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9098518 上传时间:2017-11-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9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西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西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广西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广西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注意: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2选择题答案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第 I 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

2、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在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

3、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 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态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

4、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鸣鱼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 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1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B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

5、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C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D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C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

6、思想感情。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B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C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答案】1B2C3A【解

7、析】1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正确答案应该是 B。本题意在考查对于文中的重要概念“变形”的理解。从原文来看,“变形”指的是艺术“变形”。文章主要从艺术“变形”的实质、艺术“变形”在美学范畴的意义、艺术“变形”的广义狭义划分以及艺术“变形”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和功能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变异,虽然与文章中的艺术“变形”相区别,但是原文在谈到他们时也说“这些变形”,可见,这种变异也被一些人称为“变形”。因此,B 项的表述“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是不正确的。 A 项的表述,第一句是原文中“常形 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的转述,其他文字则与原文意思相

8、同,因此,A 项的表述是正确的。C 项的表述,与原文文字基本相同,只是更加明确地将“变形”放在艺术美学的范畴中描述,因此,C 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D 项的表述,是原文第二段文字中对应文字的另一种表述,意思并无任何改变,因此,D 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2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正确答案应该是 C。A 项的表述,原文中与其内容相对应的语句是“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从中可以看出,原文虽然没有说到“黛色参天二千尺”

9、,但是联系上下文,这一句又显然包括在句子中的“这类”之列,“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则是原文“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的换一种说法。因此,A 项的理解符合原文的意思。B 项的表 述,原文中与其内容对应的语句是“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很显然,这种丰富和增强有利于戏曲的发展。因此,B 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C 项的表述,原文中与其内容对应的语句是“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照原文,可知这一项的表述实际上将原文中的“常”换成了“只”,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条件关系迥异,也就将“变形”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绝

10、对化了。因此,C 项的理解也不符合原文意思。D 项的表述,原文中与其内容对应的语句是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 后两句话,D 项的表述是对这两句话意思的概括,因此,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3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正确答案应该是 A。A 项的表述,“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是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正确归纳;但是“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则脱离了原文的话题背景,偷换了概念,因此,A 项的分析是不正确的。B 项的表述,是对文章中核心概念艺术“变形”在广义、狭义上的内涵之间关系所作的归纳和概括。原文说“广义的

11、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指的是“形象较之原型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而狭义的“变形”指“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从文意看,这种“改变”当然是广义的“改变”中的一种,可见,B 项的归纳也是正确的。C 项的表述,是对原文中王观国的态度的归纳,也带有评价的成分。沈括对杜甫的批评,在于他认为杜甫诗中对物象所作的“变形”不合理;王观国对沈括的批评,则表明王观国对杜甫诗中的“变形”的肯定,将这归纳为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当然是合理的。D 项的表述,“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来源于沈括、王观国的认识所具有的时代意义;“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则来源于

12、明清戏曲中舞蹈程式、脸谱等大量而有意识的“变形”,因此,D 项的分析,也是正确的。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

13、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

14、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扞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闻(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注:县君:中国古代宗女、命妇的位号。德明:北宋时期,西夏李元昊的父亲,是宋朝的定难军节度使,被宋朝

15、封为西平王。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 报:答复,给回信B稍用其说 稍:逐渐C还称旨 称旨:称职D及闲而可否天 下是非善恶 可否:褒贬,议论5对文中画线 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B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 止之/乃已。C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D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他的先祖

16、 是幽州人。幽燕一带一般人都强健勇武,石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节操品行并建立非同寻常功劳的人。B石曼卿年少时便被举荐为进士,但没被选中。真宗皇帝广施恩惠,凡多次被举荐的人都补奉职。曼卿一直没有就职。C石曼卿曾经为朝廷的边防担忧而进谏,皇帝未加理会。后元昊造反,这才引起皇帝的注意,逐渐采用了他的主张。D石曼卿奉命在河东征兵,回到朝廷,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皇上正想充分发挥他的才智,他却身体不好生了重病。7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 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 (2) 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答案】4C5B6B7(1) 北宋皇帝为嘉奖他们投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