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关于孩子学英语的三大难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9387425 上传时间:2017-11-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答关于孩子学英语的三大难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解答关于孩子学英语的三大难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解答关于孩子学英语的三大难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解答关于孩子学英语的三大难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解答关于孩子学英语的三大难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答关于孩子学英语的三大难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答关于孩子学英语的三大难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答关于孩子学英语的三大难题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陈国华在中国,英语教育已经在小学全面普及,但是有三个难题困扰着广大家长和英语教师,这就是:一、很多孩子不爱学英语;二、孩子学了这么久,英语还是没有学好;三、怎样才能学好英语。本文试图解答这三个难题。一、孩子为什么不爱学英语?英语对于孩子前途的重要性,家长们认识得越来越清楚,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或利诱,或威逼,想让孩子好好学英语,可是大多数情况下,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孩子就是不爱学,这是为什么?我的一名博士生曾当过好几年小学英语教师。每次新接一个班,上第一节英语课的时候,她都会问学生两个问题:“大家喜欢不喜欢学英语?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

2、喜 欢?” ,而且要求他们说实话。因为对上第一节课的老师,孩子们觉得新鲜,还不太害怕,愿意接近,所以他们大部分说的是实话。多数学生说他们不喜欢学英语, 不喜欢的原因包括:课本没意思、课堂枯燥、家长老逼着听、念(听的是课文录音磁带,念的是课本) 、考级压力大(多数学生从一年级剑桥少儿英语开始,几乎每 年都要考级 1-2 次) 、单词记不住、语法不懂。还有一个学生给出了一个很特别的原因先前的老师 too ugly太丑了。这些原因当中, “家 长老逼着听、念” ,是因为他们发现孩子不爱学, “考级压力大” 也是家长逼着孩子去考,如果孩子喜欢学英语而且学得挺好,家长就用不着逼了。老师长得丑不丑 其实和

3、孩子喜不喜欢英语没有关系,任何一个老师,如果课教得让学生感到有意思,学生就会喜欢他的课,就不会在乎他的长相。孩子不爱学英语,最主要的原因还 是“ 课本没意思”、 “课堂枯燥” 和“单词记不住”、 “语法不懂” 。前两个原因说明,孩子觉得英语课没有意思,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后两个原因说明,英语教学 不得法,使孩子觉得英语难学。有意思的是,没有孩子说学英语没有用,可见他们知道英语有用而且重要,他们不爱学英语,原因不在他们身上。英语有一句成语You can lead a horse to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汉语相应的成语是“强按牛头不喝水” ,用来比喻

4、孩子学英语,比较形象。孩子就像一头牛,家长和老师就像牛倌,英语就像水。牛倌认为牛应该喝 水,牛本身也没有毛病,完全能喝水。于是牛倌从水池里舀了一桶水来,放在牛跟前,可是牛尝了尝,就不喝了。牛倌感到困惑。他先会考虑是不是水有问题,可是 水应该没有问题,因为他另一个牛倌天天从水池里舀水喂他养的牛,那些牛喝得好好的;接下来他会想,是不是牛不渴,然而一般情况下,即使牛不是太渴,只要有 水,也多少会喝一些。孩子不爱学英语,家长和老师也感到困惑。在英语国家,孩子们天天都在学英语,学得好好的;中国孩子到了英语国家,英语也学得好好的; 在中国,许多孩子却不爱学英语,这是为什么?回答是,在中国,孩子学英语缺乏动

5、力。学习能否取得成功,除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包括学习者的学习能 力)外,学习动力是最重要的因素。社会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学习动力,一般从动机(motivation 或motive)或导向 (orientation )入手。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 Mowrer(1950)最早提出,婴儿习得母语的主要动机是模仿父母的言语行为,求得与父母的认 同(identification) ,以满足自己基本的生物和社会需求。后来 Gardner and Lambert (1972:12-16)认为,人们学习第二语言也一定也受某种认同动机的驱动,只不过这时认同对象不是父母,而是一整个民族语言社团(a whole

