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中医资料10对针刺操作手法的研究和心得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9433407 上传时间:2017-11-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59年中医资料10对针刺操作手法的研究和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959年中医资料10对针刺操作手法的研究和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959年中医资料10对针刺操作手法的研究和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959年中医资料10对针刺操作手法的研究和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959年中医资料10对针刺操作手法的研究和心得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59年中医资料10对针刺操作手法的研究和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59年中医资料10对针刺操作手法的研究和心得(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对针刺操作手法的研究和心得济南市立中医医院焦勉齐 目前全国广大医药卫生人员,在党的中医政策号召下,对祖国医学遗产,展开了学习和研究,特别是针灸学,更是普遍地推广提倡,并已在临床上获得了许多的比较突出的治疗成绩。因而引起了医界同志们的研究兴趣,同时对针灸手法操作问题,也更为重视起来。在本年本刊第四期发表了五篇有关针灸手法的

2、研讨的文章,对针灸手法操作与补泄问题,都介绍了自己的宝贵经验和不同的认识见解,这样能够给学习和研究针灸的同志们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们应当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来研究和讨论这一问题,不要过早地肯定或否定某种手法和观点,要把各种不同的操作手法和补泄技术,大家尽量贡献出来,然后加以研究,是我个人的主观看法。现在我将多年临床实践中研究和心得的针刺手法和补泄技术,向同道们介绍以供参考,希各地针灸同道们提出批评和指正。一、“进针”“出针”的操作方法现代一般针灸医籍中所论之“进针法” ,通称右手为刺手,左手为押手,而进针的方式方法各有不同,但皆从经验实践中得来,可以选择性的研究采用。我所介绍的“进针

3、法”与一般之进针法不同,诚恳地说,是在多年治疗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和改进而成的一种“ 无痛进针法 ”。这种进针法能使患者乐于接受,不感分毫痛苦,特别是对神经过敏的人,更为适宜。“出针法” 也是历年反复研究成功的。这两种方法结合运用,能有“ 进针不痛、出针不觉 ”的良好作用。兹将进针、出针方法分述如下 :1.进针法:此法分三个阶段,兹分别介绍如下:(1)压按(揉撚爪捏):是照难经“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荣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的原则,用左手中指末梢,在刺激部位重按压迫,摇撼表皮肌肉,用力向下爪捏,约一二分钟,使患者感到刺激部位周围麻木重胀为标准。(2)穿皮: 先以右手持针,拇食二指第一节夹住针柄,针

4、尖对准穴位,针体不动,此时即用左手中食二指在穴位周围重力叩击和搔刮方法(中指叩击,食指搔刮),乘机询问患者痛否? 患者答复一点不痛 (此时针未刺人当然不痛,这是使患者在大脑皮层不建立痛的兴奋灶很好方法),这时患者精神紧张状态,已趋和缓松适,穿皮就没有丝毫困难,仍然继续不停地用左手叩击搔刮,同时右手迅速灵敏的轻微捻转针柄(左右捻转的方式角度要小,刺激力要轻而速),将针尖穿过表皮,此时患者仍然没有痛感。(说明:由于用左手叩击搔刮的时候,右手将针刺入表皮,患者大脑分析器只呈现麻痒的感觉,刺针的痛感就很微弱或消失了。穿皮阶段是进针最重要的一环。因为针尖穿透表皮时,首先接触针的刺激是受纳器,巴氏学说认为

5、:“受纳器是接受内外一切刺激的最前哨的器官”,只要受纳器遭到针刺没有疼感,其传入神经的力量到大脑皮层相应区,就建立不住刺针痛的兴奋灶了。穿皮时左右两手的动作,需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平素必须经常熟练才有得心应手之妙,如右手捻转针柄使针尖穿入表皮时,而左手的动作叩刮技术,配合的不适当,患者就感觉针刺有痛感了。注意两手共同动作时,要使左手叩刮的麻痒感觉,超过右手捻针穿皮的活动力量,这样才能使患者只感穴位周围麻木与痒感,就不知针刺穿皮的痛觉在何处了。)(3)刺入(捻转速进):针尖穿皮以后,两手动作仍然不停,右手迅速捻转针柄将针尖向下深刺,使针体通过其皮达到组织肌肉部分。这一阶段比较容易进行,因通过其皮后

