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9096395 上传时间:2017-11-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西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西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西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西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桂林十八中 16-17学年度 16级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卷语 文 注意:本试卷共 4页,答题卡 4 页,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 2B铅笔填涂,填空题或大题用黑色水性笔书写,否则不得分。第卷(共 74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打开微信“朋友圈” ,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 ,也有“情怀党” ;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 ,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

2、,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

3、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 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 ,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

4、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 ,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 ,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

5、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6、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海德格尔、罗斯扎克

7、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二、诗文阅读(40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8、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4.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 (3 分)

9、A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C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D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5.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根据长短不同的篇章,一般来说,词分为 3类:小令:58 个字以内 ,中调:5890个字,长调:91 个字以上。因此, 沁园春长沙为长调。B 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C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了第一名

10、,称“连中三元” 。D古代男子 20岁称弱冠,行冠礼,以示成年;古代女子一般到 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称“及笄” 。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 ,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牢骚和说辞,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 ,二是郑“贰于楚” 。都与秦国没有直接关系,这是文章的伏笔。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

11、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7. 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 分)(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5 分)译文: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5 分)译文: (二)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11 分)游栖霞寺李建勋养花天气近平分,瘦马来敲白下门。晓色未开山意远,春容犹淡月华昏。琅琊冷落存遗迹,篱舍稀疏带旧村。此地几经人聚散,只今王谢独名存。平分:春分节气。白下:南京的别称。琅琊:六朝时南京设琅琊郡。8. 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诗中有什么作用?(5 分)9.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12、(三)名篇名句默写(10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10 分)要表明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危急局面时,人们常常引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1“ , 。 ”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 2, 。 ”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怅寥3廓, , ?”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旧地重游,引发对从前同学同游及生活回忆的诗句:“ 4。 。 ”雨巷中女郎飘过引发我无限忧愁的语句是:“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5,走尽这雨巷。 ” 再别康桥中作者坐着船,想在星光下高歌的句子是:“满载一船星辉,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3、)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3题。张之洞与他的时代冯天瑜 何晓明张之洞的一生,迈越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诸朝,或耳闻目睹、或亲身参与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作为“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的政治家,他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更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中成为“朝廷柱石” ;而作为涉猎广泛、富于锋芒的思想家,张之洞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既承袭其经世、变通、自强等积极意识,力图顺应时势,通过有限度的汲纳西学,革故鼎新;同时又深荷纲常名教的重负,以卫道者自居,投入晋代中国的思想战线,既抨击守旧者的不知通,又讨伐求新者的不知本,然而他本人也未

14、能寻觅到因与革,常与变的合理统一。清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这一年,张之洞刚满三岁。这一场战争的时代意义,当然不是一个孩童所能理解,但它所造成的历史震动,渐次深入地作用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的各个层面,而这一切,又给予青年、壮年及老年张之洞以深刻影响,并制约了他的一生。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祸,也曾给青年张之洞的心头罩上阴影,咸丰十年(1860 年)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张之洞感愤时事,诗以纪之。不过,此时他孜孜以求的,仍然是”明体而达用,化民而成俗”的“帝王之学” 。同治二年(1863 年)科考殿试一甲第三(俗称“探花” )的张之洞的精神状况,同当时绝大部分中国士人一样,震怵于民族危机,却又找不到解救出路,仍在传统故道上踯躅徘徊。六十年代以后,西方器物文化的先进性,得到逐渐增多的中国人的承认,魏源当年的“师夷”说,此时具体化为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的实践。 “师夷”口号一旦落实为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