6、 ethnolinguistic community) ,伴随这一认同动机的是对于该族群或其文化的求知欲(inquisitiveness)和浓厚兴趣(sincere 或 genuine interest) ,这种对另一个民族语言社团的认同心理为掌握第二语言提供了所需要的持久动力。为了对学习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时的认同心理有所区 别,Gardner and Lambert(1972)保留“认同心理”(identification)作为第一语言的学习动机,把第二语言的学习动机称为 “融入性动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 。认同心理涉及满足个人的生物和社会需求;融入性动机主要

7、涉及满足个人的人际或社会需求。与融 入性动机形成对照的是 Gardner and Lambert(1972)所称的“工具性导向”(instrumental orientation) 。这个术语是改造利用了美国著名行为心理学家Skinner(1953)所说的“ 工具性条件制约” (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又称operant conditioning) 。简单地说,工具性条件制约就是利用奖惩措施作为工具,制约人和动物的行为,就像马戏团的驯兽员训练猴子、老虎、狮子表演节目 那样,动物做对一个动作,就喂它一点它喜欢吃的食物作为奖励;做错了,就不给奖励,作为消极性惩罚。通过这

8、种带有奖惩的反复训练,动物的正确行为得到强化 (reinforcement) ,训练取得成功。Gardner and Lambert(同上)认为,人们学习语言,特别是外语,很多时候动力不是来自融入性动机,而是来自工具性导向,也就是说,希望通过掌握外语,获得社会承 认或经济上的好处。Gardner and Lambert(1972)的理论后来受到一些批评,批评之一就是,他们没有区分第二语言学习和外语学习。由于学习者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学外语和学第二语言的动力也不同。学习动力可以分为三种:生存动力、兴趣动力、功利动力。生存是一切学习的第一动力,动物如此,人类更是如此。绝大多数动物,幼仔一生下来都保

9、持沉默,即使出声,声音也很细小。人类则不同,婴儿一生下来,哭声就十 分响亮,并且会以不同的哭叫声表示自己饥饿、不舒服、疼痛、愤怒等。但是哭叫显然不是传达各种不同信息的有效办法。护理者与婴儿交流主要使用语言;婴儿为 了与护理者有效地交流,自然而且必须学会护理者的语言。当婴幼儿与家庭和社会其他成员互动时,如果这些人说不同的语言,婴幼儿也自然而且必须学会这些人的 语言,这就是语言习得的生存动力。一个人孤身来到国外,为了生存,需要和其他人交往,这就要学习当地人的语言。英语国家里的中国孩子不存在不爱学英语的问 题,因为不学就无法跟当地人交往,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无法作为社会的一名成员生存。中国国内许多孩子

10、不爱学英语,从客观上看,主要是由于缺乏学英语的生存 动力,不学英语照样能跟别人交往,照样能在社会上立足,照样能作为社会的一名成员生存。在中国目前的语言环境中,既然生存似乎不可能成为绝大多数儿童学英语的第一动力,能够驱动他们学习英语的只能是兴趣和功利。兴 趣出自好奇,而好奇是包括人在内的高等动物的天性之一。好奇与生存密切相关,因为婴幼儿除了接触护理者之外,还要接触各种其他人和物。他要知道这些人和物 对他友好不友好,是有益还是有害。他对一切都感到新奇,抓到手的任何东西,他都要放到嘴里咬一咬,尝一尝,看好不好吃。稍大一些,他会明白,不一定每样事 物都得经过自己亲身体验和经历才能了解和掌握。别人体验过

11、、经历过或知道的事物,只要自己不知道,只要与自己有关,都值得瞭解,他都愿意知道;他能从中得 到乐趣的事情,他都愿意去做,这就形成了兴趣。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好奇心更强烈,兴趣也更广泛;更重要的是,成年人的兴趣往往与理性和功利结合在一起, 受到理性和功利的制约或强化;相比之下,儿童的兴趣更单纯,其作为学习行为的动力,作用更明显,效果更持久。功利就是好处和坏处,功利动力相当于 工具性导向或动机。一切生物行为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趋利避害,人也不例外。对于学习者来说,得到别人的夸奖,赢得某种荣誉和奖励,考上名牌大学,获得一份 好工作等等,都是好处,都有可能驱动他学习;同样,为了避免父母或老师的责骂,不受