6、,针下只有痠重感,痛的感觉就完全消失了。2.出针法:有些针灸医家出针时,不先捻转活动针柄,测验针下是否已呈现松适现象或有无滞针,即用力迅速向外提出。常使患者发生剧痛或出血、红肿发炎,这是应当加以纠正的。我常用的出针法,简单易用,出针时毫无痛苦,出针后病人无任何不适感觉。手法是在未出针前,根据补虚泄实的原则,用内经“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的方法来捻转出针。如施行补法出针时,用右手轻微捻转针柄将针徐徐上提,针尖将至皮表时,用左手食中二指夹住针体,略用力向下压按,同时右手将针捻转而出,出针后立即揉闭穴孔,患者无丝毫痛感,亦不觉针已出穴。用泄法出针时,则用右手迅速灵活地捻动针柄,感到针下空松无沉滞现

7、象时,将针体向上引提,针尖将达皮表时,仍用左手中食二指夹住针体,用力向下压按,右手将针迅速捻转上提而出针,出针后徐徐揉按针孔或不揉针孔,患者之感觉与补法出针同。以上介绍的“ 进针”“出针”法,如能照法使用,并注意经常熟练指力使拇食二指左右捻转的活动形势,能够迅速灵敏,自能达到所谓:“刺针不痛、出针不觉”的良好作用。二、有关补泄手法的研究和心得1.补泄手法治病之定义:病象虽然是变化多端,总不能离开藏府阴阳之失常,而某一经络藏府之发病,也决不能超出表里寒热虚实之纲领,审察病机之所在,根据藏府经络之所属,视夫邪之所中为阴为阳,属寒属热,或虚或实,而施以适当的补泄手法,以疏通经络,宣导气血,调整虚实,

8、为治疗疾病之重要关键。古人对补泄治病,非常重视,如内经谓:“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泄行焉。”“ 有余者泄之,不足者补之。” 补者扶助其不足之正气,泄者消除其有余之病邪。“ 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 是施用补泄之准则。又谓 :“补泄之时,以针为之。” 是说明用针治疗疾病,就必须掌握补泄原则。从以上古人所说的补泄意义看来,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补虚泄实,扶正除邪” 是针灸治疗疾病之重要问题。欲达到针刺之疗效,必须通晓补泄之原理,善于运用补泄之方法,才能显示针灸的伟大作用。如果否定了补泄方法,认为无研究必要,认为不用补泄,也能治好病,那就等于把针灸治病之特点和它的优越性抛弃。我认为这样对待针

9、术补泄的思想观点,是应当加以批判的。2.古今补泄手法之种类,补泄手法最早见于内难二经,重点地讲,内经分呼吸、迎随、疾徐等补泄手法,难经有“从卫取气,从营置气 ”、“ 补母泄子” 及“ 推而内之为补,动而仲之为泄” 的补泄法则。唐宋以后的历代医家又创立了捻转、提插、九六数,及针灸大成杨氏之十八法、神应经之补泄法等。后世补泄方法,名目繁多,立论各异,初学针灸的人们,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研究针灸的,亦常以补泄难明为遗憾。现代针灸界一般常用的新针刺法如雀啄、屋漏、旋撚、间歇、震颤、乱针术等,也是补泄方法。其中又分轻重刺激起兴奋与抑止作用及反射诱导作用。总括的说,今昔种种补泄方法,悉从经验实践中研究出来的

10、,不要因其名目繁杂感到研究和施用困难,要以全面学习的精神,善于分析选择,对以上新旧不同的针刺补泄法则,通过临床实践,进行反复研究,加以辨别比较,经过长期钻研,自能得出明确的认识。我过去研究补泄时,专以内难二经为主,曾否定了后世各种方法,但近几年来看到各地医刊报道的文献,有许多针灸同道运用后世各种补泄方法,也具有显著的疗效,因此我才感到我以往的思想观点是不正确的。所以列举今昔补泄方法,作概括的说明。三、介绍我常用的补泄方法1.针下候气:施行补泄,必待针下气至,气不至而行补泄,则无治疗效果。内经云:“刺之而气不至,无间其数。”“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又说:“静以久留,以得气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

11、,其气已至,适而自护。” 说明留针必须待气,更要慎守勿失,必须在留针时期,专心一致,精神贯注,观察患者针下感觉情况,其气至之缓者,针下无沉紧痠胀现象,可用刮针、捻针之催气法,以使气至。1)刮针催气法:用左手拇指端压按针柄头上,略为向下用力,再用两手食指弯曲,指背相对、夹固针体,另用右手拇指爪甲在针柄上频频上下刮之( 此项技术,平素要熟练使掌指关节力量运动灵活,尤须注意爪甲不要过长) ,使患者感到针下痠楚重胀为针下得气之明证,补泄之机就在此时。2)捻转出入法:用右手拇食二指,摄住针柄,另屈中指第一节指背在拇食二指之后顶住针柄,施用左右捻转法活动针体,旋出旋入,约捻转五分钟左右,也可以使患者针下得

