉屑》卷六引)第 2 页 共 15 页由物境引起内心触动,而将与它相似的内在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将自身情感托之于外物,这就构成了咏花词的另一境界——“ 情境”。这已是“移情作用”的表现,已经不完全是从审美感受的角度出发,而是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托之于花卉形象表现出来。在创作上常常采用比兴寄托的表达手段,“ 兴者托事于物”,以情附物,言在此而意在彼。如 陈子昂《感遇》诗咏兰,以“ 岁华尽摇落,劳意竟何成”寄寓 时不我待、美人迟暮之叹;宋徽宗《燕山亭 》咏杏花,以“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寄予国破家亡、失身为虏之痛。工于寄托者,皆善于 闪烁其词,隐藏其旨,令读者于言外有所感触。寄意的深隐,以造成情味的隽永。含蓄深沉,故耐人寻味。 1.对第一段中引用姜夔的诗、司空图和司马光的话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咏花诗词的佳作传达给读者的往往是言外之意,即“得意忘象”之趣。B.古代咏花诗词的佳作一般注意了从描摹客观自然而逐步转向表现主观感情 C.鉴赏古代咏花诗词应注意欣赏和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一种特有的韵味。 D.鉴赏古代咏花诗词应该注意领会诗人所创设的一种艺术意境以及言外之意。2.对第二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花诗词的另一境界──情境”指作者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是言在此而意在彼。B.一些追求诗品意境的诗人往往善于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寄托在对外物描绘的形象之中。C.引用陈子昂、宋徽宗的咏花诗是为了举例说明古代咏花诗词大多只是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D.咏花诗词常以景物作为思想感情的象征或寄托,这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第 3 页 共 15 页优秀传统。。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3—4 题(6 分,每小题 3 分)据中国睡眠呼吸障碍学习研讨会上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 30 岁以上的人群中有 4%的人患呼吸暂停综合症(SAS ),考 虑到我国的人口,这一比例代表的人数是极其庞大的。近年对 SAS 的研究有了个重要的发现,包括该症会诱发高血压, 导致冠心病;会 对精神、 脑血管等造成损 害;还会引致精神异常、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等一系列的并发症。近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院以及美国研究人员还发现,睡眠不好或太少易患糖尿病,因为人在睡眠不好或睡眠太少的时候,体内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将变得更加活跃,从而从多方面影响到人体吸收糖分,进而带来患糖尿病的后果。此前,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上夜班会使患心脏病的危险增加 3 倍。睡眠不足引发 的交通事故与饮酒引发的一样多。每年有 5 万英国人因司机疲劳驾车而死亡或严重受伤。经常缺乏睡眠与精神错乱之间的联系已经得到证实。不良的睡眠习惯还 可能导致感冒、抑郁症、肥胖和癌症等。睡眠不足的直接影响人所共知。白天昏昏欲睡,思路不清晰,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精神无法集中,动作无法协调……儿童 变得易怒,因此可能在学校惹是生非。人们过去认为这 种影响可能只是暂时的,好好睡上一觉后就会恢复正常。科学家过去也一直只关心睡眠不足的短期影响。但是,越来越多的 证据表明,睡眠不足的影响会积累起来,最终严重危害健康。睡眠不足的影响绝不可小视。然而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睡眠疾病在世界上是一个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认真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约有 27%的人正遭受睡眠疾病的困扰。 3.下列对“SAS”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指会导致精神错乱,并可能导致感冒、抑郁症、肥胖和癌症等疾病的一种呼吸暂停综合症。B.是指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对人的精神会产生影响,会带来一系列综合症,并且易使人染上糖尿病的一种呼吸暂停综合症。C.是指容易引起多种疾病,会增加患心脏病的危险,并会引起大量交通事故的一种呼吸暂停综合症。D.是指会诱发高血压导致冠心病,对精神和脑血管会造成损害,还会引起精神失常、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等一系列并发症的一种呼吸暂停综合症。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4 页 共 15 页A.缺少睡眠对人的影响很大,言行举止方面容易出现异常现象,甚至可能引发精神错乱。B.人们在冬天对睡眠的时间要求总是比夏天长的多。C.要提高人类身体健康的水平,必须高度重视睡眠不足所带来的长期影响。D.睡眠疾病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5—7 题(9 分,每小题 3 分)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 ”或曰: “是谷也,宅幽而 势阻, 隐者之所盘旋。 ”友人李愿居之。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 钓于水, 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 时者之所 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趦趄,口将言而 嗫 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 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 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 盘之阻, 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第 5 页 共 15 页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 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 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 终吾生以徜徉。 ” (选自《古文观止》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宅:住宅。B.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 便:形容体态轻盈C.采于山,美可茹 茹:吃D.触刑辟而诛戮 辟:法6.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②君之所知也B.①从茂树以终日 ②以子之道,移之官理C.①伺候于公卿之门 ②能谤议于市朝D.①窃而深,廓其有容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介绍盘谷的地理位置及其环境,又以其名字的由来引出我的朋友李愿居住在这里,而完成了文章第一段的叙述。B.本文的主体段落作者以李愿之口描绘了三类人:一是声势显赫,穷奢极欲的达官贵人;二是投机钻营,趋炎附势的人;三是怀才不遇,归隐山林的人。C.文章末段作者韩愈听了李愿的话后,由此生发,并用歌唱的形式表达了韩愈对李原人格的颂扬。D.全文虽然是一篇序文,但是结构谨严,浑然一体。言辞有辞赋,骈体,散文的特征,很有韩文的特征,作者在朴实的叙述中完成了全文的说理。第Ⅱ卷(非选择题 129 分)四、 (22 分)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 分)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 “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第 6 页 共 15 页“小人哉,樊 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①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②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用简要文字概括出孔子与樊迟对话中,孔子的观点是什么?(4 分)9、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完成(1)~(2)题。昭君怨·咏荷上雨(宋)杨万里午梦扁舟花底,香 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 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1)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 (2 分)答: (2)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4 分)答: 10、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 分)①羁鸟恋旧林, 。(陶渊明《归园田居》)②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__。(王勃《膝王阁序》)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④边庭流血成海水,_____________。 (杜甫《兵车行》 )⑤令初下,群臣进谏,_____________。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王维《山居秋暝》诗中能体现其“诗中有画”特点的两句是:___ ___, 。11.简答。(每题用 100 字左右作答,四题任选两题。)(10 分,每小题 5 分)第 7 页 共 15 页(1)简述《红楼梦》这部名著的社会意义?(2)选择《复活》中的某个片段,分析玛丝洛娃的形象?(3)简述《三国演义》中一次战役的关于“智取”的故事?(4)精彩描述匹克威克和他的俱乐部成员一行出游途中的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滑稽故事?五、阅读下文,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