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19097721 上传时间:2017-11-1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前 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 ,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

2、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 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正 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

3、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总课时 6 主要特点 4 其他 2授课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内容。3.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内容。4.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了解中

4、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精气学说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一)精的概念(二)气的概念二、精气学说的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二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一)阴阳的概念(二)阴阳的属性(三)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二、阴阳学说的内容(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反、阴阳相互抑制削弱。(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阴阳相互促进化生。如果喜欢可以尽情下载 这个是我费不少力气搜集的(三)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四)阴阳消长:阴阳

5、消长的概念与形式。(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形式。(六)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及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防治:指导养生、确定治疗原则、分析归纳药物性能。第三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一)五行的概念(二)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方法、结果和意义。二、五行学说的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生相克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

6、所不胜关系。(二)五行制化与胜复:制化与胜复的概念、规律和意义。(三)五行相乘与相侮:相乘与相侮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四)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相生关系的传变、相克关系的传变。(三)指导疾病的诊断(四)指导疾病的治疗:指导脏腑用药、控制疾病传变、确定治则治法、指导针灸取穴、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一、注重宏观观察二、注重整体研究三、擅长哲学思维四、强调功能联系【课时与方法】总课时 10 精气学说简述或自学 阴阳学说 6 五行学说 3 思维方法 1授课方

7、法 启发式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4第二章 藏象【目的要求】1.掌握藏象的概念,脏、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2.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熟悉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3.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4.熟悉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5.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6.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7.了解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8.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论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三、藏象学说的特点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五脏精气阴阳概述第二节 五脏一、心(一)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二)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三)与

8、形、窍、志、液、时的关系。附:心包二、 肺(一)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二)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宣发与肃降。(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三、 脾(一)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二)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四、肝(一)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二)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性升发。如果喜欢可以尽情下载 这个是我费不少力气搜集的(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五、肾(一)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二)生理特性:主蛰守位。(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附:命门第三节

9、六腑简述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一、胆:主要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二、胃:主要生理功能:受纳水谷,腐熟水谷。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三、小肠:主要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四、大肠: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五、膀胱:主要生理功能:贮存尿液,排泄尿液。 六、三焦:(一)六腑之三焦:概念、功能。(二)部位之三焦:1.生理功能:通行诸气、运行水液。2. 上中下三焦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第四节 奇恒之腑一、脑:主要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 二、女子胞:(一)主要生理功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二)与脏腑

10、经脉关系:心、肝、脾、肾、 (天癸)冲脉、任脉、督脉、带脉、十二经脉。附:精室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心肾、脾肾、肝肾、肺肾、肝脾、心脾、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脾胃讨论【课时与方法】总课时 22 概说 2 五脏 12 六腑 1 奇恒之腑 1 脏腑关系 4 讨论 2授课方法 讲授法结合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6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目的要求】1.熟悉人体之精的概念、代谢、功能及分类。2.掌握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运动、功能及分类。3.掌握血的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4.掌握津液的概念、代谢和功能。5.熟悉神的概念、生成和作用。6.掌握气与血的关系。

11、7.了解气与津液、精血津液、精气神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 精一、人体之精的概念: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二、人体之精的代谢: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三、人体之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四、人体之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生殖之精。第二节 气一、人体之气的概念: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二、人体之气的生成(一)生成之源:先天之精、后天之精、自然界清气。(二)相关脏腑功能:肺、脾胃、肾。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一)气的运动:气机的概念;气运动的形式;气运动的

12、意义;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气机失调的表现形式。(二)气化:气化的概念;气化的形式(三)气机与气化的关系四、人体之气的功能(一)推动与调控作用:激发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推动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 (二)温煦与凉润作用:维持体温相对恒定、促进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促进精血津液的循行输布和施泄。 (三)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邪外出。(四)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防止其无故流失。(五)中介作用: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六)营养作用:如果喜欢可以尽情下载 这个是我费不少力气搜集的五、人体之气的分类(一)人身之气(二)元气、宗气、营气、

13、卫气1.元气:概念、生成、分布、功能。2.宗气:概念、生成、分布、功能。3.营气:概念、生成、分布、功能。4.卫气:概念、生成、分布、功能。(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第三节 血一、血的概念二、血的生成:化生之源、相关的脏腑功能。三、血的运行: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相关脏腑功能。四、血的功能:濡养、化神、载气。第四节 津液一、津液的概念:津液的概念、津与液的区别。二、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及相关的脏腑功能。三、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化生血液、调节阴阳、排泄废物、运载诸气。第五节 神一、神的概念:广义之神、狭义之神。二、神的生成: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三、神的作用

14、: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二)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二、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能生气。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神驭精气。【课时与方法】总课时 8 精 1 气 3 血、津液、神 2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2 学时。授课方法 启发式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第四章 经络【目的要求】81.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2.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15、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3.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以及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生理功能。4.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5.了解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路线。6.了解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生理功能。7.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和生理功能。8.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9. 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教学内容】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一、经络的概念二、经络学说的形成三、经络系统的组成第二节 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第三节 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16、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作用。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阐释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治疗。【课时与方法】总课时 6 概述 1 十二经脉 3 奇经八脉 1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1讲授方法 启发式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如果喜欢可以尽情下载 这个是我费不少力气搜集的第五章 体质【目的要求】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一、体质的概念:体质的概念、体质的构成、体质的标志、体质的特点。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二、影响体质的因素: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