12、气,这一手法是根据内经“ 徐入徐出,谓之导气” 变化施用的。如患者感觉特别迟钝,可与刮针催气法交互施用,以达到针下气至为原则。2.气至补泄:针下既已气至,就要施行补泄,手法有两种。 1)呼吸补泄法: 适用于胸腹部之经穴,此法从进针时就要分别补泄,进针时目视患者呼吸状态,按内经大法,如用补法时即乘患者呼气时进针,注意进针后手不离针以待气至,气至后在每次呼气时用补法,轻微刺激,徐徐捻针,吸气时则手握针不动,候补已中机,则俟患者呼气时而出针。如用泄法则恰恰相反,须乘患者吸气时而进针,针下得气,在吸气时而用泄法,强烈刺激,迅速捻针,呼气时则手握针不动,泄已中机,俟患者呼气时而出针。(说明:胸腹诸穴,易

13、于辨别患者呼吸状态,呼气时则胸腹下陷,吸气时则胸腹高举,进针、出针,或补或泄,容易掌握,故呼吸补泄法适用于胸腹部位。如头面四肢项背各部用此法则较有困难,可用难经补泄法。呼吸补泄方法,要与难经补泄未进针前左手压按等法结合起来,方能达到补泄之效,故难经谓:“补泄之法,必非呼吸出内针也”) 。2) 捻转补泄法: 按照难经补泄大意而演变施用,包括从卫取气,从营置气,推内为补,动伸为泄。未进针前先用爪切弹努手术,指下得气而进针,针下得气而补泄,补法则将针轻微捻转,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向穴内推入使针力由表达里,手法要紧按慢提,入多出少,即所谓当补之时从卫取气以及于营,推而内之是谓补也。泄法则捻针强烈迅速,

14、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摇撼针柄使针身由里而达表,手法要紧提慢按,出多入少,即所谓当泄之时从营置气以达于卫,动而伸之是谓泄也。(说明:施用难经捻转补泄法可与刮针催气法结合起来,交互并用,效果显著,用刮针法的补泄形势,与刮针催气法的手技有区别性,补针时用左手拇指压按针柄上端轻微向下用力,另用两手食指屈指背夹住针柄,用右手拇指爪甲在针柄上频频刮之,刮时爪甲由上而向下刮,用力要轻微灵活。泄法则仍用右拇指压按针柄上端,另用 右手食指爪甲在针柄上施行刮针手技,刮时爪甲由下而向上刮,用力要强烈迅速,与补法刮针成反比例。补泄中机出针时要参阅出针法补泄不同的操作方式)。3.测验补泄中机:运用补泄手法治疗寒热虚实时

15、,补泄是否已达到适当的时机,这一点更为重要。在施行补泄时,必须注意分辨,首先辨明针下之寒热感觉,为虚已得补,实已得泄之明征。内经谓:“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究竟补泄是否中机,必从患者针下之感觉来证明,如用补法后患者已感觉穴内温热充实,即可测知机体已由衰弱而达于兴奋,各部组织活动力量,已恢复常态,斯时患者正气得复,病邪已除,而医者在捻针时亦感觉针下充实,此即补已中机,就是出针之时,不必再行补法了。如用泄法后感觉寒凉空松,即可测知机体已由兴奋而达于抑止状态,各部组织之亢进力量,已呈现和缓之势,这时患者病邪已夺,正气渐复,而医者亦感觉针

16、下空松灵活,此即泄已中机,就要停止泄法而出针。如患者感觉寒热不明显,可继续施用补泄手法,以期达到补泄中机为要旨,否则出针过早或太迟,则发生不良后果。内经对此已有诫示,如“ 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 疡。”从经义看来,古人对补泄是否中机,是非常重视的。四、实践经验和体会我个人对补泄问题,在多年研究针灸过程中,曾反复钻研,通过临床实践,屡经证实补泄手法最切合实用而又简单易行者,就是难经补泄法,所以在这一补泄方法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内难二经补泄之原理,结合到轻、重刺激起兴奋、抑制作用之论点,才拟定了研究心得的补泄手法,在过去曾著有“ 实验心得针术之外泄法” 、“补泄迎随之商榷 ”、“ 针术运气之经验论” 、“ 针灸医学研究论” 等(刊载于前北京中国医药月刊一至三卷各期),对补泄手法之意义和运用,有详细分析与说明,虽然有许多地方偏执己见,但是悉本内难补泄法则,结合临床实践而屡经施用,证实确有功效。为了发扬针灸疗效作用,故大胆地向针灸同道介绍研究,尚希多提批评意见,使它能够有更好的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