12、某种羞辱或惩罚,不去一个烂糟糟的学校,不干自己将来不愿意干的工作等 等,孩子也有可能用功学习。可是利害关系有大小之分,有眼前和长远之分,对利害关系的正确认识和把握,需要一定的理性和自制力。而多数孩子,尤其是年龄较 小的孩子,在理性和自制力这两方面都比较弱,缺乏用长远利害关系制衡眼前利害关系,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歇尔(Walter Mischel)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对儿童的自制力做过实验。他把一个铃和一颗糖摆在一些 4 岁儿童面前,说他接下来要离开他们,如果他们按铃,他就回 来,让他们得到这颗糖;但是如果他们不按铃,等到实验者自己回来,就可以同时得到两颗糖。对上百个

13、孩子重复进行了实验,结果是,三分之一的孩子马上就按了 铃;三分之一的孩子忍耐了一会儿,最后终于.不住诱惑,按了铃;只有少数孩子等到了最后(15 分钟) ,得到了两颗糖。这些有耐心的等待者在 10 年后的跟踪 调查中都成为学业优秀的学生,在 SAT 考试中,成绩比抢食者平均高出 210 分。米舍尔等人(Mischel et al. 1989, Mischel & Ayduk 2004)的实验奠定了关于人类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研究的基础。现在,尽管无数家长和老师磨破嘴皮子给孩子讲学英语的好处和重要性,孩子也能一字不拉地把这些大道理复述出来,对于多数孩 子来说,成效不大,原因

14、就是,孩子一般缺乏足够的自制力,无法用延迟的奖励(delayed gratification)作为自己行动的动力。相反,有些老师和家长很少直接讲用功学习的好处和重要性,也没有对孩子施行什么物质性的奖罚措施,他们教养的孩子却喜欢学习。究其原因,这些孩子无一例外都表现出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他们从学习中得到了乐趣。孩子缺乏学英语的动力或兴趣,一个重要原因是教材枯燥无味。现在的儿童英语教材,主要是根据两个教学理念编出来的,一个是交际教学法,另一个是任务教学法。 这两个理念本身没有错,因为语言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作为人类日常交际的工具,没有交际就没有语言;人们日常从事的许多任务,要求借助语言,通过完成各

15、种任 务学习外语,也确实能够掌握相关的语言。可是多数儿童英语教材的编者是从生存动机或功利动机出发来认识或理解交际和任务的,如果明确地告诉孩子,他马上要 到国外生活,这种教材可能比较适合;对于绝大多数不考虑到国外生活的孩子来说,他们看不出自己学会用英语打招呼、问路、买东西、自我介绍、描述他人,讲述 昨天发生了什么事等等有什么必要,也不会感到这些日常话题有什么趣味。兴趣虽然是内在的,自发的,一般却不是天生的,需要环境的熏陶以及家长和教 师的引导与培育。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激发并稳固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积极效果,反之则会泯灭其兴趣,产生消极效果。孩子学英语,本来就缺乏足够 的动力,有时因为学

16、习上的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学习积极性和信心受到打击,学习兴趣就更难发展。数学或科学课,学生如果出错,老师可能需要纠正,因为学 生可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语文课是否需要这样做,值得探讨,因为学生通常知道哪种说法对。学习本族语的语文,孩子有生存动力的支撑,老师对他们所犯的错别 字、误用成语之类的错误给予一定的批评指正,孩子或许有一定的承受力。学外语就像学乐器、舞蹈、体育或绘画,孩子缺乏生存动力的支撑,主要靠兴趣和功利 (包括老师和家长的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驱动。许多老师教英语,一听到孩子发错一个音,就当场纠正;一发现孩子在作业中犯一个语法错误或写错一个词,就打 一个红叉。这样做,特别是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纠错,会给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造成打击。其实这种做法既无必要也不应该,因为儿童的语言天赋包括自我改进 发音和纠正错误的能力,只要儿童接受了足够多发音正确、语法正确的语言输入并有足够多的机会练习自己的语言输出,他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和错 误,基本都能慢慢自我改进和纠正。英国的小学老师对 1-3 年级学生的语文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